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譜寫中華上下五千年  第277章: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天下第一白  書名:我,譜寫中華上下五千年  更新時間:2022-06-22
 
關于修史的活,陳凡原則上是答應了。

不過,他也沒現在就準備去修史。

修史的活兒,那可不是這么好修的。

看看班固,為了修漢書,一共修了25年。

這還沒有完全修完,后來還讓妹妹續寫。

又如司馬光,修的資治通鑒,也花了十幾年的時間。

還有各個朝代修前朝的官史,有的也得花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時間。

有的修個100多年,這真是要人老命啊。

雖然現在網絡比較發達了,但陳凡現在面對的,那可是上下五千年啊。

真要修的話,雖然陳凡腦海里面還是有的,但是……多少也得參考這個世界的一些史料。

可這個世界的史料也不安全,整理起來也是無比的頭痛。

這花的時間,估計也不少。

不過。

陳凡也不著急。

反正來到這個世界也沒有啥事做。

以后的日子,那就一邊跟大家講講故事,一邊修修歷史,再吹下牛逼也不是不行。

當然。

有空的時候還可以繼續周游全國,給大家介紹下風景,再挖挖大墓……啥的。

這個,扯遠了。

暫時的話,陳凡準備做完東漢這幾期百家講壇再說。

“陳凡老師,下一期百家講壇,請問您準備講哪塊?”

“到時候大家收看百家講壇的節目就可以了。”

“不過有業內人士評價,東漢除了前期幾位皇帝表現不錯之外,后期一些帝皇表現都很平庸,基本上沒有什么可說的。”

“歷史并不一直圍繞的是皇帝,東漢除了皇帝之外,還有許多影響后世幾千年的存在。”

這是陳凡在開講百家講壇之前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的回答。

不過。

對于陳凡的回答,業內還是有些不愿意太過于相信。

不是不相信陳凡,實在是不太相信東漢還有什么看點。

“我感覺后面百家講壇就得疲軟了。”

“我也覺得,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之后,真沒有啥可以講的。”

“我也認為。此前陳凡老師所說的班固,班超,班昭,都是在明帝,章帝,以及和帝時期。后面的,真要講,倒是此前陳凡老師講的三國還更為精彩。”

“三國雖然精彩,但三國之前也不是大家想象當中那么平澹。大家就別瞎扯了,陳凡老師既然開講,那絕對有著相當大的看點。至于我們不知道,那只能說,我們都是孤陋寡聞。”

雖然說是這么說,但不少人還真想看看,這一期的百家講壇講的是什么。

事實上。

對于這一期百家講壇,陳凡一點兒也沒覺得沒有什么可講。

反而。

從對于后世的影響來說,這一期的百家講壇來說,他的影響力還更大。

所以。

當天準備做節目的時候,陳凡的心情便很好。

這也感染著一眾東方衛視的工作人員。

“陳凡老師,今天心情這么好。”

“還行。”

“陳凡老師,那今天講什么?”

“哈哈哈,到時候你們聽就是了。”

陳凡也沒有說。

不過,看他們這么好奇的樣子,陳凡倒是稍稍透露了一下:“今天要講的,或許在未來一段時間之內,可能將影響很多人。”

至于是什么。

陳凡表示保密。

當天晚上的8點。

這時的東方衛視已經將《百家講壇》調到了黃金時間播出。

陳凡再一次登臺。

看著眾人,陳凡直接就說道:“之前我們講過王莽,講過漢光武帝,講過班固,講過竇憲,講過班超縱橫西域五十國……我看了不少同學,以及不少網友媒體的評價,大家都感嘆,看完之后一時熱血沸騰。”

“是啊,東漢的輝煌其實一點也不比西漢差。畢竟,東漢是在西漢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同時,又經歷了幾位民君,所以發展的還不錯。而在今天準備開講的時候,有媒體采訪表示,漢和帝之后,東漢的一系列皇帝就表現很平庸了。以此推測的話,那東漢就沒有什么可說了嗎?”

陳凡搖了搖頭:“我跟這位記者朋友說,東漢不是東漢皇帝的東漢。除了這一些皇帝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與皇帝沒有太大關系,也有許多切實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人或事。今天,我要講的,那就是東漢時期的與皇帝,與一眾大將沒有半毛錢關系的史料。”

是的。

陳凡這一集早就想講了。

不過畢竟此前要交待一下整個東漢的背景,所以王莽,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這一些人要講。

此外,整個的政治,軍事……等等這一塊,也要講一些。

而在講完這一些。

那么,那就是與皇帝,與軍事,與政治沒有太多關系的民眾生活這一塊。

“東漢時期,人民生活其實還不錯。因為治鐵技術的發展,東漢百姓生活上得到了更大的便利。其中,鐵犁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一邊說。

陳凡一邊打開了PPT。

PPT上顯示了一個出土于東漢時期的鐵犁。

“與之同時,農民在生產活動當中也掌握了更為詳細的耕種方法。在崔實的《四民月令》當中,他詳細的記載了農民耕種田地的情況。其中對于除草施肥,以及對于土地的性質都有了更為成熟的了解。他們會根據不同的土地種植不同的作物,甚至是采用不同的種植密度,并能及時翻土曬田,雙季輪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雖然這看起來沒有什么。

可是。

當聽著陳凡講解這一些農耕知識的時候,一眾看客都是一片震驚。

“我去,東漢時期的耕種水平就已經和現代我們差不多了。”

“何止是差不多,簡直沒有任何區別啊。而且,2000多年了,我們看起來還是東漢時期的種植技術一樣。我都在想,是古時人民太聰明,還是我們太笨,2000多年了竟然還沒有啥改變。”

“哈哈哈……”

確實如此。

如果你只盯著皇帝,只盯著一些大將,那整個歷史的寬度就那么一些。

可如果你跳開這一些,將視線放到其他更有意思的地方,那東漢哪怕就是出了一系列的平庸的皇帝,但也同樣的精彩。

當然。

東漢時期表現不凡的,不只是農業,他還包括紡織業。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那個織錦,其實就是屬于紡織業的一種。

不過西漢時期紡織技術還一般般,但到了東漢,技術已經發展的非常高超了。

甚至有很多織錦,現代工藝都做不出來。

“除了這一些,東漢在科技這一塊上,也是世界矚目,影響中華……不,甚至還影響了全世界。”

對于這一句,眾人有一些不理解。

“科技?”

“東漢還能有什么科技?”

“好像中國古代沒有什么科技吧,更不用說影響全世界。”

“影響全世界的不是西方科技嗎,哪里有東方的科技?”

這當然是大家對于中華古代科技的誤解。

其實中國古代有著一系列的科技,甚至,還有一些是黑科技。

哪怕就是在東漢時期,他的科技亦是驚人。

在東漢時期,科技領域這一塊表現最為突出的,那就是蔡倫了。

“大家知道紙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嗎?”

這時,陳凡突然問道。

“紙?”

這一下,還真問倒了不少人。

在他們的概念里,還真沒有紙這個概念。

但紙做為文明象征,他是無比之重要的。

甚至。

陳凡認為。

科技能夠發展,紙是最為重要的,沒有之一。

如果沒有紙。

哪里有這么多的唐詩宋詞?

如果沒有紙。

又哪里有這么多的先進文化與科技?

如果沒有紙。

恐怕讀書人都沒有多少。

“看來大家對于紙并沒有太大的一個概念。在東漢之前,我們用于書寫的媒介并不是紙,而是竹簡,以及絹錦,或者動物的皮毛。但這一些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竹簡,制作起來比較麻煩,而且占用空間太大。看看古時候不少大家所說的學富五車,這個五車,就是五車竹簡制的書。但說起來,就算是五車竹簡制的書,他的內容也并沒有多少。甚至,還沒有一部100萬字的小說這么多。所以真要按古時的學富五車來算的話,在坐的同學們也都是學富五車了……”

“至于絹或者錦,以及動物皮毛,那就太過于奢侈,也太貴,一般的平民根本用不了。哪怕就是皇族,也不能經常用這一些。所以,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人想做出一種可以不占地方,又很便宜,而且還很方便書寫的媒介。這個媒介,那就是紙。并且,西漢時期還真有人做出來了。但西漢時期做出來的紙效果并不好,一個是比較粗糙,另一個就是表面不平滑,不太適合書寫,只適合做包裝。”

“后來,在東漢時期有一位叫做蔡倫的宦官,他認識到紙的作用,于是他開始改良此前西漢時期生產出來的紙。經過無數次的實驗,蔡倫用樹皮,麻皮,竹子……等等,總結出了造紙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原料分離。

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樹皮,麻皮,竹子……這一些在堿液中脫膠,并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

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并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

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然后用撈紙器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干燥。

把濕紙曬干或晾干,揭下就成為紙張。

這四個步驟,至東漢蔡倫發明以來,2000年過去,人們仍是大都數按這樣的方法制作出來。

哪怕就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很牛逼了,但基本步驟也差不多。

只不過這四個步驟他們會用機器等提高效率罷了。

“因為是蔡倫總結與改良的造紙術,所以,我們又將蔡倫改良的紙稱之為蔡侯紙。”

至于為什么是蔡候紙,不是蔡倫紙?

那是因為蔡倫在漢和帝時期幫助和帝滅掉了竇憲這一些囂張跋扈的外戚,加之蔡倫忠心耿耿,最終被封為龍亭侯。

“可以說,蔡倫改良的造紙術,完全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首。”

這個時候,陳凡提到了一個新的觀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這個觀點一下子就讓現場眾人無比的感興趣。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這是哪里來的?”

這時,有同學舉手提問:“陳凡老師,中國古代有哪四大發明?”

不是他們不知道。

實在是前世這個觀點也不是中國人提出來的。

前世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這個觀點,最早是英國人提出來的。

也就是說。

雖然中國早就有四大發明,但沒有人提出,大家也沒將這當回事。

不當一回事,人們還以為古代中國其實沒啥科技,對于世界也沒啥貢獻呢。

從這可以說。

歷史還是那個歷史,但如果沒有宣傳,很多時候歷史當中很精彩的東西都可能失傳。

史官的意義同樣也在于此。

陳凡接著說道:“中國古代有很多的發明,不僅僅只有四大發明。不過,這四大相對來說影響力比較大。第一個發明,就是之前我說的蔡倫改良的造紙術,或者直接就可以說是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因為蔡倫改良的造紙工藝,不只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全世界。因為蔡倫造紙工藝制作出來的紙便于攜帶,又經濟實惠。很快,他便流傳到了高麗,扶桑這一些國家。后來又在絲綢之路的影響之下,傳到了中亞,南亞,歐洲……”

“第二個發明,那就是指南針。”

“第三個發明,叫做火藥。”

“第四個發明,活字印刷術。”

沒有造紙術,那估計全世界文化發展的進程要推緩十倍。

沒有指南針,也就沒有所謂的大航海時代。

沒有火藥,恐怕中華一直是天朝上國。

沒有活字印刷術,文化估計還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

所以。

四大發明里面,陳凡認為,造紙術應該排在首位。

“原來我們古代竟然有如此牛逼的發明。”

“四大發明,雖然不是特別了解這里面的情況,但從這四大發明來看,他已經改變了世界。”

“是的。”

如果說大家此前對于這一些古代科技還不是特別感興趣。

但當陳凡說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這個概念一出來,眾人已經能夠感受到這些發明對于現代的影響。

不過。

其他三大發明暫時陳凡沒有講。

因為四大發明當中,只有造紙術是在東漢時期發明的,其他的都是在宋朝。

以后修史的時候,陳凡可以再將三大發明放在宋史當中。

不過。

在東漢時期,要論科技的話,可不僅僅只有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在蔡倫之外,還有一位叫做張衡的科技狂魔。

見大家已經進入了狀態,陳凡說道:“東漢時期,隨著生產力水平不斷的提高,文化知識科技方面也得到了非常大的進步。這時,有一位叫做張衡的人,他擔任了東漢時期的太史令。這個太史令,就是掌管天文歷法一類的官。這個官職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受人重視。但雖然如此,張衡對于天文數學這一塊卻非常有研究。”

“他曾經寫過一部叫做《靈憲》的天文學知識,在這一部作品當中,張衡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為太陽運行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他還指出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星有2500個,與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差不多。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現代測地球繞日一周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當然。

這對于現代很多人來說,這可能是很簡單的知識。

甚至有一些小學生都知道。

但是。

當你知道認識到這一些的,是在2000多年前的古人時,那你就不會這樣說了。

“尼瑪,這水平牛逼。”

“難怪中國古代一直領先世界,就這數學水平,完全吊打同時期其他所有國家。”

“嗯,光是對于太陽與月球的認識就足以領先他們了。畢竟,歷法就是通過月亮與太陽來計算的。”

至于你要問歷法與中華領先全球有什么關系?

太有關系了。

古代糧食就是一切,就是生產力,就是國家的實力。

那么。

什么決定糧食的生產呢?

可能很多人說是生產工具,比如像農耕鐵具出現等等。

但這一些只是其次。

最為重要的,那就是歷法。

歷法代表什么呢?

這可不僅僅告訴你今天是什么日子,什么月份?

歷法的重要作用,還告訴你,什么日子可以播種,什么月份可以秋收。

如果沒有這一些歷法的指導,那所有種出來的東西都得完蛋。

“不過,這不僅如此。為了更好的研究周天星斗,張衡還發明了渾天儀。”

“陳凡老師,什么是渾天儀?”

有同學問道。

“渾天儀就是一種記載天象的儀器,當時張衡在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恒顯圈、恒隱圈等,成一渾象,再用一套水滴的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恒星的出沒和中天等……”

看大家似乎不明白。

陳凡又解釋說道,其實他就是地球儀的升級版本,或者直接可以將他叫做天球儀。

地球儀指示的只是地球。

而渾天儀記錄的是天體運行的儀器。

至于為什么要用渾天儀,那完全是更好識別啊。

要不然漫天的星斗,你怎么分辨呢?

有一個像天球儀這樣的東西,不管是自己分辨還是傳授天文知識都更為方便的多。

當然。

這不算什么。

畢竟渾天儀這種東西雖然也比較有科技含量,但還算好,不是那么令人震驚。

真正令人震驚的,還要數另一件牛叉的科技。

或者叫做黑科技。

這個黑科技,就叫做地動儀。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