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秦王政七年五月末,隨著韓國最后一座城池由韓國接手,隨著這一年,韓國百姓的賦稅開始進入秦國的倉庫,韓國,這個立國兩百余年的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秦國的潁川郡與南陽郡。
至此天下只余六國。
在新鄭郊外,一座高高的祭臺正在日以繼夜的趕工著。
在新鄭城內,雖然一路上各自的心思不一,但無論是什么心思,五國君主終究還是扭扭捏捏的來到了這里。
哪怕是距離新鄭最遠的燕王喜也在五月底的時間趕到了新鄭。
在這一路上,不用擔心趙國刁難的燕王喜,放開速度,竟然與扭扭捏捏的趙王偃幾乎是差不多的時間趕到了新鄭。
而第一個趕到新鄭的人,不是距離新鄭最近的魏王增,而是遠在臨淄的齊王建。
此時的五王殿之中,齊王建彷佛這里的主人一般,迎接著千里迢迢趕來的趙王偃、魏王增、燕王喜,如果不是趙王偃三人知曉面前的是齊王建的話,但從其行為舉動上來看,齊王建的舉動甚至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他是秦王政。
“各位遠道而來,想來也是累了,正好可以略作休息,有什么事情,我們隨后再說。”齊王建招呼著面前的雖然早已聞名,但卻未曾見過的三人,一點也不拘謹,也沒有恐懼與擔憂,彷佛只是將眼下的事情當作是走親訪友一般。
趙王偃、魏王增、燕王喜錯愕地看著面前的齊王建,一時間難以反應過來,饒是以他們一國之主,無論怎么說都算是見多識廣的身份,此時也是難以禮節眼前發生的一幕。
這齊王建是個奇葩啊!趙王偃三人相識一眼,齊齊想到,一時之間,三人之間的陌生反而因為齊王建的奇葩表現有些消減了。
“這齊王建倒是有趣。”來到居所的趙王偃直覺得一路上壓在心頭的陰霾似乎消散了不少。
“卻是有趣,如果不是知曉,他是齊王,還以為是那青樓之中”陪著趙王偃來到新鄭的郭開湊到趙王偃身前,說著已經嘿嘿笑了起來。
看到郭開的神色,趙王偃也笑了,雖然郭開并沒有將話說完,但趙王偃已經明白了郭開的意思。
因為兩人還不是現在的身份之時,可說沒少出入青樓妓館之中。
“不過,齊王建的事情只是一件小事情,最重要的是,這一次秦王政到底想要作什么?郭開,你覺得這一次,秦王政真的只是邀請我們觀禮嗎?”趙王偃凝重道。
雖然肥地出現的秦軍讓他不得不答應秦王政的邀請,但是,對于此行的疑惑,他可是一點也沒有減少。
若非是有著齊王、魏國以及楚王王同行的話,那怕是面對十五萬秦軍的壓力,他也不可能來到這里。
現在雖然是韓國,但現在已經寫作秦國了,一不小心就是另外一個韓王安的下場,即使是楚懷王,那也不是什么人都想做的。
“本來臣也有所疑惑,不過,在看到齊王以及魏王時,差不多已經可以肯定,在這一點是秦王政并沒有騙我們,他也沒有理由騙我們。”郭開道。
“那他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情?他秦王的加冠禮不是應該在咸陽或是其舊都雍城進行嗎?為什么選在新鄭?”趙王偃遲疑道。
“選在新鄭,倒也能夠理解。”郭開道。
“如何解釋?”趙王偃道。
“還有什么地方,能比敵國的都城更能滿足秦王政自己的征服欲?就像那女人一般,自己的女人雖然漂亮,但別人的摯愛卻是更為誘人。”郭開道。
“只是因為這個?”趙王偃愕然道。
這樣的心思他倒是能夠理解,因為他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只是,那只是他留戀酒肆青樓之時的想法,涉及到國家大事,他卻不敢也不能更不曾有這樣的想法。
只是,這也能相同嗎?
趙王偃在驚訝之中,想到了那些曾經被他強搶了女友的‘故人’們,一時間似乎想明白了什么。
只是,當想明白的時候,一股屈辱感突然彌散在心間,此時的他不就是他那些曾經的‘故人’嗎?
“大概是如此了,畢竟秦王政怎么說也只是一個即將加冠的少年不是?”郭開此時還沉浸在自己的猜測之中,顯然沒有意識到趙王偃的心理變化。
此時,在王宮的另外一處,陪同魏王增來到新鄭的魏國司空魏庸卻帶著另外一種心情見到了自己的女兒魏纖纖。
“纖纖在秦王宮可還好?”魏庸看著面前似乎沒有什么變化的女兒,語氣親和地說道。
他的女兒果然不能讓他失望,哪怕是在這千里之外的新鄭,依舊能夠留在秦王政身邊,想來,在其后宮之中,定然是極為得寵的。
而魏纖纖在秦王宮后宮之中的地位,對于魏庸的未來是極為重要的,眼下的發現如何能夠讓魏庸不喜悅呢?
“還好。”似乎和以前沒有什么變化的魏纖纖回答道。
“這就好,這就好,看到你不錯,我就安心了。”魏庸‘慈祥’的說道。
“不過,女兒所說的這個‘好’可能與父親期望中的有些不一樣。”魏纖纖說道。
“不一樣?”魏庸的目光突然間一凝,這個消息似乎不怎么好。
“這話怎么說?”魏庸追問道。
果然只是這樣嗎?看到魏庸的神色,魏纖纖哪能還看不住自己父親真正的信息,心中沒來由生出一股失望的情緒。
“大王他對身邊的人都不錯,我說的‘好’僅僅只是如此而已。”魏纖纖道。
“那又怎么可能?”魏庸不相信道。
“大王的好是因為他離人的距離太遠,我也是這般。”魏纖纖道。
“距離太遠?那”魏庸似乎明白了魏纖纖的話,心中剛剛升起的熱切迅速熄滅下去。
終究還是我想多了嗎?秦王宮,那樣的地方
一時之間,魏庸思緒萬千,但卻都是對自己未來計劃的擔憂,至于魏纖纖,終究只是嫁出去的女兒。
兩父女跨越千里的距離在此相見,空間上的距離似乎消除了,但心靈上的距離反而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