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七百七十九章長銘銅器一件,足抵尚書一篇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瘋神狂想  書名:我的系統不正經  更新時間:2022-07-27
 
民國時期就有學者認為,“大禹是條蟲”,是上古神話,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還有個別外國學者,甚至懷疑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但是如果沒有大禹,便沒有大禹之子夏啟創建的夏,更沒有“華夏”之說。

燹公盨銘的發現,將有關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一下子提早了六七百年。

這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也最為詳實的關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記錄。

這件國寶,充分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們就在廣泛傳頌著大禹的功績。

而夏為“三代”之首的觀念,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深入人心。

經過現代文史專家研究,大禹治水并非簡單的治理水患,而是在治水過程中,重新劃分了九州。

而劃分九州對華夏影響十分深遠,以至于即使到了漢朝,漢室仍然沿襲著大禹留下的九州制度。

“九州”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一場重要地理變革,而這場變革,就是大禹在治水過程中開創的。

燹公盨的出現,不但證明了大禹治水并非傳說,還將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至少提早了六七百年。

只是很可惜,那件燹公盨出自何地,又是如何流失到海外的,今人一無所知。

近現代,我們的國寶文物,如洪水般流失海外。

比如陽安小屯村的甲骨文,煌敦莫高窟的經卷壁畫,陽洛金村的東周王陵……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文物。

而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更是數不勝數,這還不包括那些不見天日的私人收藏!

回顧最近這幾年,圓明園馬首歸園、流失英國文物回國。

以及拍賣場上華人收藏家,在全球拍場拍下的《永樂大典》《五王醉歸圖》等國寶級文物。

這不禁讓人期待,那些遺失在世界各地的國寶,終會回歸故土的。

“這個寶貝,我們留在手中有點燙手啊!”

看了一會兒資料,李金鯉才真正明白,這件青銅器的出現意味著什么。

“嗯!”陳文哲有點郁悶的道。

他現在只是稍微清理了一下外面的銅銹,

就知道,

這件青銅器雖然跟燹公盨樣子差不多,

但是內部記錄的銘文,應該是完全不同的。

要研究清楚這里面的銘文寫的是什么,可不容易。

燹公盨這件國寶,

是2002年春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的。

當時它的蓋已失,

只存器身,

且大半為土銹所掩,

顯露出的部分銘文文辭古奧,難以釋讀。

后來經過數十位專家,

兩個多月的研究與鑒定后認為,這是西周中期國的某一代國君公,所作的青銅禮器。

這個國即“遂國”,

是中國古史傳說中,

作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國家。

其上所鑄98字長篇銘文,

開篇即言:“天命禹敷土,

隨(墮)山,浚川……”。

這些銘文記述,

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崗,堵塞洪水和疏導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

并劃定九州,還根據各地土地條件的不同規定各自的貢賦。

銘文還以大段文字闡述德與德政,

并教誨民眾以德行事。

古人云:長銘銅器一件,足抵《尚書》一篇。

說的是發現一篇長篇青銅銘文,

就如同發現一篇相當于《尚書》這樣重要的古代文獻。

那件器物的銘文不僅長,而且與以往所發現的紀名、紀事類的青銅銘文截然不同,

堪稱一篇政論性質的散文。

其體例、格式前所未見,別具一格,內容更是極為重要。

還有,那件國寶的銘文文辭與體例,與現存的《尚書》等古代文獻,十分接近。

它的發現,對探討中國古書的淵源,

也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這才是令陳文哲頭痛的,價值越高,他就越不能太過自私。

當然,他要真一門心思想要研究一下,

想要搞明白這件寶貝的銘文,還有其內記述內容的意義,也不是不可能。

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他還是能夠做到的,只不過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

而如果不想這么做,那就求助別人幫助。

這樣一來,這件東西就藏不住了。

對于這種重寶,只要被人知道了,就肯定會惹來麻煩。

“還是需要讓它重現天日啊!”

很快,陳文哲就有了決定,他不能太自私,因為這可以定史,對于夏商周的三代斷代工作,十分重要。

已經打算暴露出去,陳文哲也就不在糾結。

今天的收獲不小,他也想要看看,這件盨內到底記錄了什么,所以他直接回到了開發區的銅器廠。

這邊有著不少合適的工具,對于修復這件青銅器有幫助。

所以,接下來的幾天,陳文哲先是小心的給它來了個鈑金工作。

修復了大體器型,在就是除銹!

考古發掘的青銅器,由于長期埋藏在地下,經過千年的水浸土埋,必定會引起青銅本身的質變,使金屬從元素狀態轉化為化合物狀態,形成銅銹。

由于銅質的差異,以及水土條件的不同,銹色有紅、綠、藍、黑、紫、灰等各種顏色,斑駁陸離,形成古青銅器一咱特有的莊重古樸的美感。

古代青銅器的銹層極其復雜,層次很多,有些銹蝕掩蓋了青銅器的紋飾或銘文,甚至使器物變形,失去原貌。

因此,去除那些有害的銹蝕,是青銅器保護處理的重要任務之一。

過去常采用的青銅器去銹方法,是用刻刀、鑿子、錘子、鏨子等進行錘震,剔除銹蝕。

在錘打時,位置要準確,用力要適當。

此法雖簡便,但容易損傷原器,尤其是銘文和紋飾部分。

所以必須細心剔除,并刷掃干凈。

這是好處理的銹跡,也是好的銹,而有好的銹,就有壞的銹。

現在除銹,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件青銅器外面的一層遮擋銘文的銹跡被清楚之后,陳文哲發現,里面那一點綠色粉末狀的銹跡,真不是什么好銹。

先前他只是看到了一些綠色粉末,并不嚴重,但是,現在他能確定這是有害銹。

如果這真是有害銹,那這件青銅器要是再不進行保護,肯定就要毀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