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齊王李象的額頭已經滲出了汗水。
他對父皇可謂是十分畏懼。
父皇登基近三十載,積累下來的威望使得他舉手投足之間散發出一股逼人的威嚴。
哪怕是身為皇子,齊王都感到有些惶恐。
“父皇,以兒臣愚見,不如派出大軍前去寧州增援。如今趙洵雖然暫且擊退了妖獸一次,可若是妖獸卷土重來,形勢勢必會變得很是兇險。寧州的百姓都是父皇的子民,他們一定很渴望王師的到來啊!”
齊王自認為這番話不會出錯,可誰知顯隆帝冷笑一聲道:“這就是你的主意?你可知如今大軍都駐扎在北邊和西南,西邊也有一些,剩下的就是駐扎在雍州拱衛長安的禁軍。你覺得朕該調集哪一支軍隊去,又該命誰領兵?”
顯隆帝這番話把齊王嚇了一跳,連忙跪倒在地叩首道:“兒臣知錯,兒臣知罪。。”
“罷了,別動不動就下跪的,朕看著心煩。”
顯隆帝有些不耐的轉向了兵部尚劉旭。
“劉愛卿,你覺得如何呢?”
“回稟陛下,臣覺得調兵是得調的,但不能影響京畿地區的安全。”
有了齊王的前車之鑒,劉旭說起話來自然十分的小心,生怕觸碰到顯隆帝的逆鱗。
皇帝的心思有的時候真的是琢磨不透,若是猜錯了,很可能落得一個尷尬無比的下場。
“那你覺得該調集何處的兵力呢?”
“以臣之見,應該就近調集,魯州的軍隊最合適。”
劉旭一字一頓道:“魯州距離寧州并不算遠,最多三五日大軍就可以開至。而且魯人本就驍勇善戰,調集魯州官兵至寧州定可解燃眉之急。”
“嗯。”
顯隆帝微微應了一聲,并不能聽出任何態度。
“監正以為呢。”
顯隆帝又轉向了袁天罡。
一直默不作聲的袁天罡微微欠身,和聲接道:“回稟陛下,以臣之見,調集魯州兵力南下最是合適,不會影響我大周軍隊整體布防。”
調集軍隊這種事情從來不是一拍腦袋就能決定的。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一處兵馬的調動很可能引起連鎖反應。
北邊的軍隊肯定不能動,那里的駐軍超過大周總兵力的一半以上,防備的乃是北方蠻族和魔宗。
北方蠻族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下。
魔宗作為他們幕后的支持者,一直以來都在給予蠻族支持。
這使得以朔州等地為代表的防區不得不時刻警戒。
南方的話軍隊都集中在西南。
劍南道的駐軍占了整個南方軍隊的一半。
這主要是防備巫蠱師,南方蠻族中有不少殘存者逃進了岷山之中。
而他們中的不少人就是巫蠱師。
巫蠱師的強大在于可以操縱人,在他們的法術下活人猶如傀儡一般。
更可怕的是巫蠱師還能操縱死人。
這讓大周劍南道節度使一直對大山深處的蠻族和巫蠱師進行嚴格監視,以防止他們做出威脅大周的事情。
而魯州的軍隊不同,魯州地處中部,不南不北。
既不用擔心北方蠻族,也不必擔心南方蠻族。
魯人又驍勇善戰,用來調集增援最合適不過。
“好,那就傳朕旨意,調集魯州兵力南下。”
從皇宮離開后,齊王李象徑直返回了齊王府。
“來人啊,叫世子來見本王。”
齊王世子李建業這些時日來一直待在王府里編纂文集,并未外出。
得知父王召見,他立即放下手頭的活計,一路趕來。
“兒子拜見父王。”
李建業沖齊王李象恭敬行禮道。
“寧州出事了。”
齊王開門見山的說道。
李建業眉頭微皺道:“寧州?兒子記得沒錯的話趙洵如今應該就在寧州吧?”
“不錯。方才本王被陛下召見入宮就是為了此事。妖獸大舉進攻寧州,趙洵率部死戰。經過一番血戰,算是勉強守住了寧州城。”
嘶,李象聞言倒抽了一口涼氣。
“這么說來,妖獸是來勢洶洶了。只是他們為何會突然進攻寧州?”
齊王搖了搖頭道:“本王也不知道。但事關趙洵,本王總該要過問一二。”
“父王的意思是?”
“陛下要派人前往魯州調兵增援寧州,所以本王打算安插一個自己人順道前去,去寧州慰問趙洵。”
傳送術這種東西得是頂級修行者才能掌握的了。
哪怕是齊王也不能使喚的了這種頂級修行者。
所以只能靠從長安派人前去捎話。
“這個簡單,兒子差人去辦。”
“嗯,低調一點不要惹人注目。”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寧州的將士們已經恢復了大半。
吳全義的修為也恢復了七分,雖然沒有回復到巔峰境界,可從外表看來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
趙洵也漸漸從emo的情緒之中走了出來。
用旺財的話說,人終歸是要學會往前看的。
還別說,旺財就是屬于那種最達觀最樂觀的人。
不管遇到什么事,旺財總能很達觀的面對。
這個心態趙洵得學。
“乖徒兒,我那小師叔回信了。”
吳全義背負雙手,笑瞇瞇的說道:“你想不想聽聽?”
趙洵連忙捧哏道:“當然了,恩師您快說,不然可得急死我了。”
“哈哈,你自己看吧。”
吳全義從身后將一頁薄紙遞了過來。
趙洵從恩師手中接過紙來,仔細了一遍。
“朝廷派人前去魯州調兵,讓魯州兵力南下增援…”
他神情有些嚴肅。
“為何是調集魯州的兵,而不是雍州兵馬。”
趙洵知道相較于京畿道的兵馬,魯州兵的戰斗力是遠遠不如的。
換言之,朝廷并沒有選擇一支最能打的軍隊增援。
這個不做人子的顯隆帝,不知道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這家伙一肚子壞水,偏偏又讓人琢磨不透。
趙洵暗暗在心中腹誹。
“我那小師叔沒有說明?”
“沒有。”
“唔這也正常。照理說他是不該用傳送術來傳遞這個消息的。”
“要不是顧及我這個師侄,我們知道消息時怕是十余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