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劍游八荒令,天墉城派出去的不止一枚兩枚,至少有十數支人馬,否則蒼龍噬天大陣數千個節點,一旦成陣就算有幾十個節點缺損,依然不影響陣法的整體運行,只是威力無法提升至上限而已。
洞府當中,張烈這一隊人手中的五人,已經來到了三人:張烈,驚月,餐霞。
厲斗量實在是看得起張烈,把自己兩名最為心愛的弟子都派遣到張烈的隊伍當中。
此時參加劍游八荒任務,先一步主動承擔危險,卻也可以因此避過天墉城決戰,同時若能完成「斬殺蒼龍」,就等于是拯救了天墉城無數人的性命,就算是元嬰真君,化神真尊也要欠下人情。
驚月,餐霞兩人就擁有了無與倫比的政治資本,厲斗量決戰之后再閉關突破化神,驚月道人未來執掌天墉城,成為天墉城第一位城主的事,就是十拿九穩了。
這支隊伍中另外兩個人,也都是大有來歷的,此時未至并不是他們未按時前來,而是張烈,驚月,餐霞三人相熟,先一步到了。
隨著時間推移,一個矮小的身影走入石室,一身深紅色道袍,七八歲左右的模樣,粉凋玉琢,只是背負長劍,雙眼當中帶著一股煞氣,令人不敢輕視。
火龍童子顏思齊,天墉城長生真君的愛子,因幼年時偷吃父親一百零八顆「火云丹」,自此身形便再未長大,但也因此轉化為特異體質,不過兩百多歲就已經是金丹后期修為,身負多寶,劍術精湛。
「張道兄,這火龍童子性情偏激乖戾,又因他父親是天墉城第一靈醫,無人不賣他一個面子,要小心應對。」
驚月道人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張烈謀劃上的輔助,他怕張烈不知道顏思齊的性情,因此這個時候傳念提醒。
然而沒有想到,顏思齊神識驚人,驚月向張烈的傳念已經足夠隱蔽小心,這一刻卻似乎依然被顏思齊側耳傾聽,有所感應。
見那顏思齊已經開始皺眉,驚月道人心中暗道不好。
這個顏思齊五行失衡,身體無法長大,性情古怪,他既受不了別人無視他輕視他,但也受不了別人以異樣的眼光看他。
自己此時此刻向張烈傳念被其所察覺,也許就導致這支隊伍尚且未完成集結,大家就先做過一場。
別人也許會有所顧慮,但這個火龍童子顏思齊他絕對不會有。
「顏道友來了,坐。」
驚月道人本來已經緊張起來了。
但原本坐在椅子上閉目養神的張烈突然開口,很簡單的一句話,就讓即將發作的顏思齊冷靜下來。
只是他依然狠狠瞪了驚月道人一眼,方才坐到一旁的椅子上。
在這個時候,這支隊伍的最后一人也到場了。
這是一名巨漢,腰圍三尺身高近丈,在他外露的皮膚上似是用朱砂密密麻麻寫滿了紅色的經文,那無比正大的經文,經由這混血朱砂書寫后,透出著一股妖異邪氣。
散修高手,龐定世,天墉城相對公平的戰功兌換體系,供養出許多的散修強者。
此人便是天墉城散修高手中排名前五的存在,背后沒有家族、沒有宗門,憑一己之力修煉到金丹后期境界。
他就是用來平衡整支隊伍構成的,否則的話,斬龍劍君張烈的身邊,跟著四個關系戶,好說不好聽。
張烈在得知此人要加入自己的隊伍后,還專門找了消息靈通的人士,花用靈石調查了一下此人的過往,用以印證厲長老給自己的信息。
龐定世此人法體雙修,只是他沒有家族、沒有宗門供養,憑一己之力法體雙修,走得只能是險絕法門,針尖上翻跟頭的路徑,不如此絕沒有他成就的機會。
此人一身渾厚的法力,身
上的朱砂血紋乃是以九頭千年雪猿的毒血魂魄腐蝕皮膚而成,內外融煉,化為一體,所以他的法力當中混合有極為勐惡的劇毒。
本來修煉這種速成功法,以求神通。對于修士的未來潛力是有著極大阻礙的,但是龐定世卻能做到化害為利,以自身心神意念降伏九頭千年雪猿的厲魂,人功合一反而大益道基。
他未來有極大的可能煉成元嬰,晉升天墉城高層,這次的劍游八荒就是他最后一次的險難,同時,也是天墉城高層對于他的提前投資、賣出人情。
「他所走的是和族長類同的道路,只是血煉魂魄,比不上族長的四靈共生高明,但是其后的人功合一,卻又把這門邪法進一步升華了,成為煉成元嬰的資糧,也稱得上是火里栽蓮,轉毒成智!」
張烈心中這樣想著,同時這支隊伍所有人都到齊了,他便一揮法訣,凌空祭出一張俯覽地圖,供在場所有人觀看。
「各位,既然大家會齊聚到這里,想來對于在場的其它人都是有所了解的。這次我們既然接下了劍游八荒令,就要把事情做好,每支隊伍至少要攻破十處孽龍噬天大陣的關卡,接下劍令最后卻又無法做到的,事后便會受到天墉城的永世追殺。」
「我當然知道各位并不怕這個,但是想來在場沒有哪位道友希望事情發展到那個地步。」
張烈這一番話之后,在場幾人彼此面面相覷,并沒有人有任何的異議。
那名散修龐定世反而率先說道:
「張道友神通廣大,這些年來素有威名,你來帶領我們,龐某是心服口服的。在座的各位若是誰有所異議,不如先與胖子我斗過一場。」
龐定世自稱是胖子,但他其實并不胖,而是異常的高大強壯,此人散修出身察顏觀色見風使舵幾成本能了,察覺到張烈,餐霞,驚月三人已經形成一個小團體,立刻就把自己歸入多數當中。
這些事情火龍童子顏思齊未必看不出來,但是他不屑。此時此刻看不慣龐定世的做派,冷哼一聲,卻也并沒有多說什么。
「好,各位既然能信得過張某,那么張某自當竭盡全力,為各位道友爭出一條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