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研古創新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瘋神狂想  書名:我的系統不正經  更新時間:2022-07-25
 
茫茫碌碌,不知道做了多少蛋殼陶器胚,終于有一只的器壁達到了要求。

雖然還是有零點五毫米,但這已經是他現在的技術水平所能達到的極致。

之后的工藝就簡單了,在用傳統手工輪制成型后,不上釉,在坯體晾干過程中壓光、雕刻。

最后高溫燒結后封窯,做焦煙滲碳處理。

這樣燒制出來的陶器,黑中透瑩,望之如金,堅實凝重;叩之如馨,給人以“烏金墨玉”之感。

這種形容詞,陳文哲并不陌生。

所以做到這種效果,他也不會太過擔心。

畢竟他之前燒制的金磚,就跟此時的蛋殼黑陶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要做出一件成品,入窯燒制成功,之后的事情就簡單了。

試燒結束,以后想要做什么都可以。

做蛋殼陶最重要的就是練泥、拉胚和利胚,之后都是錦上添花,就算不做,成品也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只不過,陳文哲現在是為了鍛煉技藝,所以能做的,能用的工藝,他都要做出來,用上去。

要知道,在薄如蛋殼的器壁之上雕刻,甚至是印花,都不是簡單的事情,還是需要一定的技術的。

陳文哲基礎扎實,加上他又肯努力,所以技藝水平提升的速度很快。

知道他突然之間感覺,不管拉胚還是利胚,都變得十分輕松。

他已經能輕松掌握轉盤,拉制出他想要的效果。

這個時候,陳文哲的拉胚和利胚技術,應該已經全面突破到宗師級。

因為他已經能做到零點二毫米的器胚,這是他的拉胚技術和利胚技術互相結合,才能成就的效果。

可現在他并不清楚這一點,他還在認真的制作各種器型的黑陶器。

現在他在仿商絹簡、仿青銅陶鼎,鏤空花瓶、浮雕瓶、筆洗、筆筒、葫蘆、香爐、煙壺、掛盤等。

這些器型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簡潔酣暢,古樸典雅。

當然,也可以弄得繁復一些,比如坯體刻花采用紅雕、淺雕、透雕等多種表現手法。

也可以多加紋飾,而這種薄胎瓷器,其上的紋飾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如松、竹、梅、菊、牡丹、鳥、蝶、魚、蟲等。

甚至可以汲取了剪紙、木雕、刺繡等藝術形式的特點,做出更加漂亮的樣式。

諸如雙層套的大肚子香爐,鏤空浮雕十分精致。

還有腹部刻有龍鳳呈祥淺雕圖案的“龍鳳瓶”,整個瓶體都是云型鏤空圖案,兩側有立體比龍對臥,恰好為瓶的雙耳,構思讓人叫絕。

現在畢竟不是古代,陳文哲可以接觸到的信息,不算隋侯之珠,他也能通過其他渠道,學到很多技術。

現代人最大的優勢,就是研古創新。

所以現在一些陶瓷企業,在制作、燒制等方面,都較前人有了發展與創新。

陳文哲知道的,在制作上采用輪制與、模制、印壞、灌漿、手塑等方法;

在造型上講究美觀、古樸、高雅,形式多樣,各具特色。

陶面有浮雕、烤彩,并刻有古字畫等;

可以說融古老制陶工藝與現代美術、工藝于一體;

在做出各種器型之后,最后是燒制。

而這一步,一般采用高溫密封窯煙滲碳之法,這跟燒制金磚沒有太大區別。

所以陳文哲也有經驗,而且經驗還很豐富,畢竟這是少數他親自上過手的經驗。

在這最后一步,他肯定能做的更好。

比如根據不同要求,他可以分別讓陶瓷表面,達到毛光、烏光、漆光的程度。

接連幾窯都燒制成功,讓陳文哲自信心開始爆棚。

有了合格的蛋殼陶,再掛上一層釉,不就是蛋殼瓷了嗎?

相比蛋殼陶,還是蛋殼瓷更加漂亮,這才是陳文哲所追求的。

而這一次學習制作薄胎瓷,陳文哲很奇怪的發現,隋侯之珠內的傳承知識,居然是現代的技術最多。

深入研究了一下,陳文哲發現,以蛋殼瓷技術來說,還是現代人的技術更加厲害。

在這一點上,古代人真沒法跟現代人比。

陳文哲按部就班,從古到今,所有相關薄胎瓷的技藝,他都要學習。

稍微查看了一下,他就知道宋代之時的薄瓷技術最少。

那時的技術可以說是基礎,明清之時迎來大發展,但是,薄胎瓷真正的技藝巔峰,卻是在新華夏成立之后。

這一點跟中華紅瓷器差不多,都是現代工藝比古代工藝要高的多。

薄胎瓷器亦稱“脫胎瓷“、“蛋殼瓷“,真正算起來,應該是起源于明代。

北宋至明代出現的影青瓷,滋潤細膩,已具有透明感,是生產薄胎瓷的重要基礎。

到了清代,薄胎瓷工藝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產品“薄如蟬翼”,裝飾畫面,還出現了琺瑯彩和粉彩兩種,構成了獨特的風格。

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康熙粉彩十二月名花杯,雍正琺瑯彩梅花盌。

而制作薄胎瓷,有好幾個名窯。

像是陳文哲之前接觸過的景鎮窯口,還有德化白瓷窯口,一直到現在都在燒制薄胎瓷。

陳文哲也沒想到,他這一次學習蛋殼瓷的制作,居然還能學到兩大名窯的工藝。

首先是德化工藝,其中的代表作是德化白瓷茶器,直到現在還頗受茶人們的喜愛和追捧。

作品制作,采用現存量稀少的德化純原礦高嶺土。

歷經配料、拉坯、利坯到打磨、燒制等四十多道工序,百余次手工修坯,分兩到三次燒制,才可完成。

德化薄胎瓷的制作以薄為美,以透明為美,因此制作要求極高,難度極大,尤以利坯最為精細。

利坯要經過粗修、細修、精修等反復百次的修琢,才能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

因瓷質過薄,制作過程中極易破裂和變形,想制作出完美的薄胎杯著實不易。

一刀下去,在呼吸之間,做到無心的境界,胎壁才能修得流暢,薄得傳神。

雖然制作困難,但是燒成后,輕如浮云,只不過最終成品率僅為5左右。

其中德化白瓷的蟬翼系列·薄胎茶器,白度達到德化高白瓷的最高白度88.8度,成品杯體厚度只有0.5mm。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