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六百九十五章老化之秘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瘋神狂想  書名:我的系統不正經  更新時間:2022-07-24
 
瓷器的制作過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從練泥、制胚、利胚、上彩、施釉,到最后的燒窯。

一步一步,其實都可以消除水分子的存在。

釉中水分子多,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氣泡亦少。

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沒有氣泡。

練泥是一關做好了,泥中氣泡就少,水分的蒸發也少。

調制釉料、彩料,又是一關。

做不好,入窯燒制之時,其內的水分子就會大肆破壞釉層,使得燒制出來的瓷器,根本就沒法看。

所以,還是要看工藝,任何一道工序做不好,都會產生很壞的結果。

這是一次意外收獲,陳文哲還真沒有想到,通過這件秘色瓷,他還能學到一些減少氣泡的操作。

這件秘色瓷內的氣泡稀少,主要是生產水平提高,生產工藝得到改進,用于制作瓷器的礦土研磨得更細。

這樣才會使得胎體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結構,更加密實。

如果覆蓋在胎體表面的釉層也加厚,胎泥所含的水分子,在晾曬過程中大部分得以充分揮發,氣泡自然會變少。

但是,也有一些水分子,被密實的胎體裹脅在胎泥深處,僅靠太陽、風吹難以揮發出來。

在燒制過程前期,也有部分水分子,得以掙脫瓷胎的約束,成功逃逸揮發。

但是,還有部分盤結在胎體深處的水分子,在達到一定溫度后,才被逐步升高的溫度驅趕。

這一部分水分子會分解成氣體,從胎體中逃逸出來。

這時,覆蓋在胎體表面的釉液,已經完全溶為粘性很強的粘液狀包裹體,緊緊地包裹在胎體表面。

從胎體中逃逸出來被分解為氣體的水分子,因為無力掙脫粘液狀包裹體的約束,最終成為粘液狀包裹體的俘虜,而懸浮于胎體和釉層中間。

當瓷器燒成冷卻以后,這些氣體狀水分子,便以圓形晶亮的空心球形狀,保存在于胎體和釉面之間。

這種如珍珠一般,存在于釉中的空心狀球形物,就是我們所說的釉中“氣泡”。

它們經歷了高溫的洗禮,以無色的球狀體形態而存在。

沒有釉下顏色映襯,它們會以亮晶晶的球狀無色氣泡體存在。

有釉下青花映襯,它們就變成亮晶晶的球狀藍綠色氣泡而存在。

看著眼前的秘色瓷蓮花碗,陳文哲的臉上露出一絲欣喜。

這種保存完好,沒有見過世面的瓷器,實在是太少見了。

所以,它雖然有著足夠的老化痕跡,但是內部氣泡的老化、衰敗,甚至是死亡過程,都可以展現在陳文哲的面前。

雖然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但是在隋侯之珠的幫助之下,他可以快進這一過程,讓他看到里面氣泡的死亡過程。

對,這些氣泡不可能一直存在,它們也是會破敗死亡的,這其實就是瓷器的老化過程。

原來,陳文哲可沒法清晰的看到這一點,而現在,他不止是清晰的看到了,還了解了個透徹。

瓷器釉中氣泡,是怎樣死亡的?

瓷器釉中氣泡,又為什么會死亡?

這和瓷器燒制成型以后的使用、流傳和保存狀態,有著密切關系。

通過對瓷器氣泡的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通常情況下,瓷器釉中的氣泡,有大中小之分。

大氣泡的大小,又受到釉層厚度的制約。

一般來說,整體而言,釉層厚,氣泡就大,釉層薄,氣泡就小。

而那些自然死亡的氣泡,都是圓形氣泡頂部,接近釉面的大氣泡。

因為瓷器釉面開片,被片線穿越而死亡的氣泡,則大中小都有。

然辯證法認為,物質總是處于運動和變化狀態之中。

用礦物質燒制而成的瓷器,也不例外。

這種運動和變化,又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原因,兩方面的影響。

剛燒造成器的瓷器,釉面的分子結構,處于活躍期。

分子活動產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會發出一種很刺眼的光。

我們把這種光稱為“賊光”,常聽人說某件器物火氣太重,這個“火氣”,指的就是這種“賊光”。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器變成老器。

器物釉面活躍的分子逃逸出去,帶走了部分能量,使釉面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完成了新的組合。

這時,由燒造成器時的活躍狀態,變為穩定狀態,這是內因的作用。

溫柔的陽光照射、如絲輕風的吹拂,人類手指的盤磨等等,使接近釉面的大氣泡頂部,逐漸被磨破。

原來處于真空狀態的氣泡內部,出現了肉眼難以觀察到的“漏氣”現象。

空氣帶著塵埃進入氣泡,懸浮在氣泡內。

原來晶亮的氣泡,變得渾濁起來。

那種刺眼的“賊光”,逐步減弱。

進入雨季,干燥的空氣被濕潤,體積原本很細微,很輕的塵埃也被潤濕。

懸浮的空氣,再也無力承受塵埃的重量,它們墜落到氣泡底部沉積下來。

于是,渾濁的氣泡被生活塵埃“染”成黃色、赭紅色、灰色或黑褐色。

這便是外力作用的結果,這時候,氣泡已經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階段。

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氣泡頂部的破口逐步變大,成為一條線、再擴展為十字形,完成了氣泡死亡的中級階段。

以后,圓形小孔進一步變成大孔,最后成為一個圓形的坑,完成了氣泡死亡的全過程。

在氣泡死亡的過程中,刺眼的賊光完全消失,釉面變得溫潤、柔和。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化”和有了“包漿”。

觀察分析這些古瓷死亡氣泡的分布和變化,可以得到一些氣泡死亡的基本規律。

年代越久遠,釉中死亡氣泡的分布越密集;

年代越久遠,死亡氣泡頂部破裂出現“一”字形或“十”字形線條的越多;

宋代以上的古瓷的死亡氣泡,基本上已經破裂為一個圓形坑,坑內還沉積著很多生活垃圾。

但是這一件,卻因為密封的太好,技術也很不錯,它的釉層表面,這種破裂的圓形坑并不多。

有,不多,這正好表示出老化程度,而又沒有大面積的破壞這件瓷器的美感。

要不然,瓷器表面變得坑坑洼洼,那么美的一層春水,不是就看不到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