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屈原的《天問》載:“武王三軍,人人樂戰,并載驅載馳,赴敵爭先,前歌后舞,鳧噪歡呼”;
《尚書大傳》載:“武王伐紂,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歌舞以待旦”,“惟丙午,王還師,師乃鼓躁,師乃慆,前歌后舞”;
《白虎通·禮樂》載:“武王起兵,前歌后舞……”
綜合這些記載可知,周武王出兵時,就伴隨著舞蹈和歌曲;
到了牧野,在大戰的前一天晚上,士兵也通宵歌舞以等待拂曉;
在大戰沖鋒之時,仍然是歌舞不止,歡呼雀躍。
舞蹈和歌曲,一般意味著快樂和輕松。
一場從始至終伴隨著舞蹈和歌曲的戰爭,如果不是印三電影里的藝術表現,那一定是一場圣潔無比的正義之戰。
可如果我們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去看歷史,就會發現“武王伐紂,前歌后舞”是很不合乎常理的。
脫去后人賦予的神圣光環,牧野之戰本質上就是一場兩軍主力的野戰。
以“前歌后舞”的姿態進行戰斗,而且還打贏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對方實在弱得不堪一擊。
但周武王大軍面對的商朝軍隊,絕不是烏合之眾。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失于牧野。”
連周人在其史詩中都不得不承認,在牧野之戰時,殷商的軍隊,像密林一樣陳列在原野之上,是一支嚴整強大的勁旅。
這就否決了,殷商是弱雞的這種可能性。
要知道,武王伐紂是一場真正的革命。
“革命”這個詞最早的運用,就是用于形容商湯滅夏和武王滅商,這就是著名的“湯武革命”。
我國開國領導曾經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是萬古不易的真理。
即使是三千年前的革命工作,也是要流血犧牲、奮勇戰斗,革命者也必須謹慎籌謀、小心行事,怎么會在大戰之際載歌載舞呢?
試想,兩軍對陣,一方又唱歌又跳舞,另一方趁此機會沖將過去,豈不是狼入羊群、摧枯拉朽?
用“得民心”“士氣高漲”等理由做解釋,恐怕很難說服人。
即使再得民心,士氣再高漲,也絕不能在大戰之際,做出如此輕浮草率的行為。
畢竟是“小邦周”去打“大邑商”,是一場以小搏大、以弱擊強的戰爭。
慎之又慎還嫌不夠,把文藝工作做到兩軍陣前也過孟浪了。
所以,歷來學者對“前歌后舞”這個記載充滿了懷疑。
而如果我們看另一些史料,會發現牧野之戰的主導者周武王,并無載歌載舞的心情,而是極其持重謹慎的。
《尚書·牧誓》記載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前,對部隊的訓話:“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周武王要求他的士兵,在戰陣之中,不要錯亂步伐,走幾步、打幾個回合,就要與周邊的人對齊,不能亂了行列陣型。
如此嚴謹整齊的陣型,連步法、擊打都有嚴格的要求,可見周武王對此戰的謹慎態度。
既如此,他又怎么可能派文工團,去兩軍對陣的戰場上又唱又跳呢?
這個問題的解決,要歸功于著名的民族學家、歷史學家汪寧生。
汪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發表了一篇很短的文章。
這篇文章就是《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他只用了大約兩三頁的篇幅,就對此疑難問題做出了解答。
這里就牽扯到了蜀民,周武王的聯軍中有移民至西陜的“川軍”。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
“凌”有侵犯、進犯的意思。
“歌舞以凌”,說明武王聯軍中的巴人軍隊,以歌舞的方式沖鋒陷陣。
這種歌舞,是一種鼓噪夸張、類似歌舞的戰斗方式,而非以藝術和審美為目的的歌舞。
到漢高祖劉邦時,巴人仍有此習俗,曾作為漢軍前鋒,“銳氣喜舞”,還得到了舞蹈愛好者劉邦的贊賞。
汪先生通過觀察近代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習俗,得出了解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的思路。
南云那邊的德宏地區的景頗族,和川省涼山地區的彝族,均有在戰前“歌舞以凌”的習俗。
在戰斗開始前,他們的先鋒一手持刀,一手持色彩顯現、圖桉可怖的盾牌。
他們一邊舞刀弄槍,一邊發出吼叫,制造出緊張恐怖的氣氛,然后率領部隊向敵軍戰陣中沖去。
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激勵士氣、恫嚇敵人的戰前準備。
只是動作較為夸張,聲音較為喧囂。
所以不熟悉這種習俗和文化的人,就會認為這是在戰陣前歌舞。
就好像華夏民族在戰斗之前擂鼓,其作用也是為了振奮士氣、統一步調,但鼓也可以作為樂器。
試想,如果一個完全不熟悉華夏民族習俗的人,看到了這種戰爭習俗,他很可能會認為我們的祖先,在戰斗之前要演奏一曲鼓點。
“前歌后舞”的疑竇,不能說至此已完全解決。
但汪寧生另辟蹊徑做出的解釋,可以說是到目前為止相當有說服力的一種觀點。
湯武革命確實不是請客吃飯,牧野之戰也不是穿插著大型樂舞的印三電影。
如果能回到三千年前的那個甲子日,我們看到的應當是相當緊張、恐怖、殘酷的一幕畫面。
反正剛開始十分輕松的看電影的陳文哲,很快就緊張了起來,因為他看到了大雨滂沱,也看到了血流漂杵。
這樣場景,對于他這個現代人來說,哪里有一點請客吃飯的樣子?
之前的歌舞畫面有多么喜慶、滑稽,此時的戰爭場面就有多么的殘酷。
牧野之戰有多殘酷,或者說牧野之戰有多和諧,這是一個困擾我國人千百年的問題。
很長時間里,因為人們愿意相信武王伐紂是一場正義的、神圣的革命,所以牧野之戰也被描述為一場近乎兵不血刃的戰斗。
如《史記·周本紀》載:“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
請:m.yetianlian.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