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個我縱橫諸天第694章三體艦隊
三體人的樣子即便是在原著之中,也是非常神秘的。人類自始至終都沒有見過這種外星人的樣貌,而眼下這種外星人的樣子似乎很快就要揭露出來了。
藍諾也有些好奇自己究竟會看到怎樣的生物,不過像是垃圾桶一樣的機器人卻對此表示了不屑。
“少見多怪,不要想著自己會見到什么特殊的種族了,三維世界合理的身體構造一共就那么幾種,三體人能夠一定程度的和你們共情,就說明他們起碼是兩側對稱動物。
而兩側對稱動物之中,合理的又能使用工具的身體架構,和你們就不會有太大的區別了,運氣好的話,你們可能碰到一個有八個肢體的種族,運氣不好的話,他們說不定和你們一樣長著人形,用雙腿走路,用雙手使用工具。
這就是個數學問題,你仔細研究一下生物拓撲學,就會發現了。
在你們的星球上應該也會發現一種名叫趨同進化的現象,也就是完全不同種,甚至是完全不通科,不同綱的物種,在相似的環境下生活之后,都會逐漸進化成相似的形象,占據相同的生態位。
即便他們的內部結構可能大相徑庭,但表現出來的特性卻是極其相似的。
最典型的其實就是蕨類和你們現在的被子植物,遠古時期在你們的地球上的叢林,根本就沒有現在看到的樹木,全部生長的都是蕨類,但那個時候森林看起來的樣子和現在并不會有太大區別,因為那時候的蕨類植物長得就和現在的樹木幾乎一樣。
智慧生物也是一樣,你們需要使用工具,想要從重重的自然選擇中超脫出來,又能相互合作組建成社會,擁有足夠的潛力發展到進入太空,能夠選擇的形象其實已經很少了。
就算是在四維世界之中,空間的自由度更高,生物的形象更加多姿多彩,智慧生物的外貌特征也有極大的相似性,能夠選擇的形象也不多。
所以不要抱太大的期待了,三體人說不定和你們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多了一個脫水的功能。”墓地總是在這種大家很興奮的時候澆冷水,似乎這是一個失落文明遺老的惡趣味。
“這方面……等你去到我那邊,你就會發現宇宙比你想象中還要更加單調。”藍諾這話是單獨對墓地說的。其他人聽不懂他這話的意思,墓地聽了這話之后倒是若有所思。
漫威世界中,各種外星種族絕大多數都長著人樣,就算是和人類差別比較巨大的,也不過是比人類多了一些器官之類的,就算是樹人,最后也會長成個人形,比起墓地描述之中的種族的多樣性還要更低。
當然,那肯定是因為有一些極其強大的個體進行干涉之后才出現的變化,和三體世界這邊更多的是自然演化還是有區別的。
隨著可控高能粒子在宇宙中的飛行,三體艦隊已經可以通過光學觀測觀察到了,守候在屏幕之前的科學家們一個個都屏住了呼吸,特別是其中的那些生物學家,更是瞪大了眼睛等待見證兩個文明交匯的瞬間。
可控高能粒子分出一部分在半空中減速,這些是準備跟上艦隊的,剩下那些沒有減速的,繼續高速飛向三體星系的方向,接下來以極高的速度和艦隊擦肩而過。
可控高能粒子和艦隊是相向而行的,如果不進行減速的話,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和艦隊交錯而過,那樣的話,是根本來不及減速停留的。
事實上,不進行減速的話,在接近光速的速度之下,視野會扭曲,是根本看不清三體艦隊的樣子的,現在是經過了減速屏幕上才會投影出三體艦隊的形象。
而這已經是雙方碰撞的倒計時了,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時間,所有人都幾乎忘記了呼吸一般,觀測室中只能聽到機械運轉微弱的響聲,幾乎沒有人聲。
而隨著可控高能粒子距離艦隊越來越近,也終于能夠勉強看清艦隊的樣子了。
三體艦隊排列的相當分散,遠處看去只能看到一個又一個小點,如果用望遠鏡放大的話,那視野之中同時只會出現一艘飛船。
顯然,三體人不會像是人類一樣搞出兩千響大炮仗的笑話,那種密集的陣型在太空之中航行本身也是不合理的,三體艦隊排列的相當分散,整體的陣形也不是一個立體的陣形,而是一個雁形陣。
三體人的飛船長得也有些奇怪,看起來像是一個個生態滾筒,推進器就在緩緩旋轉的滾筒的尾部,現在還在加速的過程中,艦隊還沒有抵達最高速度,需要再加速十幾年的時間,才會關閉加速器,進入勻速直線運動的過程中。
雖然艦隊的飛船看起來是一個巨大的滾筒,但滾筒的外緣,卻有一面面巨大的,好像風帆一樣的東西,此時已經收起來了,但還是能夠看到這樣的結構的痕跡,有必要的時候,他們還可以重新展開,變成一面直徑近千米的超級大帆。
“竟然會設計這樣的結構,這有點類似于太陽帆,不過三體人應該是用另一種方式進行的推進,或許是通過高能的激光束打在帆上,實現的對飛船的推進。
剛剛建設好艦隊的時候,三體人的科技還沒有比人類高出太多,應該就是那個時候,技術還不夠的情況下,為了節省燃料,為了攜帶更多移民所需的物資,才進行了這樣的設計,讓飛船可以移出更多的燃料,用來調整飛行的方向和減速。”
有科學家提出了分析,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同時也緩解了人們對三體人的恐懼,在多年以前,三體人的技術其實也并沒有比人類高出太多,不然的話飛船也不用設計成這個樣子了。
不過從人類現在依舊能被單方面壓制科技發展就能看出,就算那個時候沒有高出太多,現在的三體人的技術也依舊對人類有著壓倒性優勢。
這一點隨著可控高能粒子不斷接近,在艦隊之中觀測到了一個個全反射的銀色水滴后,也得到了證實。
這些銀色的水滴飛行的速度要比起飛船快一些。
他們作為探測器是飛在艦隊前方的,所負責的任務之中,很重要的一點估計就是偵查艦隊的前方是否有隕石之類的東西,保證艦隊在高速航行的過程中不會出現致命的碰撞。
率先與可控高能粒子接觸的水滴,便展現出來了人類現如今無法企及的超高技術。
可控高能粒子根本無法穿透水滴的表面,只能流于表面的觀察,而不斷的將畫面放大,最終傳遞來的信息也是在這銀色的表面上絕對光滑。
為了驗證銀色的水滴究竟是什么物質,可控高能粒子在遠程操控之下撞了上去,而這一下撞擊也讓本來已經屏住了呼吸,感受到了科技巨大差距的科學家們松了口氣。
之前的觀測之中,水滴的表面幾乎是絕對光滑的。伴隨著可控高能粒子撞上去,操控者可以非常直觀的方式感受到微觀世界,那種感覺就好像是眼睛看又或者是手指摸一樣,而傳遞的觀測者的感覺,就好像是摸在了一個個緊密貼合的原子核上。
“原來是強相互作用力材料,的確是很不可思議的科技,我記得兩年之前,我們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一片邊長十五納米的強相互作用力材料,就被我們當這是跨世紀的發明,現在看來這在三體人那邊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技術了。”
如今人類已經能合成極其微小的強相互作用力材料,因此在看到水滴之后,科學家們并沒有表現出原著之中的茫然和恐慌,只是表現出了對三體人的技術的驚嘆。
“不知道他們的艦隊是不是也全都用這種材料打造?如果是的話,我們能夠取得的信息恐怕就有限了,沒有四維碎片的可控高能粒子是沒辦法穿透進入全封閉的強相互作用力材料的,但愿他們的飛船上有縫隙,最好不要是那種飛船的門是水波一樣的液體的設計,那可就真的是無縫的蛋了。”
科學家們擔心的這個問題,藍諾卻并沒有特別擔心,強相互作用力材料其實也不是無敵的,可控高能粒子是能夠穿透的,只不過穿透的同時自己也會粉身碎骨,而人類的技術有限,可控高能粒子碎到一定程度就用不了了。
不像是三體人的智子,可以碎碎平安。
第一批派出的可控高能粒子是沒有附帶次級可控高能粒子的,也就是數量可以數出來的那一批,加起來一共也只有五千多個,而想要撞碎強相互作用力材料至少是在強相互作用力材料上打一個洞,起碼要幾千個可控高能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撞在上面,才有可能將一個可控高能粒子送進去進行探查。
這么奢侈的事情,其他人做不了藍諾卻可以在預演之中進行,完全不會有什么消耗,還可以拿了情報就走。
不過隨著可控高能離子接近艦隊,大家很快就發現,這種擔心是多余的,不管艦隊是什么材料打造的,至少他們不是一體成型的,是有著諸多縫隙的。
就算能夠密封住氣體,維持住一個不向外泄露氣體的空間,依舊足以讓可控高能粒子輕易鉆進去了。
屏幕上,呈現出來的視野就是可控高能粒子來到了飛船周圍,對著飛船繞了幾圈進行拍攝,然后找到了一處飛船上空隙較大的縫隙,從縫隙之中鉆了進去。
鉆進去之后,呈現在視野之中的是各種各樣的管線,大致可以判斷出,這些線路和地球之上的電線是差不多的,有些是金屬外面包了一層絕緣皮,有些則就是裸露的金屬,雖然三體人掌握著比人類高得多的技術,但看起來飛船的控制系統還是電子的最為方便實用。
繞過這些密密麻麻的線纜,可控高能粒子發現這里是一片封閉的空間,應該是和艦隊的生活區域隔絕的,在里面能夠穿梭縫隙,找到飛船的反應堆,不同的可控高能粒子看到的反應堆也是不同的。
大多數看到的都是核聚變反應,這種太陽之中所發生的質能轉換,看起來也是三體人的主流能源。
而在最大的一艘旗艦之上,則是一個有所不同的反應爐,至少是目前科學家們完全無法理解的技術,但通過反應爐的結構可以進行合理的猜測。
“反應爐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產生能量的位置則在兩個部分結合的地方,我想相對復雜的那個區域,應該就是用來生產反物質的,相對簡單的那個區域,許是用來提煉和反物質相互煙滅的物質的。”這次的分析也不是藍諾做出的,而是在場的一位高能物理學家。
“有這個可能,但我覺得更大的可能應該是在三體星上就已經完成了反物質的提煉,那個相對復雜的結構應該只是用來對反物質進行儲存的,嗯……不管是哪種情況,那里應該都能算是飛船的弱點。
根據質能轉換的公式計算,我們只要投入大約十的十三次冪左右的可控高能粒子,就可以對這個反應如中的反物質造成宏觀世界可見的影響,說不定就能幫他打破約束的容器,那樣造成的大爆炸說不定能將整艘飛船都毀滅。”藍諾看像屏幕上的反應爐,不懷好意。
不過可控高能粒子并沒有,這個時候跑去搜索反物質進行湮滅,那沒有意義,一個質子就算是全部的質量都轉化為能量,在宏觀世界也連一個火花都打不出來。
在搜索了這篇封閉區域之后,可控高能粒子朝著下方墻壁的方向撞了過去,事實證明,飛船只有外殼上的一部分采用了強相互作用力材料,大部分結構都是納米材料,可控高能粒子可以輕易穿透,而穿透了這層材料之后,來到的就是成員艙,而來到這里也就意味著距離真正見到三體人的模樣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