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到元的改朝換代期間,話本、元曲唱本和年畫(版畫)廣泛地走進市井民間,直接催生了元雜劇的繁榮。
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一批劇作家,取材于民間歷史題材創作的雜劇作品,將東周列國漢唐宋元英雄人物故事搬上了舞臺,深受平民百姓的追捧。
這個時候,景鎮青花的創燒,正好讓人物故事有了更好的日用載體。
此前磁州窯也有少量人物故事題材的罐、瓶和枕等,為景鎮窯燒造元青花人物故事作品,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磁州窯的工匠們為逃避戰事來到景鎮,也將這樣的創意帶到了窯場。
于是,元末雜劇的勃興,疊加元末明初的頻繁戰事,客觀上激發了JDZ畫師們的英雄崇拜情結,并訴諸于青花的筆下。
工匠們在反復比較試驗之后,發現橢球體的罐身,因為圓周表面比別的瓷器平整闊大,更適合表現復雜的人物通景故事。
英雄的豪邁情緒,與壯碩雄渾的青花大罐,氣質上十分吻合。
大名鼎鼎的“元青花八大罐”(青花人物故事大罐),個個都是不可多得的唯一。
除了亞洲私人收藏的西廂記焚香圖罐,與寶島王定乾收藏的錦香亭圖罐之外,其余六件均取材于民間英雄故事。
且看英國收藏家埃斯肯納奇,收藏的“鬼谷子下山”大罐。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它以1568.8萬英鎊成交。
折合人民幣約2.3億,創下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
該罐所繪故事是“孫龐斗智”的一段,但表現的主體又是孫龐的師傅鬼谷子。
軍士持矛開路,虎豹拉車,青年將領掣馬執旗,上書“鬼谷”二字。
主人公鬼谷,端坐中車,沒有吶喊,沒有血腥,沒有謀略,甚至連對手也沒有。
為了渲染安靜,畫師以細筆一絲不茍地描繪著路旁的松竹和草,那些草,兀自開了花。
鬼谷在沉思,將領跟隨,兵士不言,虎豹低頭。
松無聲,竹無聲,花草無聲。
如果說如此渲染無聲,一定預示某處有大聲的話,那就是軍旗上的“鬼谷”二字。
上將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所謂智慧和正義的最高境界。
而元青花三顧茅廬圖罐,裴格瑟斯基金會收藏。
裴格瑟斯基金會收藏的“三顧茅廬”大罐,描繪的則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故事——“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出山相助。
畫中的諸葛亮頭系軟巾、身穿長袍,盤膝坐在蒼松之下,書童雙手捧書匧站立一旁,左前方一雙髻童子正傾身稟告。
畫面的另一側,有一枝繁葉茂的垂柳。
樹下劉備戴交腳幞頭,著長袍,躬身拜謁。
關羽和張飛在一邊竊竊私語,畫中把諸葛亮的高逸瀟灑、劉備的求才若渴,以及關、張二人焦急煩躁的神情體現得淋漓盡致,展現了元代高超的繪畫技藝。
元末明初英雄故事,“三顧茅廬”最是深入人心。
把這個故事搬到青花罐上,傳遞了樸素的價值觀,忠、義,再加上智慧。
英雄不都是悲壯美,也有陰柔美。
霓虹出光美術館藏的“昭君出塞圖”大罐,就讓人們看到英雄的另一面。
此罐蓋為荷葉形,有荷葉葉脈,有鈕。
罐口沿裝飾海水波濤紋,肩部有纏枝蓮紋一周,脛部為變形蓮瓣紋。
故事講述的是女英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
此罐把憂郁美,彰顯到了極致。
主人公和兩名侍女,綰高髻,著美服。
還有兩組六名男子,其中一人手里托著“海東青”(一種北方的鳥),有研究者說那人是昭君和親的丈夫。
山石嶙峋,質感甚強。
松竹尤其畫得好,似完全出自元末一流文人書畫家之手。
畫面的高潮,是昭君手里的琵琶了——它定格在畫面的核心位置。
作為劇情最重要的道具,似乎在表達主角王昭君的情緒:“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千載琵琶作胡語”。
以安靜著稱的蘇麻離青,把人物的內心情緒描摹得入瓷三分。
透過安靜的東方藍,我們似乎聽到一個女子,毅然決然,面朝故土,“奴去也……”
此外,現藏霓虹萬野美術館的“百花亭圖”大罐,現藏丑國波士頓博物館的“尉遲恭單騎救主圖”大罐,現藏霓虹安宅美術館的“周亞夫細柳營圖”大罐,都是英雄人物題材。
八大罐以外,繪畫英雄人物故事的元青花大器也有不少十分有名。
一只“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就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金陵市博物館鎮館之寶。
故事的主人公,蕭何和韓信,高祖劉邦的左膀右臂,一文一武。
文者蕭何,替主子遍訪天下精英,為其所用。
韓信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他先奔項梁,再附項羽。
韓信是個軍事天才,喜歡出點子。
點子沒有付諸實施,再好的點子也得不到驗證。
他于是轉投劉邦,卻還是坐冷板凳。
沒人用他的點子,他更帶不了兵,于是又棄劉而去。
一代軍事家,眼看就要埋沒。
蕭何在綜合考察后,決定把韓信追回來,正式薦予劉邦。
后來這個故事搬上元末雜劇舞臺,也畫在青花梅瓶上。
此瓶1950年出土于江省江寧縣牛首山的明初開國功臣黔寧昭靖王沐英墓,被考古界認為元末明初所燒,號稱“天下第一梅瓶”。
沐英是朱元璋的開國重臣,把畫有蕭何和韓信的故事作為陪葬,一定有其深意。
又如“蒙恬將軍”玉壺春瓶,1956年南湖常德出土,現藏于南湖省博物館。
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徙民實邊,筑長城,開直道,為秦朝天下,維護了遼闊的北疆安全。
后來,秦始皇在游會稽途中病死了,宮廷政變。
跟隨公子扶蘇的蒙恬,被賜死。
蒙恬的死,叫人憋屈。
此瓶畫的是將軍審查匈奴奸細,一個普通的戰場細節。
畫面中,唯一具有戲劇色彩的是那面四字名號旗幟:“蒙恬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