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不當王  第46章 身處黑暗的光明

類別: 歷史 | 上古先秦 | 我在春秋不當王   作者:羲和晨昊  書名:我在春秋不當王  更新時間:2022-07-20
 
昭公元年,叔孫氏與孟氏聯合打壓季氏,季氏在魯國實力已大不如前。魯國的權柄,經過幾十年的爭斗,終于再度向國君傾斜。

這是權臣爭斗的必然結果。

而李然從太子姬野之死開始的所有謀劃,為的便是這個。

十二月,季孫宿結束了拘留晉國的生活,終于被放還。與陽虎一起回到了魯國。

只不過經歷過此一場風波之后的季孫宿,再也不復當初攝政國君之雄心壯志。回到曲阜的他便一直臥床不起,老態盡顯,季氏宗主之位眼看便要傳于季孫意如。

季孫宿怎么也想不到,或者說是誰都不曾想到,從李然來到了曲阜的那一刻開始,一個微不足道的前洛邑守藏室史,竟有著這般神奇的能量,硬生生的攪動了整個魯國的格局。

重掌權柄的魯侯,重新實施此前被廢棄不用的初稅畝制度,公室之資漸豐。

而逐漸殷實的公室,也并未就此枕樂其中,揮霍無度。而是反哺于民,興水利,惠民生,因此,魯侯在民間的聲望一時間竟是超越了三桓,大有中興之象。

李然從叔孫豹處得到最近朝政的反饋,看到曲阜城中欣欣向榮的民生,一時望著天際,喃喃道:

“太子啊,李然總算是沒有辜負了您的期望…”

面對而今大局已定的魯國,他最終還是決定辭去了魯國客卿一職,盡管魯侯再三請求留用,甚至是早已擬好了詔冊。

……

楚宮。

魯襄公傾公室之資修建的宮殿。

這座承載著魯襄公遺愿的宮殿,而今已經成為魯國新的朝堂,魯侯的一應起居以及朝政商議都在此地進行。

而這,也正是事必躬親的國君所必需的。

面對拒絕了自己所欲授予卿大夫身份的李然,魯侯甚為不解,問道:

“先生為何不愿留在魯國輔佐寡人?莫不是寡人做錯了什么?”

魯侯還在自我反省,他還以為是自己最近的施政有何失當,所以李然才會拒絕留在魯國。

可誰知李然卻是仰頭望著天際流云,任由陽光灑在臉上,一片愜意與享受。

“君侯可知,這世上最陰險可恥之人乃是何人?”

好一陣后,李然這才開口。上來就是一道大問題。

魯侯聞聲,思索片刻后言道:

“自是那些擅權之輩!”

他所指的自然就是季孫宿,因為,這一家子已成為他永遠不能忘記的痛。而李然卻居然搖了搖頭。

“難道不是?”

面對李然的反應,魯侯顯得十分詫異。

他以為只有像季孫宿這樣的人,才能被稱之為“陰險可恥”。畢竟魯國在季孫宿的手上,公室職權被季氏霸占殆盡,世人只知三桓而不知有君,擅取民力,以致民心潰散,國體不存。

如果這樣的人都稱不上“陰險可恥”,那還有誰稱得上?

“要說這世上最為陰險可恥之輩,便是像李然這樣的長于謀略之人吶。”

李然看著他的眼睛,甚是認真的言道。

“先生......”

魯侯聞聲,臉色大變,正欲出言,卻被李然擺手制止。

“君侯且聽在下把話說完。”

“所謂謀略,便是以非常之手段加害對手,去達到自己之意圖。這樣的人,玩弄規則,游戲人性。此絕非君子之道,是以不能以光明正大之姿立于朝堂之上,也不能接受萬民供養,更不配留名于史冊。”

“然自入魯以來,所謀者,雖有情非得已之由,卻也難掩其陰謀歹毒之嫌,扮太子,說晉國,作局囚季孫宿,拉攏孟氏,皆是如此。”

“君子,當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更兼心懷正義。君侯便應當成為這樣的英主,未來魯之大業必定可期。然若是立此朝堂之上,伴于君身,此乃授于君恩,但天下士人又當如何作想?百姓又如何作想?后世史書又會如何評說?‘李然有嬖于公’,此等措辭只怕是會不絕于耳。畢竟這史筆如鐵,然又豈能為一己之私,而毀君侯千秋英名?”

李然也看過許多的電視劇,也幻想過運籌于帷幄之間,決勝于千里之外,充當一回談笑間便能左右天下風云的人物。

可是當他真正的身處這樣的時代,置身其中,沉浸于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之間。他才恍然明白,這種藏匿于陰暗之中的勾當只能被稱之為陰險可恥。

雖然史上不乏大名鼎鼎的謀士策論大家,不乏流傳千古的王佐之才。可對于經歷過了這一切的李然而言,親自運籌了這一番謀略,又運作了這樣的非常手段之后,終究讓他感覺有那么些可恥。

畢竟,他可是一個接受過新時代教育的人啊!

當命運的車輪碾壓至前,他被迫選擇了這種勾當,無奈于身不由己,也無奈于時代局限,他所能做的,只是力求自保,而不敢奢望更大的榮耀。

至少現在,他是抱有這樣的想法。

魯侯聞聲,一時沉默。

他當然明白李然這話的意思,也明白李然對他的好意。他是一個君主,一國之君。其形象容不得半點污垢。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作派才是正招。

而李然身為一個陰謀家,終日食君之祿,立于廟堂,那公室之清譽何存?魯國顏面何在?

“哦,就是這個人跟魯國的國君有一腿。”

“哦,就是這個人不擇手段幫君上重新掌控君權的?”

這樣的話語,絕非是他想聽到的。這樣的君權,也遲早有翻車的一天。

晉文公當年如是,雖為晉國奪得霸主之位,然世人之評,卻絕非只有贊譽之說。

歷史如注,容不得人視而不見。

“先生好意,寡人明白了。”

魯侯長嘆一聲,臉上滿是蕭索無奈之意。

人生在世,總會有些無能為力的時刻,可是當他竭盡全力奪得最至高無上的權力之時,他仍是無法改變他想要改變的東西。

“先生遠見之明,是非之辯,舉世難及。能得先生襄助,實乃寡人之幸。”

“還請先生受寡人一拜!”

話音落下,魯侯長揖而禮,面容恭敬,無比端正。

李然急忙將之扶住,喟然道:

“君侯何須如此大禮,然受之有愧啊......”

“不過然雖不能在常伴君侯身邊,卻如今也可以給君侯一些建議。”

將魯侯扶起身后,話到此處,又見四下無人,兩人便就著宮殿臺階并肩而坐。

就如當時在祭氏別院中的場景一樣。

“還請先生不吝賜教。”

魯侯急忙拱手,示意請教。

只聽李然娓娓言道:

“而今君侯初掌大權,所行之政又皆是為民,因此定會引得貴胄們的不滿。雖有叔孫大夫相輔,然君上切莫小瞧了天下士子與這些貴胄的能耐。這些人一旦不滿,結成朋黨,那便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便是三桓也未必就能夠與之相提并論的。”

“故此君侯還須分而治之。但凡不涉原則之事,可以有所松弛。遇事輕重緩急須得明辨。抓大放小,小事化了,切不可剛愎自用,咄咄逼人。而若是有人蓄意挑唆,為非作歹,則務必要做到雷霆手段,絕不可手軟!”

“且一旦君上如此因人而異的施政,這些權貴之間的聯盟便會因為得利不公正待遇而自身產生分歧。其聯盟亦可不攻自破,君侯再行施政便會輕松許多。”

魯侯的國政利于庶民,自是對士族與貴族有所不利,他們反對的聲音即便是隔著十萬八千里,魯侯想必也能聽得到。

李然教他如此作為,為的便是既不讓他失了士人與卿大夫之心,又能施展國政,贏得庶民之心,可謂是一舉兩得。

“先生所謀確實精妙!寡人受教了。”

誰知李然的話卻還未說完。只聽他繼續道:

“勤政愛民這些話,然便無需多言了,想必君上而今已經明白要如何成為一個賢德明君。但然所擔心的,仍然是三桓。”

“三桓?先生的意思是.......”

魯侯有些不解,畢竟現在三桓鼎立,公室之權終于是得以回歸正統。

現在的魯國較之以往,已然是有了極大的改變。雖說三桓仍舊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可確實已經無法在魯國呼風喚雨了。

他不明白的是李然為何還要擔心,難道是擔心叔孫豹與孟孫羯?

“三位上卿,名義上僅代表了卿大夫一級,但那都只是表象。君侯如今雖有了實權,但底下具體辦事執行的人卻依舊是要靠著他們的。而他們行事定是以氏族利益為先,國家利益次之。現如今還好,叔孫大夫與孟孫大夫都已名義上支持君侯,可萬一有朝一日他們若是陽奉陰違起來,君侯又該當如何?”

“故此魯之朝堂需要新鮮血液,新的人才,然的建議是君侯可廣開言路,制定舉才之策,取才納新,設立鄉校,教化禮樂,為天下士子及有才之士提供晉升之路,也為朝堂增添不一樣的氣象,從而得以煥然一新。”

新的時代新的氣象,魯侯需要的不僅僅是權力,他還需要屬于自己的班底,這樣才能大展拳腳。

歷朝歷代,各國各侯,皆是如此。

李然不能也不愿在魯國朝堂為官,但并不代表他不能為魯國的學子及有才之士提供一條道路,未來的魯國需要的是更多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絕非他李然一個人。

聽到此處,魯侯一時心潮澎湃,對李然之建議更是感激不盡,當即再無多言,只對著李然再行大禮。

所謂君臣之誼,大抵不過如此了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