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大元帥就是營兵出身的閻吉仁。
此人極為悍勇,王倫決定起事時就是閻吉仁帶著幾十人用白布纏頭,在看守城門的衙役劉煥等人的接應下一舉攻入壽張城,嚇得城中的滿洲游擊趕福翻墻逃走。
時有千總孫云龍帶營兵二人,外委把總韓永忠帶兵四人在游擊署前與閻吉仁遭遇,結果被閻吉仁用短刀捅死三人,駭得孫千總和韓把總撒腿就跑,從此一聞閻吉仁的名字就望風而逃。
王倫有感閻吉仁悍勇,收其為義子,封大元帥,命與另一元帥王經隆一起統兵把守臨清舊城。
只是據可靠消息表明,閻吉仁對義父王倫坐困臨清,既不北上也不南進的做法十分不滿。
加之其本是官兵一員,賈六便對閻吉仁開展思想動員,若能令其率部投誠,對于瓦解常勝軍將起大用。
只是,林三毛在舊城外喊了兩三天,嗓子都喊啞了,城內的閻吉仁卻是沒有任何反應。
“大人,這些個漢奸冥頑不靈,還是莫費口舌,待索倫兵到殺進城中,將這幫漢奸統統宰了便是!”
中央軍副將、參贊大臣、御前二等侍衛英濟圖是滿洲好戰分子,且也十分悍勇。臨清首戰,各部皆退,獨他領前鋒營集隊以排槍擊退常勝軍馬隊,從而保住總理大臣原本打算丟給常勝軍的幾十門火炮,令得總理大臣惜才之余,暗中將其加入陣亡名單。
此人口中漢奸乃指“漢人中的奸賊”,是官方對反清分子的定性,而不是民間普遍認為的給韃子當二狗子的漢奸。
同樣一個詞匯,在對立陣營指稱的卻是不同意思。
但有一點很明顯,就是賈六這個總理大臣于漢人眼中是漢奸,于滿人眼中同樣也是漢奸。
只是,不曾暴露。
“自古用兵,戰撫相宜,今常勝軍擁眾數萬,不從內部使之分裂,一昧以官兵血肉之軀強攻,非良將所為。殺敵一千,自折八百,于國有何益?我之陣亡每一個士兵,皆是家中頂梁柱,有父母,有妻兒,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言犧牲。”
總理大臣的話聽在一眾旗漢軍官耳中,都是暖心。
尤其綠營官兵,對年紀輕輕的總理大臣,更是發自內心的擁戴。
不說珍惜他們生命,便是足額給餉,辦事給賞,就足以讓各省綠營對賈佳大人感恩戴德了。
“大人,閻賊數日不予回應,看來其是不肯棄暗投明了。”
身穿七品把總官服的林三毛雖是滿頭大汗,眉宇神情卻是神彩奕奕的很。
賈六的看法同英濟圖、林三毛卻是不一樣,他認為沒有回應反而證明閻吉仁有投誠之意。
因為其真的沒有投誠之意,大可使人怒罵林三毛,如你這個叛徒神氣什么之類,又或說些與城共存亡的話。
今毫無反應,恰恰表明閻的內心正處于煎熬之時。
需加大火侯。
讓林三毛繼續喊話,范圍擴大至全體常勝軍士卒。
“城里的教匪聽著了,大清總理山東軍務欽差大臣賈佳大人說了,只要你們出城來降,不計前番罪過,一律赦免歸鄉!”
“你們跟著王倫是沒有好下場的,臨清已被大清兵團團圍住,外無援軍,內無糧草,臨清城破是遲早的事!”
“想想你們的老婆孩子,想想你們的爹娘...投降吧,總理大人優待你們,說話算數!”
林三毛喊的嗓子眼都冒煙了,城中還是沒反應。
“大人,還要不要喊了?”
林三毛的嗓子倒是還能使,可就是天太熱,曬得人心發慌。
賈六揮手示意三毛退一邊去,思索片刻,親自上前喊話:“城內的人聽著,本官乃大清總理山東軍務大臣賈佳世凱!爾等本是大清良民,奈何從王倫做賊!今大軍十萬將你們重重包圍,難道你們以為還能逃出生天!”
“本官現在代表皇上,代表朝廷,給你們最后一個機會,凡出城來降者即可領取盤纏回鄉,地方不會另眼相待,從前務農繼續務農,從前做工繼續做工!”
喊完,想了想,最后再說一句:“以今日為期,三天之內出降者具此辦理,三天之后再降者一概不受,皆以反賊定處,且牽連家人,望爾等好自為之!”
令林三毛繼續喊話,自個回營吃西瓜。
深夜,賈六剛要入睡,外面就來報了,說是有幾十名常勝軍士卒爬墻而下前來投誠。
喊話攻心之策終是有了效果。
“好嘛,好嘛!”
大喜的賈六覺也不睡了,披著單衣就去接見投誠士卒。
他就說嘛,沒理由一幫烏合之眾組成的農民軍會是塊鐵板的。
到地一看,幾十個白布裹頭的常勝軍士卒正忐忑不安的蹲在地上,看到清軍大官出現,皆是把頭抬起,目中既有期望,也有畏懼,更多的是擔心。
這是人之常情,畢竟這些常勝軍士卒并不確定清軍方面是否會信守諾言。
“都起來,都起來,本官既說不追究你們,就不會食言,你們盡管把心放進肚子里,若本官食言坑殺你們,便是天地不容,人神共憤!”
在賈六這個總理大臣的再三安撫后,眾降卒才算定了心神。
接著又命給這些人發一百文盤纏,給予三天干糧,待天亮之后派人送還本縣本鄉,為使這些人回鄉之后不為地方歧視,從而再生事端。
賈六更是以欽差關防給這幫人出具“無事歸鄉證”,凡持此證者,地方官膽敢刁難,那便是同總理大臣過不去,必用遏必隆寶刀取他狗命。
一通手續辦下來,降卒算是徹底放了心。
“大人真是我等再生父母!”
帶頭的降卒王常拿著盤纏、干糧以及自己的歸鄉證,激動之余不禁撲通跪下給賈六磕了一個響頭。
眾人見狀,紛紛磕頭。
賈六坦然受之,問那王常在常勝軍中任何職。
王常忙道:“回總理大人,小人只是個普通人,不曾封官。”
“噢。”
賈六點了點頭,命人將王常等降卒安置,天亮準其歸鄉。
待人走后,扭頭對栓柱低語:“記,有常勝軍總兵王常率眾七百來投,賜王常賞銀三千兩,余眾一人二十兩。”
招降納叛,也是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