說書其實就是這樣。
照本宣科的說,一點意思沒有。
口語化的東西和書面化的東西也有區別。
說書先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書面話的語言換成大家能接受的口語。
而就如同《小李飛刀》一樣,《天龍八部》的開頭,原著里是直接出現了“無量劍派”東西二宗比斗,段譽出現的故事篇章。
雖然后面也給補上了段譽為什么出來,但也只是簡單的一句“云游”便給帶過了。
放到書里,那沒問題。
可評書里就不成了。
因為你這屬于交代不清楚,大家聽的云山霧罩,聽不真切。
所以,照例,李臻補了一段原創劇情,一來是給大家一個武學體系的概念,二來也是把這位段小王爺為什么會出現在無量劍派給補全了。
有開頭,才有收尾。
更何況,《天龍八部》的開篇,按照后世網文來講,從段譽被人打了一巴掌開始,到后面傻了吧唧的去給神農幫和無量劍派當和事老,都顯得有點蠢。
黃金三章的用法用的是稀爛。
太虐主了。
別的男主,比如《射雕》里的郭靖,那叫天真。
可段譽前面確實地地道道的學佛學傻了。
給人的感官并不好。
而他這段故事也算是給加了個“天真”、“善良”、“學佛學傻了”的人設,為的就是讓大家伙在后面聽的舒坦一些。
前面的劇情交代清楚,他該開說下面的正文內容了。
而這會兒,孫靜禪又拿筆在紙上寫到:
“竹杖芒鞋輕勝馬,世子天亮下江南。”
眼里光彩十足。
而接下來的故事李臻在說時,就很明顯的帶上了金大師的風格。
平鋪直敘。
沒有什么暗筆、伏筆、倒插筆。
而是以“明筆”平鋪而言。
說段譽打大理城出來,走了一兩天的功夫,來到了一處名為無量山的地方,看山中有建筑群,便想訪名山涉大川,去瞧瞧。
接著遇到了“無量劍派”東西兩宗為了爭奪“劍湖宮”,正在舉行的五年一次的比武。
贏家擁有無量山無量劍派重地劍湖宮五年,輸者離開的故事。
這里呢,書里交代了一句,說是有個在滇南這邊挺有名的“馬武德”,是他和段譽偶遇,段譽聽到了無量山上的東西二宗比試,心中好奇,來湊熱鬧的。
可李臻說的時候,直接就把馬武德給舍去了。
因為在他看來,這個人物并不重要。而且從這里開始,天龍八部的群像戲開始,而為了防止大家聽的暈,他要盡可能的舍掉不必要的人物,所以才改成了段譽自己想去名山大川拜佛,誤入無量劍派的故事。
這樣更直白,加上劇情主要沖突有馬武德沒馬武德都沒區別,所以才這么說的。
“段譽呢,見有熱鬧可看,便混在了人堆中在那觀瞧。這無量劍派五年一次大比,總會邀請一些武林同道來見證,而這些人也未見得互相都認識,所以他在這里面也不顯眼。
就瞧這演武場上,那三十來歲的壯年漢子正在和一名年紀約莫未及弱冠的少年比斗。倆人的劍法迅捷,全力相搏,雙劍交擊是嗡嗡作響!
等段譽瞧見時,倆人已經拆了十幾招,招招是驚險絕倫!而就這么看著的功夫,倆人已經從十幾招拆到了七十幾招。劍招是越來越緊,可這場面是越來越糾結,雙方斗的是旗鼓相當,難分勝敗!
可就在這時,三十來歲那漢子在躲閃過了一招長虹貫日后,似乎氣力散了一絲,腳步趔趄,身子一歪,像是要栽倒一般!段譽瞧見了,見挺滑稽的,“噗嗤”一聲笑出了聲。
但他也知道這時候笑不太合適,趕緊捂住了嘴。而那少年見狀哪里肯放過機會,一掌就朝著漢子后心拍了過去。可誰知剛才看似站立不穩的漢子卻等的就是這個機會!原來,他并非是站立不穩,這招……有名堂!”
舌戰春雷,聲音猛然拔高一度,在眾人驚詫之時,李臻不知何時手里已經抄起了扇子:
“就見這漢子向前猛然一跨,躲開了那后心襲來之掌,高喝一聲:著!手中長劍……嚓!”
李臻拿起扇子自下而上的一撩:
“那少年的腿上便出現了一道血痕!就見他身子趔趄,一個沒站穩,倒在了地上。然后呢……他立刻就想站起來,可那已經收劍的漢子卻笑著說道:褚師弟,莫要起來了。承讓。那少年一聽,臉上是一陣紅一陣白,可最后,往地上一躺,不動了。”
形容完了這一段打斗,李臻放下了扇子,看著眾人說道:
“這里,可能諸位看官會問:明明只是腿上受傷,又不是昏迷不醒或被人削去了腦袋,怎么就躺下不起來,認輸了?”
隨著他的話,一群人在那點頭。
而李臻卻在搖頭:
“列位,這便是武林里的規矩了。這場比斗,本是切磋。是那無量劍派東西兩宗爭奪劍湖宮的比斗。雖然!這無量劍派已經分裂成了東西北三宗,可終究,三宗是三支同體,一心一脈相傳。剛才,那壯年漢子一劍若下死手,這少年怕是已被捅穿了心尖。可現在卻只傷了小腿,輸,已經輸了。而既然輸了,便不能再起來。因為你再起來,代表你不認輸,而當你起來那一刻,這場比斗,便是性命相搏,可就半點手不能留了。”
一屋子人聽的大眼瞪小眼……
武林里什么時候多了這個規矩?
我們怎么不知道?
可聽著這位守初道長的話,眾人仔細琢磨了一下,覺得似乎……還挺有道理的。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
得饒人處且饒人嘛。
人家都認輸了,我們要在去下死手,可就有點無有武德了。
想到這,這群人心里都把這個“規矩”記在了心里。
打定主意……以后若真有人被自己打趴下了,也就不下死手了。不然,殺人是小,壞了我等名節,可是大大的不該了。
暗暗把這一點記住,他們看著告知自己這個規矩的道士,心里頗為感慨的冒出了一個共同的看法:
“聽守初道長的書……果然是高臺教化,勸人向善。不虛此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