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清江浦
河道衙門,官廳之中,人頭攢動,黑壓壓一片,都是京營的將校。
前日,賈珩命令在各處河堤駐營的軍營眾將返回清江浦議事,開始總結這次抗洪救災的各項情況。
賈珩目光逡巡過一眾京營將校,一張張熟悉面容上多見著疲態,道:「諸位將軍辛苦。」
眾將聞言,齊聲說道:「為朝廷效力,末將不敢言苦。」
賈珩點了點頭,讓一眾將校在兩旁的椅子上坐下,聲音溫和,說道:「最近河道衙門會派發一些酒肉給諸部將校,犒賞下方士卒,等朝廷圣旨一到,我等即行班師回京。」
官廳中的將校,彼此對視一眼,面色皆是欣然,分明對班師回京一事兒十分期待。
這段時間,從河南平亂再到總督河道,京營軍卒從北到南,幾乎馬不停蹄,中間從無停滯,可以說承擔了平叛,救災的重任。
翰林侍講學士徐開遠遠看著這一幕,心頭也有幾分感慨。誰能想到,眼前這些將校在兩年前是京營出來的?
火速平叛、救災河南,如今大漢京營已見王者之師風范。
賈珩點了點頭,容眾將在歡喜的氣氛中討論了一會兒,吩咐道:「各部傷亡人數和有功將校的名單也要加緊匯總過來,以便回京后,朝廷撫恤賑濟。」
這次抗洪救災,有不少軍卒為洪水沖走,犧牲了不少士卒,而這些犧牲的士卒的家眷同樣需要慰問、撫恤。
眾人聞言,心神一頓,齊聲應是。
賈珩道:「這次班師回京,皆為有序回師,各部軍容軍紀,嚴整昂揚,沿路不得擾民,本帥會著錦衣府衛、中護軍沿路糾彈不法。」
官廳中眾人齊聲稱是。
就這般,待交待了諸部撤軍的順序和具體事宜后,才命一眾京營將校離去,有序安排班師事宜。
賈珩唯獨留下了蔡權以及謝再義。
「節帥,我們過段時日就回京了?」蔡權目光崇敬地看向那蟒服少年,再次問道。
賈珩點了點頭說道:「京里的口諭是,圣旨一到即刻班師,河道衙門這邊兒,暫且交由關守方以及河南參議馮廉率東河河官留守。」
河道衙門,他還是不太想就此交給齊黨,那么回京之后可以試試舉薦馮廉擔任總河。
謝再義目中現出思索,說道:「大水之后,于諸縣民生多數有礙,后續安撫事宜仍是重中之重。」
「由兩江總督衙門和內閣的趙閣老統籌。」賈珩沉吟片刻,說道:「剩下的實務不會太過繁重,由他們處置就好。」
民政之事向來是文官出面料理。
賈珩道:「這次京營勞苦功高,回去之后,朝廷當有獎賞,對有功將校也有會有升遷。」
先前,謝再義因河南平亂之功已經升遷為果勇營都督僉事,蔡權則是升遷為參將,等回去之后勢必再行升遷。
謝再義與蔡權對視一眼,自是明了賈珩的言外之意,二人心頭都隱隱有些激動。
賈珩道:「這次抗洪救災,軍卒傷亡的多不多?」
蔡權面色肅重幾分,說道:「回大人,傷亡有,但整體倒也不多。」
賈珩點了點頭,說道:「抗洪也是打仗,此事朝廷不會虧待犧牲,這幾天我也會前往各處軍營慰問士卒,舉辦一個表彰大會,對抗洪有功的將校、士卒做出表彰。」
這本身也是一次收攏軍心的時機,等到了京城,他就不能如此了,彼時,恩罰悉由上出,他反而要在一段時間內淡化這些事。
蔡權道:「那未將回去后就將這個消息告訴手下弟兄。」
賈珩也沒有說其他,轉而看向謝再義,道
:「謝將軍也去罷。」
待兩人離去,賈珩轉身返回官廳,見到正在書桌后歸攏公文的徐開。「徐侍講。」賈珩喚道。
徐開拱手道:「大人。」
賈珩點了點頭,道:「等這次班師回京,徐侍講是否一同回去?」
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他有心招攬徐開入他京營帥衙,處置機誼文字。
徐開似看出了對面蟒服少年的心思,笑了笑,說道:「永寧伯,下官還是愿到汝寧府為一知府,以兌現當日與永寧伯所言。」
賈珩沉吟片刻,笑了笑道:「也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汝寧府方歷大亂,百業待興,徐侍講過去,想來大有作為。」
在地方外任,以后有機會才慢慢籠入袖中,等到回京之后,聲望愈隆,也有資格吸引一些進士了。
「多謝永寧伯成全。」徐開拱手說道,旋即目光敬佩地看向賈珩道:「徐某這一趟而來,蒙永寧伯提點,自覺獲益匪淺,如有機會,以后再一同共事。」
賈珩看向對面面容儒雅的中年,面上現出笑意,道:「那就一言為定。」文人說話自是含蓄,不會有什么投效,而是一同共事,君子結黨多是志同道合。
另外一邊兒,驛館中——
廂房中,窗邊兒傳來一道深深的嘆息之聲,傍晚的夕陽照耀在一個穿緋袍官服,頭戴烏紗的老者身上,只是其人神情頹然,眉頭緊鎖,愁容滿面。
分明是來到淮安府「奔走活動」的南京戶部尚書潘汝錫以及戶部侍郎錢樹文,兩人在淮安府待了五六天,卻并無進展。
錢樹文看向對面的老者,憂慮道:「潘大人,這永寧伯一直拖著不見,錦衣府的大牢又見不著人,也不知是個什么章程。」
潘汝錫嘆了一口氣,道:「還能是什么章程?只怕已經上疏彈劾你我了。」
錢樹文聞言,面色微變,驚聲道:「潘大人,這怎么能?」
「永寧伯閉門不見你我,沈節夫也借口躲了出去,這不是準備彈劾你我,又是在做什么?」潘汝錫道。
畢竟是幾十年的老官僚,宦海沉浮,從沈邡的一些反應中已經看出了苗頭,現在已不是自家孫子身陷囹圄的問題,而是可能會牽涉到自己。
錢樹文聞言,面容灰敗,旋即,目光緊緊盯著潘汝錫,問道:「潘大人,這可如何是好啊?」
「錢大人,老夫還想問你呢?好端端的,戶部官糧怎么會被向東他們幾個發運至淮安府倒賣?」潘汝錫皺眉問道。
「這....這下官也不知情啊。」錢樹文目光略有幾分躲閃,連忙說道。
潘汝錫瞥了一眼錢樹文,惱怒道:「你不知道?倉場侍郎謝公望與你素來相善,你那妹夫倒賣的官糧比之東兒尤有過之,你會不知道?」
他懷疑別是自家孫子聽了人家的攛掇,著了人家的道兒。
錢樹文苦著臉說道:「大人,這都是小兒輩借著下官與大人的名頭行事,下官也不知何故,只要向他們詢問。」
潘汝錫擺了擺手,面色愁悶,嘆道:「罷了,罷了,現在說這些也沒什么用了,還是想想怎么寫自辨的奏疏,按老朽所料,只怕要不了多久,朝廷問罪的欽差就到了。」
這都是什么事兒,他毫不知情,就被自家孫子給坑了一手,但事已至此,多說無益。
神京城,宮苑,后花園
已是六月下旬,天空晴而未雨,御花園中百花盛開,蝴蝶在花叢中翩躚起舞。
依傍湖畔的涼亭中,崇平帝與宋皇后兩人坐在石凳上,一邊兒欣賞著花園中的景色,一邊聆聽者陣陣琴曲之音,分明是容妃坐在不遠處的一張古箏后,撫弄琴弦。
帝眺望著西南方向正在忙碌不停的內監,說道:「這批番薯種下,按著那何氏兄弟所言,再過兩三個月就能收獲第一茬兒,那時候就可看到產量了,如果畝產幾十石,我大漢再不復饑饉之憂了。」
宋皇后眉眼彎彎,笑意明媚好似花霰,柔聲道:「民以食為天,那時就是四海升平,天下大安。」
崇平帝點了點頭道:「百姓如有口吃的,也不會再有中原之亂,朝廷再謀其他大計,也能從容許多。」
百姓只要有口飯吃,再怎么也不會釀成民變,對抗朝廷,那時候他就能著手內除積弊,外平胡虜,實現當初賈子鈺所上《平虜策》之言。
念及賈珩,崇平帝道:「再過幾天,子鈺也要領著大軍返京了。」
宋皇后雍美、豐麗的玉容不由浮起欣然之色,問道:「陛下,這就要回來了?江淮那邊兒?」
崇平帝端起茶盅,抿了一口,看向御花園中爭奇斗艷的各式花卉,心頭難得而言有著幾分輕快,道:「江淮大地的洪水陸續退了,受災的百姓也多有米糧賑濟,大體無憂了,而朕的圣諭已經發下去,讓子鈺領著京營大軍班師。」
宋皇后柳葉細眉之下,美眸含笑,柔聲說道:「陛下,不是還有后續的手尾?這些可曾都安置妥當了一些。」
「安撫民生等事,朕已讓內閣的趙卿處置,當務之急是讓京營大軍班師,離京離的太久了,將校士卒奔波勞苦,需得獎賞撫恤,以彰賞罰分明之意。」崇平帝放下茶盅,神態從容閑適,一改前段時間聽到開封失陷,江淮暴雨的愁悶。
京營在中原、江淮等地的表現,無不有力證明重新整頓的京營,驍勇精銳,可堪大任,而這支精銳卻完全忠誠于這位中年天子。
宋皇后感慨道:「是啊,也該回京了,陛下,這又是平亂又是修河的,京營這一走,一晃也好幾個月了。」
說著,美眸見著關切之色,問道:「陛下,說來咸寧也許久沒回來了,前天聽她來信,前段時間隨著晉陽押送一批糧食到了徐州,現在不知道離了徐州沒有。」
提及咸寧公主不遠處正垂下螓首,姿態嫻靜地彈著古箏的端容貴妃,十根纖若蔥白的手指微微頓了下,琴音不由散亂了幾分。
氣質華貴冷艷的麗人,明潔如玉的額頭下,那雙遠山含黛的秀眉微微蹙起,起身離了古箏,來到宋皇后以及崇平帝近前,行了一禮,喚道:「陛下,姐姐。」
宋皇后螓首偏轉,凝眸看向自家妹妹,點了點頭,示意端容貴妃坐下。
崇平帝道:「子鈺在所上的奏疏中提了一嘴,說咸寧與晉陽她們在押送完米糧之后,已先行回返洛陽了。」
說著,語氣有著幾分復雜,道:「難為晉陽她能想到,以船只載運米糧輸送江淮,以解子鈺之厄,聽說還帶著嬋月一同過去,難為她了。」
為了自家女兒能夠在將來賜婚給子鈺,他這個妹妹也不容易。既是如此,他倒也不妨成人之美。
宋皇后與端容貴妃對視一眼,都從對方臉上看出一絲古怪之意。
晉陽為了成為賈子鈺的岳母,可謂煞費苦心,先是帶著嬋月,千里迢迢押送治河河帑,而后見江淮缺糧,又聞風而動,再次帶著嬋月親自送糧,一路上忙前忙后,盡心盡力。
做到這般份上,似乎也不好從中作梗。
崇平帝轉而提及另外一件事,說道:「洛陽嵩縣那邊兒金礦開采冶煉出來一批,前日,晉陽讓內務府以快馬送過來一些金沙,看著品相不凡,都是上好的金子,子鈺這次在嵩縣發現特大金礦,又弄了石炭礦,為朝廷開辟了新的財源。」
宋皇后笑道:「可見洛陽物產富饒,堪為寶地,臣妾記得陛下在潛邸時,臣妾還隨著陛下在洛陽居住過,
的確人杰地靈,鐘靈毓秀。」
崇平帝感慨說道:「是啊,一晃都這么多年了,等有機會,朕想著巡幸洛陽。」
宋皇后輕笑說道:「洛陽牡丹甲天下,陛下能過去散散心也好。」
自陛下登基以后,反正她是再也沒有怎么出去了,母儀天下,但也被鎖在這一方深宮之中。
崇平帝點了點頭,說道:「朕年輕時候,辦著國家的差事,大江南北的就沒少跑,許是年輕時候去的地方多了,這些年,漸漸淡了。」
這位中年天子當然不是喜歡待在宮里的宅男,其為雍王時也去過不少地方,只是登頂之后,游山玩水的心思自是寡淡,再加上隆治帝六下江南,勞民傷財,崇平帝每思及此,心底深處隱隱排斥巡游這件事兒。
就在帝后兩人隨意閑聊之際,從御花園的月亮門洞處,戴權沿著石頭鋪就的路徑回來,高聲道:「陛下,眾臣已經在含元殿前殿等著了。」
崇平帝點了點頭,迎著宋皇后以及端容貴妃的目光注視,說道:「子鈺上的奏疏,彈劾南京戶部尚書潘汝錫,南京戶部侍郎錢樹文,縱容子孫趁江淮水災,多地被淹,地方府庫米糧告急之時,倒賣官糧,牟取私利,朕喚了前面的朝臣,準備在好好議一議。「
說著,對宋皇后吩咐道:「西南邊兒的那片番薯要好生侍弄,朕平日也會過來查看。」
番薯在河南選育了一批秧苗之后,就在錦衣府衛的護送下,前往京城,崇平帝就在后院中開辟出了方圓一畝大小的田地用來種植番薯。
宋皇后笑了笑說道:「陛下放心,臣妾一定好好照顧著,不過陛下能出來走動走動,親自看看也好。」
崇平帝點了點頭,道:「梓潼,那朕就先過去了。」
宋皇后盈盈如水的目光見著柔潤之意,說道:「那臣妾恭送陛下。」說著,與端容貴妃一同起身,相送崇平帝離去。
大明宮,含元殿,前殿
光可鑒人的地板上倒映著一道道人影,三十余位文武官員分列兩旁,互相以眼神交流。
內閣六部、軍機處,科道言官群聚于此,這是一次廷議。「陛下駕到。」
隨著一聲尖銳的聲音響起,殿中恭謹侍立的群臣,都是面色一肅。
隨著崇平帝在戴權簇擁下,金鑾椅上正襟而坐,下方的見禮之聲如山呼海嘯一般傳來,在殿中響起。
「眾卿平身。」崇平帝看向下方群臣,面無表情說道。「謝圣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文武群臣齊聲應道。
崇平帝沉聲道:「永寧伯的上疏,諸卿應該已經看到了,江淮大水,淮揚、淮徐受災,南京戶部尚書潘汝錫、戶部侍郎錢樹文的親眷為牟取暴利,倒賣官糧,永寧伯以錦衣府拿捕兩人親眷,訊取罪證,二人在淮安府城高價售賣之糧,系為南京戶部官倉之米糧,現永寧伯彈劾潘汝錫不識大體,彈劾錢樹文貪鄙女干滑,二人應交部議處,以正國法典紀,諸卿以為該如何論罪?
此言一出,下方群臣頓時起了一竊竊私議。
賈珩的彈劾奏疏是經由通政司呈送給內閣的,說來了,這就是一次示于天下的彈劾,也更為鄭重,故而朝臣已經事先討論過此事。
不僅如此,一些消息人士,還聽聞賈珩在淮安府對金陵十二房中的賈家子弟的懲處,多是心思復雜。
這時,福建道御史掌道御史宗宏良,手持笏板,出班奏道:「圣上,國難當頭,竟有倒賣官糧,哄抬物價這樣駭人聽聞之事,已然觸犯國法刑律,微臣以為當對涉案人等,依律嚴懲。」
戶科給事中姜宣緊隨其后,聲音冷冽道:「圣上,臣以為應將二員革職拿問,檻送京師,議罪論處!」
其他的科道也紛紛出
班,意見大差不差,都是要求嚴查彼等。崇平帝不置可否,目光飄向一旁,問道:「都察院。」
左都御史許廬聞聽垂詢,手持象牙玉笏,拱手出班說道:「圣上,臣以為當即刻揀選欽差,前往南京查問戶部二員此事本末情由,如二人確涉案中,觸犯國法綱紀,當以律嚴懲,絕不姑息。」
這就是七品科道與風憲之臣的觀察視角不同。崇平帝眉頭皺了皺,說道:「欽差嗎?」
此刻,剛剛回京不久的左副都御史彭曄,手持象牙玉笏,拱手道:「圣上,微臣愿往金陵,查察此案本末情由,定要為圣上查個水落石出。」
心道,賈珩小兒還真是眼里不揉沙子,處處樹敵,一出手就拿下南京戶部兩位部堂,這二人都是江南官場的要員。
好一把快刀,按他所言,對付賈珩小兒,不應該直面其鋒,而是學浙黨借刀殺人,現在就是明證。
這般快刀不定什么時候就被崩出豁口。
「彭卿公心可嘉,只是彭卿剛從淮安府巡河而歸,這又南下金陵,也太過辛苦了。」崇平帝道。
彭曄神色坦然,以義正嚴辭的神情,高聲說道:「圣上,忠于王事,臣甘之若飴。」
崇平帝卻不置可否,而是看向楊國昌,問道:「楊卿,以為如何?」
楊國昌道:「老臣以為,既是戶部倒賣官糧一案,朝廷需得格外重視才是,如今齊大學士現在金陵,不若由其查問此案,倒也不必另外揀派欽差,舍近求遠。」
此言一出,不遠處的韓癀心神微動,目光幽冷幾分,暗道,還真是給個梯子就往上爬,正好以此為由梳理南京戶部對鹽務的介入權。
崇平帝瘦松眉下的目光現出幾分深邃,道:「楊卿之言有理,既是齊昆在金陵,那就由其主審此案。」
他也是這般作想,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以倒賣官糧為突破口,讓齊昆鉗制南京戶部,從鹽引發放、核銷入手,或許能改善一籌莫展的鹽務局面。
見崇平帝爽快應允下來,韓癀目光深凝,心頭輕輕嘆了一口氣。
「內閣擬旨,以齊昆為欽案專使,從錦衣府手中接過案卷,對潘汝錫、錢樹文二員訊問,待查明事實真相,即行遞疏至京,以正視聽。「崇平帝面無表情,沉聲說道。
先前賈珩只是抓捕了兩位戶部部堂的子孫輩,沒有朝廷圣旨,動都沒動兩位戶部大員,可以說絕不落江南官場的口實。
「老臣遵旨。」楊國昌聞聽此言,心頭大喜,情知方才的回答得了圣心,當先手持象牙玉笏,拱手應道。
另外一邊兒,韓癀也面色恭敬地隨之拱手奉命。
議定戶部兩位要員的案子處置事宜,崇平帝轉而提及另外一事,語氣帶著幾分輕快說道:「再有幾天,永寧伯班師回京,京中要準備好迎接事宜,這次京營將校士卒,先戡亂河南后抗洪備汛,勞苦功高,禮部要以軍禮相迎,朕也會攜百官出城門相迎大軍凱旋。」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都是心頭一驚。
天子親自出城門相迎?這.....有些殊禮過重了罷?
永寧伯何德何能?如論功勞,朝廷晉爵已嘉酬其功,至于臨危受命,抗洪備汛的功勞,另做封賞即是,倒也不至于圣上領文武百官出迎吧?
崇平帝看向下方竊竊私議的群臣,目光掠過眾臣臉色,目光晦暗幾分,心頭冷哼一聲。
不用想,就知道這些人在想什么!
滿朝文武真以為他迎的只是賈子鈺,他迎的還有在外征戰而還的八萬京營虎賁!
豈能不親自相迎,廣收軍心?
進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