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四百零七章王子午鼎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瘋神狂想  書名:我的系統不正經  更新時間:2022-10-25
 
陳文哲看的這些都是業內資料,而越看,他就越是十分感慨。

不說其他,只是以當時的條件,為了將上萬件稀世珍寶運回祖國,就很不容易。

比如,趙泰來賣掉了倫敦的4處別墅,用賣別墅的錢把這些文物一一運回國內。

要知道那可是在1991年,在那個時間點,正是經濟掛帥的時刻,所有人都向錢看。

這么一對比,趙泰來先生更加不容易。

而更不容易的是,他首批向蘇省鹽城博物館,就捐贈各類文物共853件。

接著又向華夏歷史博物館,捐贈清代名家書畫作品32件。

其中包括乾隆親筆御書《孫子兵法》竹簡、明代文徵明所繪《百美圖》畫軸、圓明園的菊花石等國寶級的文物。

趙泰來后來又陸續向羊城藝術博物館,捐贈藏品1萬多件。

其中近千件,全是國家一級、二級文物。

而在粵省番禺寶墨園,他捐贈的文物和藝術品的數量,達20個集裝箱。

其中不乏金縷玉衣、王子午鼎等珍貴文物,其年代可追朔至商、周、春秋戰國至明清。

趙泰來無償捐贈給祖國的文物,藏品數量多達萬件。

在這里有點爭議,有人說是捐獻了五萬件,還有說六萬件的,甚至還有說是八萬件的。

但是,唯一沒有爭議的就是,當年香江媒體估計總價值,超過8億元人民幣。

這里要注意,不是所有藏品的價值八億。

而是僅首批捐贈七千多件估值,其總價值就超過8億元。

這是趙泰來先生,在央視4套“華人世界”中親口所說。

其中僅國家三級以上的文物,就多達150件。

其中包括贈給羊城藝術博物院藏品1萬多件,捐給番禺寶墨園的文物和藝術品達40個集裝箱。

為了讓文物漂洋過海回到中國“娘家”,他賣掉倫敦的4處住宅當作運費啊!

整理10年,又運了10年,變賣了4棟別墅,趙泰來終于讓這些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回到了祖國。

如果是陳文哲,他也許有心捐獻出幾萬件文物。

但是,如果讓他用二十年的時間來做這種事情,不用說,他肯定是堅持不下來的。

而這時,陳文哲也知道,陶教授為什么提到趙泰來先生了。

其他陳文哲都可以不在行,但是看到最后,卻發現,人家趙泰來先生,在九幾年就捐獻了金縷玉衣。

這還不算,其中還有不少青銅器,特別是青銅鼎,比如王子午鼎。

看到王子午鼎,陳文哲笑了起來,這應該也是一件贗品,因為真品根本就沒有出過國。

但是,彷制王子午鼎就簡單了?

王子午鼎寬體、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邊。

器身周圍有六個浮凋夔龍作攀附狀,獸口咬著鼎的口沿。

足抓著鼎的腰箍,使鼎在香煙繚繞中有升騰的感覺。

鼎蓋作平頂微弧,有圜形鈕。

蓋、頸、腹內壁均鑄銘文,腹銘84字。

銘文記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頌自己的功德。

王子午鼎系分鑄后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構思,技藝之高超,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是第一流的水平。

這樣的青銅器,想要彷制肯定不容易。

而在四五十年前,彷制更加艱難。

更何況,這是王子午鼎,想要彷制出那種風格,是真的難!

王子午鼎具獨特的楚式風格,造型呈平底束腰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楚王好細腰”的故事。

環繞鼎腹的六條立體怪獸,各由兩條夔龍蜷曲盤繞而成。

它們是采用失蠟法分別鑄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的,顯示了很高的鑄造水準。

在細部裝飾上采用浮凋、立凋、分鑄、榫卯、焊接等技術。

優美的造型、精細的紋飾、浪漫奇詭的題材,正是楚國文化藝術的突出特征。

長篇銘文表達了對先祖的追思,敘說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業績,并教育子孫須以此為準則。

全文語詞流暢押韻,是楚國青銅器上不多見的長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此外,銘文用鳥篆書寫,有我國最早的“美術字”之譽。

王子午鼎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青銅器,墓中出土了一組共七件銅鼎。

鼎上銘刻有“王子午”字樣,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稱為列鼎。

當然,趙泰來先生捐獻的好像是一件戰國王子午鼎,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王子午鼎的主人,名叫“王子午”,并稱其為“令尹子庚”。

此人在史籍中有據可查,《春秋左傳》等史籍中有多個地方講到他。

根據這些記載和后人的注釋,可知王子午(史籍中稱公子午)字子庚。

他就是那個春秋五霸之一,并“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兒子,也是楚共王的弟弟。

他在楚共王時任司馬,相當于國防首長之職。

有一次護送王后秦嬴(秦景公之妹)回娘家,卻被秦國扣留。

他的弟弟以三百金,賄賂了晉國大臣,讓晉國修筑壺邱城(陳國地,在今河南周口淮陽縣一帶),并對秦國說,如果你們放了楚王的弟弟,我們就不筑城。

秦人怕晉軍因此長駐陳地,只好放了子庚。

為此楚國又送了三百車重禮,給晉國以示感謝。

為什么秦國甘冒外交風險,要扣留子庚?

而晉國則甘冒戰爭風險,迫秦放人?

最終是楚國不惜重金,也要讓子庚回國。

可以想見,子庚在當時多么被人看重。

至于王子午鼎的發現,又是另外一段故事。

1978年時值南河淅縣大旱,河床干枯,出現裂縫。

有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在放羊回來的路上,經過干枯的河床,不小心被一個東西絆倒在地。

起初他以為是木樁,后來仔細已看是個銅制的東西。

但是他不知道這是什么,于是他便回去將這一消息告訴大人們。

因為淅縣以前就發現過文物,所以當人們聽說消息后,立即拿起工具趕到河床。

人們發現,河床上露出很出“銅角”。

這才知道發現了文物群,立即上報了淅縣文物局。

淅縣文物局得到消息后,立即組織人員進行保護挖掘工作。

經過3天的時間發掘,所有工作才全部結束。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