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瓷、色、畫三絕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瘋神狂想  書名:我的系統不正經  更新時間:2022-12-24
 
壓手杯為永樂朝特有之器物,因其燒造量小,工藝復雜,逾十年到了成化時期,已成為極其難以得到的名貴之物。

這樣珍貴的瓷器流到國外,一般認為系官方賞賜贈送所致,民間販賣的可能性很小。

因而把這批瓷器,看成是鄭和帶出并非毫無道理。

因此無論這種青料產于何地,“蘇麻離青”是鄭和下西洋,從東南亞地區引進的,已成公認的事實。

雖然有很多專業人士,都認為元代的青花鈷料就是蘇麻離青。

但是,后來很多研究所,針對元青花和明代永宣時期的青花進行研究,發現其中的鈷料含有的元素,明顯不同。

當然,陳文哲不是為了研究學術問題,他就是單純的想要找出,彷制永宣青花最合適的配料,特別是蘇麻離青料。

因為這種青料,到明中晚期已經沒有了。

這從成化以后的瓷器繪畫,沒有用蘇麻離青繪制的這一點,可以印證。

也就是說,成華時期還是有的。

既然有這種精品青料,那么彷制效果就一定要達到。

這也怪不得他精益求精,因為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

在這一時期,有所謂“諸料悉精,青花最貴”的說法。

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永樂和宣德所制青花瓷,制作年代貼近,工藝方法因襲,頗多相似之處,因而僅能從比較中加以區別。

永樂早期的官窯青花瓷,在使用國產料時,與洪武官窯青花瓷是難以區別的。

在使用了鄭和下西洋從國外引進的“蘇麻離青”后,這種青料含錳量少,因而燒成的青花不含紫、紅色而為純正的“寶石藍”色。

同時由于這種青料含鐵量高,因而燒成往往有下凹的黑鐵斑。

永樂時期的青花瓷,瓷質潔白細膩,釉色深藍中帶黑。

所用釉料富于發散性,燒成后青料滲透胎骨,生動靈活,不露絲毫筆痕,有的如紙上潑墨,畫意極濃。

宣德青花瓷胎,用麻倉土,潔白細膩,青花原料,使用了“蘇麻離青”。

這種青料,發色清晰鮮麗,色性穩定,散暈在瓷器胎釉之間,青翠明艷,淋漓盡致。

如用料偏濃,則墨勢渾然而莊重;

如用料偏澹,則色澤鮮淺而雅致。

更主要的是,繪瓷藝人們吸取了前期的制作經驗,能純熟地掌握青料的性能和繪瓷技藝。

這一時期的瓷器紋飾,下筆奔放,濃澹適中,層次清晰。

《陶雅》載:“宣窯青花為明窯極盛時代杰出產品,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堪稱瓷、色、畫三絕。”

這種特征,以故宮藏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最具代表性。

其主要發色特征是:發色藍艷,晶瑩亮麗,仿佛鑲嵌于釉下的藍寶石,熠熠閃光,并呈現出明顯的紫羅蘭色;

凝聚處有明顯的濃黑色結晶斑塊或斑點,暈散情況嚴重。

這種呈色令人寶愛,所以,耿寶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鑒定》一書,就是以這件三足爐的繪圖作書影,即封面書題字下的圖桉影襯。

要彷制就要彷制到最好,而這就需要現代的很多研究結果了。

現代社會可不同古代,交通不發達。

現在只要想找一樣東西,能不能找到,只取決于錢夠不夠。

對于元、明時期的蘇麻離青料,陳文哲早就有想法。

所以,不管是東南亞還是尹拉克,甚至是波斯地區的青料,現在陳文哲手中都有。

他這就是為了彷制元青花準備的,當然,如果能夠得到足夠的麻倉土,或者是同樣效果的高嶺土,他肯定還要彷制永宣、成化時期的瓷器。

現在他手中的青料肯定是合格的,但是,想要彷制出效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比如按照古法彷制永宣青花之時,暈散與結晶斑的問題。

這肯定是青料粗糲所致,如以強光照射可明顯看出,結晶斑實際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塊塊呈顆料狀的銹斑,原因極有可能是因鐵質高所致。

青料粗糲,也極有可能是造成暈散和結晶斑的原因。

暈散和結晶斑,本來就是一種缺陷。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御器廠明永樂、宣德,曾出土大量實物標本。

其中因暈散過重,或呈色過于深重,常常是被廢棄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容易。

不過,也不是沒辦法,特別是有著作弊器的陳文哲。

他可以通過研究一些元明時期的瓷器,吸取元朝和永樂朝的大量經驗,從而熟練而精準的掌握蘇麻離青料的特性。

這樣燒制出純凈湛藍的青色,達到了最佳的藝術鑒賞效果,還是不太難的。

當然,想要得到成化斗彩的色彩,也不是那么容易。

鮮紅色艷如血,杏黃閃微紅,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皆透明……

這就是成化斗彩用到的一些釉色,而在先前說的五只御瓷杯上,這些釉上彩都有體現。

能夠完美復刻出這些釉色,還要把杯子做的別致典雅,紋飾畫的飽滿且靈動,肯定不容易。

還有,制作斗彩瓷器,為使更具古韻,其中釉水的配比、彩料的礦物調制、繪彩的手法輕重等,每一個細小的步驟都是至關重要。

比如在繪制時,要采用輕勾勒、重色彩,大量的采用傳統繪畫的點、涂、平、拓等技法。

這只有這樣,才能讓畫風簡潔干凈,整個畫面層次豐富、頗有靈氣。

這些要全都能做好,最后要將繪制好的素坯,置于匣缽之中,以柴窯燒制。

這是還原明清御瓷的燒制工藝,因為柴窯相對于現代工藝,還是有明顯不同的。

當然,燒制成本上也更是懸殊巨大。

一窯燒下來,光松材消耗量就近2000斤,且燒制與退溫時間長達96小時。

從選料、煉泥、配比、拉坯、繪制、燒成,其間歷經12道大工序與90余道繁復的細節工序。

任意一個環節稍有差池,燒成作品即大相徑庭。

比如僅修坯工藝,就包含了16個工藝細節。

每只素坯的厚度差異,需小于0.2毫米。

重量差異,要小于3克。

請:wap.99mk.la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