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個我縱橫諸天第675章靈氣生產線
雖然藍諾已經有了關于可控高能粒子的次級衍生粒子的思路,但一切還都需要進行實踐,次級衍生粒子的結構還要進一步的簡化,盡可能讓這種粒子生產的步驟簡化到足以做到自我復制的那種程度。
這樣一來,生產的效率就可以以幾何倍數提升,未來也就有可能真的達到足以影響宏觀世界的程度。
這是一個無比復雜龐大的工程,也相當于整個靈氣系統的基礎,作為這個基礎的次級可控高能粒子,結構越簡單,功能越全面,未來成長的上限也就更高。
結構簡單意味著自我復制的難度低,放在超凡世界就意味著回藍的速度快,功能全面則是意味著這種超凡之力的單位強度更高,放在超凡世界中,大概就相當于內力和仙氣的區別。
如今人類掌握的技術還十分有限,只能在有限的技術上,做到自己的極限,未來的靈氣和精神力,勢必還需要進行版本更新,才能跟上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科考艦隊,生態滾筒,在這里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又一個工業區,其中有一部分是直接建在太空中的,這部分會將工業廢料直接排放到太空之中。
通常情況下,這種太空之中的飛船進行生產,是不會產生廢料的。畢竟倘若產生了廢料,就意味著飛船內部的物質減少,而在太空之中,這種減少是幾乎無法彌補的。
但科考艦隊中的科學家們發現他們所處的這片空域意外的富饒,四維空間之中,可以尋找到許多他們需要的物資,或許是他們來到了四維空間之中,一片物質比較豐富的地帶,至少短時間內不需要擔心資源的貴乏,為了加快工業發展的速度,出現一些浪費也是可以容忍的。
如今的生態滾筒中,已經實現了初步的納米材料的自生產,飛船是沒有自主生產納米材料的能力的,只有攜帶的成品的納米材料,在生態滾筒實現這一功能之前都是用一點少一點。
畢竟飛船的體積是有限的,帶上全套的工業系統,質量就太大了,根本加速不起來。
現在,通過在太空之中收集物質,終于在生態滾筒之中重新將工業體系推進到了納米材料的級別,到了這個等級之后,生態滾筒的能源也就不再需要依賴于飛船內部的聚變反應堆了,有能力搭建生產出屬于自己的可控核聚變反應爐。
因為反應爐本身有足夠大的空間進行建設,生態滾筒的輸出功率要比五艘戰艦還要更大的多,足以維持更加龐大的工業生產規模,而在進行建設的這些日子里,次級可控原子的生產流程終于定型下來。
“生態滾筒推進器啟動!準備進入四維空間!全體船員返回成員倉,系好安全帶。切勿在第四坐標軸上移動!”
廣播循環播放著,生態滾筒中的科學家和他們的克隆體紛紛停下了手頭的工作,快速來到了距離最近的乘員艙,那是生態滾筒進行加速飛行的時候,保證他們不會因此而墜落的保護區。
倘若不這樣的話,巨大的生態滾筒開始加速,里面的人就會失重懸浮起來,然后就會像是從幾百米的高空中墜落一般,狠狠地砸在生態滾筒的另一端,那絕對是骨肉化泥的下場。
飛船朝著四維空間的入口方向飛去,與三維空間之間的交界面呈現為一種全反射的銀色,隨著飛船徹底進入四維空間,在三維空間中對他進行觀測,便已經看不到了。
生態滾筒帶著成員們緩緩前進,在四維空間中的指定地點停靠下來,已經預留好的生產設備,從與生態滾筒相互垂直的坐標軸,穿透墻壁直接進入生態滾筒之中,和內部的生產線連接在一起,完成了組合。
“次級可控高能粒子生產系統,準備啟動!倒計時,十!九!……”
隨著倒計時,一條條激光從生態滾筒中釋放出來,在空間之中縱橫,又被空間之中的一個晶體反射,在空間之中構成了一個三維的網格,澹綠色的射線,在宇宙真空之中完全無法觀測,只有在經過一個個排列整齊的晶體的位置的瞬間,才會展現出一絲綠色來。
而生態滾筒的周圍,數百公里范圍內,都被這樣的像是螢火蟲一樣的綠色熒光圍繞,而他們則像是軍隊一樣排列整齊。
彼此之間的間隔只有不到一米,這就是生產線了,并沒有人們想象之中的工廠,沒有反應爐,也沒有機械手,生產所依靠的就是這樣一個個晶體,還有晶體之間的激光。
隨著倒計時到了最后一秒,一股無形的中子風暴,從生態滾筒中釋放出來,而在太空之中,則有無數的質子因此而開始了四維展開,太空中就像是炸起了無數爆米花一樣,膨脹開了一個又一個銀色的金屬球,金屬球大小不一,大的有十幾米大,小的甚至肉眼都不可見。
但隨著激光的牽引,在太空之中原本顯得混亂無比的他們,開始在第四個坐標軸上緩慢移動,轉變為統一的大小,并且被固定在每一個晶體與晶體之間的空隙。
晶體之間是以正方體的結構相互連接的,也就是說每一個晶體對應的有三條屬于自己的邊,而每一個邊又剛好對應了一個可控高能粒子,這些晶體是可以在內部內置的微型芯片的操控之下,自由的移動的,彼此之間協調運動可以調整每一個頂點之間激光的連線,而剛好就用這條連線,就可以將展開之后的質子進行加工。
這片晶體所覆蓋的三維空間,邊長足有百里,如果立體起來的話,就是十的十五次冪,如今的艦隊就可以以這個規模,對可控高能粒子進行生產。
這距離十的二十三次方,已經只差八個數量級了,而這里幾乎每個小時就能完成一輪的生產,四天的時間就能提升兩個數量級。
如果能夠達到十的二十三次冪,大概就能有相當于自然界中一百克的質量,如果進行三年的生產的話,雖然還無法達到這個層次,但所有的可控質子加在一起的質量已經接近了零點一克。
雖然在現實之中,這個質量依舊微乎其微,但已經是肉眼可見的質量了,如果聚合在一起,形成類似金屬的形態,那么體積應該已經有米粒大小。
這種存在看起來或許非常不起眼,但其中所蘊含的力量,卻遠遠超出現代人類的想象。
毫不夸張的說,只要藍諾能拿到一滴這樣的可控高能粒子,就能單槍匹馬爆殺水滴,如果水滴不只是一個探測器,也是三體艦隊的強大武器的話,拿著這一滴可控高能粒子,殺穿整個三體艦隊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也僅限于他自己,有可能做到這種事情,其余人就算是涅槃者,拿著這么多的可控高能粒子也不會是水滴的對手,因為以他們的能力根本沒可能同時控制十的二十次冪的目標,即便藍諾也做不到,必須要有程序輔助才能完成如此大數量的目標的控制。
當然,想要達到這個數量,其實不需要等整整三年,如果以現在的規模不擴大產能的話,的確需要三年才能生產出十的二十次冪個可控高能粒子,但生態滾筒的生產力也是在不斷的提升的,可控高能粒子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實現自我復制。
但那些晶體形態的納米機械卻可以自我復制,也就是說產品雖然沒法自我復制,但生產線可以,只要有足夠的物質,足夠多自我復制所需要的元素,生態滾筒周圍的晶體網格是可以病毒式的方式增長的,只不過所需要占據的四維空間也會越來越大。
未來可能會占據數千里的范圍,甚至數個天文單位的位置。
如果人類的技術成熟,對四維空間的學模型了解的更加深刻的話,其實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只要把生產線朝著第四個坐標軸挪移,生產可控高能粒子需要的大量空間就可以向四維要。
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算是從現在開始就不擴大所占據的體積,在有限的空間中也能夠將每小時的產量提升到十的二十次冪。
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里,科考隊的成員就好像是在玩一款生存游戲一般,一個個開著飛船在四維空間中穿梭,尋找四維空間中的物質,然后匯報自己的坐標,匯報完坐標之后,就會有托運飛船來到他們的位置,將相關的物資托運回生產基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也逐漸認定了他們所在的這片區域應該是四維空間之中一片物質相對充足的地帶,在這里他們可以尋找到大量的元素,而這些元素之中,絕大多數都是他們所需要的。
三維空間之中其實也有類似的區域,一些區域雖然沒有恒星,但也是存在星云物質的,在這些區域之中,雖然沒有強光,但依舊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元素。
這是科學家們的判斷,但和真實的情況顯然是有巨大的差距,他們所在的這片四維空間之中的確是有物質豐富的地區,但并不是他們現在所在的這片區域,而是更向內部,還有四維生物的文明殘留的區域。
而這段時間他們所獲得的物資,其實都是藍諾通過空間門從漫威世界和遮天世界搬運過來的。
在這兩個世界中,集群都有著非常龐大的生產力。供應這點物資毛毛雨了,他們被散落的扔在了四維空間之中,然后就會被當做礦物開采出來,最終被人類所利用。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關鍵物資的支援,科考隊才能夠建立起如此龐大的生產基地,才能不斷的擴大產能。
在智能晶體的飛快自我復制下,生態滾筒周圍的生產陣列已經越來越大了,邊長已經逐漸達到了一千公里。而這只花了半年的時間。
這也就意味著每小時的產量,從原本的十的十五次冪,提升到了現在的十的十八次冪,足足提升了三個數量級,而在這個產量之下,原本足足需要三年,才能生產出來一滴的可控高能粒子團,現在已經可以一天生產出一滴了。
而從科考隊取得技術突破至今,已經過去了一年半的時間,共計也積累了十克可控高能粒子。
藍諾雖然能夠全部控制這十克可控高能粒子,但他還是只取出了其中三克,作為自己的儲備,并且對科考隊的全體成員直播他進行接管的過程。
“我知道,一些同志在接觸過可控高能粒子之后,感受到那種強大的能力,產生了一些特殊的念頭。認為以后人類就不像現在這樣,必須依賴科技才能發展,而是可以依賴對可控高能粒子力量的開發,變得更加強大。
這種想法無可厚非,智慧生命渴求自身對物質世界的掌控能力增強也是本能。沒有什么好指責的。但我要告訴大家,想要提升自己對物質世界的掌控能力。想要在掌控的可控高能粒子的數量不變的情況下,發揮出更大的對物質世界的干涉效果。
我們依舊離不開科技,依舊離不開知識,更離不開實事求是的科學思維,如今我們制造出來的可控高能粒子和三體人的質子還是有區別的。
只有其中的高級節點,才擁有從真空中借來能量的能力,這雖然已經能夠提供龐大的力量,讓我們可以像神話之中的仙人神明那樣,舉手投足之間就有莫大的威力。”
說話之間,藍諾控制著可控高能粒子,在自己的面前匯聚,化為了一個圓環的形狀,在圓環的中心,頓時就綻放出了一道純白色的光柱,命中在了遠處工廠排放出來的一大塊殘骸上,將那一塊直徑足有五十多米的殘骸燒的直接融化。
“但這點能量,在星際文明之間的戰場上依舊微不足道,我們需要更加科學的手段才能讓我們發揮出可控高能粒子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