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如禹治水,刻石銘志;
禹治水成功,立碑紀德;
衡山民間傳說等等。
當然,也有很多爭議。
更有甚者,還認為“禹王碑”是秦始皇南巡紀念大禹而刻的碑,或是楚國的文字等等。
但是,不管大家如何去,解讀“禹王碑”的身世,去絲毫不影響,其巨大的影響力!
故而,歷朝歷代均有大量的名人、文人,對其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他們紛紛想要前去瞻仰和膜拜,傳說中的“禹王碑”。
只不過,大家都不知道“禹王碑”確切的位置。
所以,對于“禹王碑”,大家都是只聞其名,不見其身。
要說“禹王碑”最早的文字記載,一般認為,是見于羅含(歷西晉和東晉兩朝)所寫的的《湘中記》之中。
該書記載“禹王碑”道:“岣嶁山(古指衡山)有王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
此后,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宋徐靈期,在其《南岳記》,也提到過“禹王碑”。
即:“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壇,流水縈之,最為勝絕。”
而且,據傳,曾修真于南岳衡山紫蓋、云密二峰的修道之人徐靈期,還因采藥煉丹,親眼見過“禹王碑”。
不過,畢竟是傳說,無法考證。
當然,如果從此禹王碑還只是傳說,那很多人就算造假,也不會選擇它。
但是,后來它還是不停的出現。
比如等到南北朝時,南朝之蕭齊時期,“禹王碑”的名聲,第一次開始流傳于世。
此事記載于,南朝梁代時期劉顯的《粹機錄》之中。
即:“蕭齊高祖子鑠封衡陽王,有山人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而獻之,王寶之,爰采佳石翻刻,始見于世。”
不過,傳說中的“禹王碑”母石,以及在南北朝時期,流傳的翻刻版的“禹王碑”,后人基本都沒找到過。
另外,東漢趙曄所撰的《吳越春秋》中,也有記載“禹王碑”。
即:“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
顯然,唐朝之前的,漢朝、晉朝、南北朝等,都有過“禹王碑”的記述,這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所以,唐代的文學家韓愈,還親自到南岳衡山,尋找過“禹王碑”。
但是卻沒有找到,一番失望之下,韓愈作了首《岣嶁山神禹碑》詩,悻悻而歸。
只見韓愈寫詩道:“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鸞飄鳳泊拿虎螭。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我來咨嗟涕漣洏。千搜萬索何處有,森森綠樹猿猱悲。”
此外,同樣也是唐代的詩人劉禹錫,也稱詠過禹碑。
其寫詩道:“常聞祝融峰,上有神禹碑。古石瑯玩姿,秘文璃虎形。”
因為無論是晉朝也好,南北朝也好,還是隋唐也好,古人往往都是只聽過傳說,而都沒見過“禹王碑”。
故而,“禹王碑”的真假和身世,被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神秘外衣。
繼而,愈發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不過,到了南宋時期,事情出現了轉機。
南宋時,即嘉定5年(1212年),詩人何致游覽南岳衡山時。
他路遇一樵夫,在其指認之下,于衡山72峰之一的岣嶁峰,偶然間發現了“禹王碑”。
因為“禹王碑”發現于岣嶁峰,所以也稱岣嶁碑。
大概是出于研究,極致的崇敬,又或者是因為太過喜愛。
最終,何致臨摹了碑文,并將此臨摹的碑文,帶回額湖(南長)沙。
最終,此臨摹的碑文,被翻刻于岳麓山。
不過,對于何致發現“禹王碑”一事,同時代的南宋之張世南,顯然是存有疑慮的。
所以,其在《游宦紀聞》中,對于何致發現“禹王碑”,有詳細記載。
“何以一獻連帥曹彥約,并柳子厚所作書般若和尚第二碑……曹甚喜,牒衡山令搜訪。令報云:柳碑在上封寺,去冬雪多凍裂,禹碑自昔人罕見之。反疑何取之他處以誑曹。”
何致把“禹王碑”拓文帶回湖沙,獻給南宋大臣,轉運使曹彥約,確實使得這個南宋大臣,很是興奮。
為此,這個大臣還派人去尋找過“禹王碑”母石。
然而,無論如何尋找,卻怎么也找不到。
無奈之下,曹彥約只得把何致所獻的“禹王碑”之拓片,鐫刻在了岳麓山峰頂上,并用泥土封住。
岳麓山上的,依據何致拓本,翻刻的,流傳下來的“禹王碑”,也不是現在我們見到的那些。
在這里,故事就變得有點離奇。
當年既然已經有人找到,那么接下來立即去找,為什么找不到了?
既然派人也沒找到,所以,最終就惹人懷疑了。
搞不好,當時包括大臣曹彥約在內,有不少人都認為何致,是從別處拓來了假的“禹王碑”,誆騙了曹彥約。
至于目的嘛,應該就是巴結大臣,以獲得好處。
總體來說,對于岳麓山上所刻的,所謂的“禹王碑”的真偽,乃至身世,歷來都是眾說紛紜。
無論如何,何致所帶回的這個“禹王碑”拓文,是真還是假,最終,這個拓文,還是被刻在了岳麓山。
刻完之后,還被封起來了。
而這一封,就是封了300余年。
直到明嘉靖癸己年,即1533年,才被一明朝官員搜得。
即被湖廣提學副使管大勛搜得,之后,管大勛把岳麓山上的“禹王碑”摹刻成碑,立在了衡陽石鼓書院。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禹王碑”才算是真正開創聞名于世。
明朝的朝野間也才算是真正看到了,號稱是虞夏之書的“禹王碑”。
等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又有人將石鼓書院的“禹王碑”刻石,摹刻到南岳衡山之岣嶁峰上。
自此,原來的已經沒有文字的“禹王碑”母石附近,才又出現了“禹王碑”及碑亭。
不管怎么樣,在明朝發現岳麓山的“禹王碑”后,人們對于這個傳說中的,最接近“禹王碑”母石的“禹王碑”,一直都是小心看護。
其中,最明顯的便是,1935年修建了石亭護之。
為此,還有人在旁邊,鐫刻了“大觀”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