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過硬的品質才是根本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瘋神狂想  書名:我的系統不正經  更新時間:2022-07-27
 
至于哥窯是怎么出現的,應該是因為瓷器得到世人的認可,最終在后人嘴中形成的,這可是很少見的一種現象。

更加準確的說,應該是在瓷器傳世的過程當中,因為同一批瓷器被人追捧,最終形成輿論,

這樣被眾人傳頌,最終在人們的口中形成了一座獨立的窯口。

所以剛開始燒制哥窯器的窯口,肯定是龍泉窯,也是因為這個,才會始終沒有發現哥窯的窯址。

也就是說,哥窯剛開始確實不是獨立窯口,

而是屬于龍泉窯的一部分。

只不過是因為制作的瓷器太過特殊,其生產的瓷器,

就被后世之人單獨拿出來,稱之為哥窯器,這么一來哥窯器就出現了。

同時他的兄弟,也就成了弟窯。

這個過程肯定是漫長的,所以各種典級之中的記錄形成,也經歷了一百多年。

這么算起來,哥窯和弟窯最早出現的時期,應該就是宋末元初,也可以說是南宋時期,甚至是元代。

因為當時這幾個朝代,是同時存在的。

有了這個結論,陳文哲的論文也算是完結。

當然,學術從來都是有爭議的。

而這,也是研究學術的樂趣所在。

在五大名窯中,由于燒造傳世哥窯的窯址,至今尚未發現,致使學術界對哥窯有諸多說法。

有的人認為它就是修內司官窯,有的人認為它是江浙的某一個窯等等。

今天我們就沒辦法去證實什么,

就算是陳文哲他也只能來推斷,卻沒法言之鑿鑿的說他的結論就是事實。

因為這個窯址確實沒被找到,而哥窯它之所以神秘,也正因如此。

只不過,任何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都會讓昂事實的真像,浮出水面。

哥窯謎團,自然也不能例外,要不然陳文哲的結論,也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

陳文哲能下這么一個結論,肯定是有原因的。

因為在1932年,清朝善后委員會在清點故宮文物時,就發現一批從未見過的瓷器。

釉色以炒米黃、灰青、青黃為主,濃淡不一。

釉面上有大小不等的開片花紋,胎色有深褐、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胎體相對致密。

這批瓷器,在清宮記載上,既沒有產地,

又沒有燒造時間記錄,

可把研究員為難壞了。

鑒于它們長得有點像文獻描述的哥窯,

就被標上了“哥窯”、“仿哥窯”、“宋哥窯”。

1936年,當時故宮瓷器專門委員郭葆昌,對宮中瓷器進行了再鑒定。

他結合乾隆詠哥窯的詩句,這批瓷器被定為宋哥窯。

1956年以來,龍泉地區多次進行考古挖掘,出土了一批黑胎青釉瓷,與文獻記載的哥窯特征完全相符。

瓷器特征與窯址,都有文獻記載,所以,專家們推測,哥窯的窯址很可能就在龍泉。

但是,經過對比發現,龍泉黑胎青瓷和故宮提供的樣本,胎釉的化學成分、紋片顏色、底足切削形式都不同,說明兩者不是同一種瓷器。

為了區別于明、清文獻中所記載的哥窯,故宮哥窯以及在上博、彎彎故宮所藏的少量類似瓷器,被學術界稱為“傳世哥窯”。

由于原來被認為哥窯的龍泉黑胎,開片瓷被認為是“龍泉仿官”和“龍泉官窯”。

宋代似乎就不存在哥窯,文獻關于哥窯的記述,被認為是以訛傳訛。

然而,仔細研究和分析,就會發覺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其關鍵在于“龍泉官窯”和杭市郊壇下官窯,孰先孰后的問題,并未真正得到解決。

由于“龍泉官窯”的立論,建立在“龍泉仿官”的基礎上,認為仿官是不可能的,卻又與官窯相一致,自然是官窯,并認為杭市郊壇下不能滿足朝廷之需,再在龍泉燒造以充不足。

這一觀點,很自然地派生出杭市郊壇下官窯,早于龍泉官窯的定論。

然而,沒有足夠的考古資料證明這一觀點,并由此還引發出種種疑團。

郊壇下不能滿足朝廷之需,為什么不就地擴充、就近擴充,而要到千里之外的龍泉建窯燒造?

宋室南渡帶來了北方工匠,他們慣于圓窯用煤燒造,何以能在杭市建立龍窯用柴燒造?

文獻關于哥窯的論述,難道一定都是空穴來風嗎?

哥不能仿官,但官卻可以仿哥。

各朝各代的官窯,都建立在民窯的基礎上,難道就不存在官仿哥的可能嗎?

宋室南渡,皇帝漂泊13年,這期間南渡窯工在何處生存?如何生存?

是吃皇糧,還是自謀出路?

這些疑問最終都聚焦在,龍泉最初的黑胎開片瓷的年代和性質上。

也就是說龍泉最初的黑胎開片瓷,會不會是皇帝顛沛流離的十余年中,北方工匠和龍泉窯工技藝結合的產物?

1996年9月,在杭市老虎洞發現一處窯址,杭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兩次對該窯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

獲取大量器物殘件、瓷片和窯具。

經深入研究,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宋代地層中的遺物,應為文獻所指的“修內司官窯”。

而元代地層中的遺物是“傳世哥窯”,后者是仿造前者的,“傳世哥窯”的實質是南宋滅亡后仿官的產品。

也有專家學者認為,老虎洞窯即《至正直記》所述的“哥哥洞窯”。

至此,可以基本確定,傳世哥窯是元代的產物,絕非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哥窯。

雖然目前對于哥窯已經有一些普遍的認知,但隨著考古發現越來越多,哥窯的窯址問題,非但沒有解決,還牽扯出越來越多的疑問。

明清文獻所說的哥窯,是不是宋哥窯?

關于哥窯的最早記載見于元末,哥窯究竟起源于宋代,還是元代?

哥窯和官窯發音相似,瓷器特征相似,哥窯會不會就是官窯?

龍泉黑胎青瓷和傳世哥窯瓷,與南宋官窯究竟是什么關系?

這一切,正是哥窯的這種神秘性,讓它在人們的心中擁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打鐵還需自身硬,過硬的品質才是根本。

如果沒有過硬的品質,誰會關心哥窯是誰創燒的?哪個年代創燒的?它的窯址又是在哪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