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瘋神狂想  書名:我的系統不正經  更新時間:2023-02-24
 
古玩市場之上,不管是哪個品類的瓷器,都有灌漿出來的。

這樣的彷品,足底涂抹紫金土,甚至都沒有蓋住原來的胎。

整個器身有因為酸腐,而造成的痕跡。

還有一些唇口長頸瓶,同樣灌漿成型,底足刷抹紫金土。

但是這個底足造型是不正的,不對的,因為這么高的底足應該向外撇。

除了這些一眼假的低彷,稍微好點的就是一般彷品。

像是八方貫耳瓶,這個器型可以說是非常常見了。

基本上每個收藏哥窯的藏家手里,都會有這么一個瓶。

但是在一般彷哥窯瓶中,器型和開片都做得不錯,在口部也有水漬的印記。

無論是壁的厚度還是重量上,都彷得挺到位的。

可是一到底足就還是露餡,沒見過真哥窯的收藏者,還是會被輕易蒙住。

接下來就是高彷品,比如擺放在不遠處的一只米黃色哥窯碗。

這只碗是李金鯉從古玩城買回來的,隨同這只米黃色的小碗,還有其他的一些單色釉瓷器。

不過,這些瓷器看著都很新,所以陳文哲一只沒有仔細查看過。

只不過,他現在正在彷的就是哥窯器。

所以,他對于哥窯器特別敏感,自然能夠看出這只小碗是彷品。

如果給這些彷品定一個等級,那么這一件也就比那種灌漿做的葫蘆瓶稍微好一個檔次。

那種如果是低彷的話,這種也就最多算是一般彷品。

這件彷品在造型和胎釉上都符合,且有哥窯特有的酥油光,這個做的還是到位的。

且這件彷品并沒有一味去模彷紫口鐵足,因為有些哥窯瓷就是沒有紫口鐵足,加大了迷惑程度。

但是只要用高倍放大鏡放大,就可以看器物身上的金絲開片有“高錳酸鉀”的濃縮顆粒。

說明這是用現代高錳酸鉀染色的,而且氣泡的呈現不是“聚沫攢珠”的樣子。

大部分人肯定沒有見過什么是“聚沫攢珠”,因此很容易認為自己得了珍寶。

這種彷品通常來源于南河省的開封,彷造技術也非常神秘,不輕易外傳。

在廣告界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廣告語,一直被模彷,從未被超越,說的就是他們。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古董收藏,彷品再多,沒有一定的功底,也彷不出精神。

當然,那份底蘊和歷史,不管是多高絕的彷造技術,都彷不出來。

如果做舊,那就是在破壞瓷器的美感,這一點現在陳文哲已經不做。

哥窯的彷制由誰而起?民間又是如何造假?

這個陳文哲只要想研究,都可以研究個明白。

特別是民間怎么造假的,只要購買一些作品過來,他能夠輕易得到一些現成的彷制技能。

哥窯自章氏以后,大致有一時期失傳。

如果能夠給陳文哲一件哥窯真品,他不止是能夠學到哥窯的燒制技術,甚至還能破解一些歷史謎團。

比如哥窯到底是不是北宋的窯口,而這座神秘的窯口,到底坐落在哪里。

當然,想要看一件哥窯真品,還是不難的,只要去有這種藏品的博物館就可以。

但是,陳文哲沒空。

不過,李金鯉還是比較給力的,他居然弄了一件名彷哥窯瓷,而且是官彷。

明彷,特別是明仁宗時期的彷哥窯器,還是很好的。

林撝《典略》載有,哥窯復陶說。

明仁宗監國時,復陶哥窯。

據此則明代復陶,與原哥窯出品無異。

惟諸書所載,元明繼起者,類都不及原品。

意思很簡單,明代的彷品跟哥窯相差不大,但是另外有書說,不如原品。

不管怎么樣,都足以說明明代的彷哥窯做的很好。

所以,陳文哲順勢又做了一件明代彷哥窯五足洗。

做這一件真不難,因為這件東西的珍品,就藏在大海市博物館。

接著又做了一件哥窯碗,這一件的珍品藏在故宮,是竹口窯的作品。

這座窯口,知道的人應該不多,但是他們燒制的瓷器,是真的好。

據邑人沉慶如氏謂:在距大窯四十里之慶元竹口鎮,現已淹沒不知所在。

其器龍慶,及鄰近縣屬尚有家藏。

按此窯爐、瓶、盂、盆表里俱厚。

釉多白湖,梅子綠與湖綠次之。

紋片粗細不一,式樣亦彷宋章氏兄弟。

制法,瓶有鯉魚耳瓶、鰲魚耳瓶、雙耳環瓶,約高尺許,可數數觀。

爐,則八卦大爐、鼓釘八卦爐、牡丹燒花爐,口徑尺余。

盂,有凋空卍字雙套盂。盎有凋空卍字雙套盎。

寺廟祠宇,先時到處可見,近被滬商購買殆盡,完善之品,絕無僅有。

接下來就好辦了,根據這些記載,陳文哲就把竹口窯的這些所有經典器,都做了一兩件。

像是彷哥窯魚耳爐,珍品在大維德基金會藏。

其他還有,彷哥窯青釉貫耳瓶,彷哥窯青瓷高足碗。

在國內,像是一些不太出名的窯口,實在是太多了。

而這還都算得上一個時代的官窯,或者是給官方提供瓷器的類官窯。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民窯,有時候技術都比得上官窯了。

當然,就算技術厲害,他們也不會不計成本的制作瓷器。

但是,偶爾做一些還是可以的,畢竟民窯也需要名氣。

所以,就出了一些比官窯器還要好的民窯器。

當然,這是另類,一般民窯還是出品最普通的一些生活用瓷。

像是這種民窯,流傳下來的更多。

比如明代龍南孫坑亦建有民窯,窯今尤存。

這座窯口多彷制二章瓷器,大抵為爐瓶大盤,滬商稱為老孫坑。

其價格低而質料粗,釉帶黃色或梅子綠,亦有紋片者。

清光宣年間,尚有范祖紹、祖裘昆仲同主孫坑窯,所出彷古亦系老孫坑一流,不堪精妙。

不過,也不是說民窯就沒有做好瓷器的。

特別是到了現代,已經沒有正兒八經的官窯,所以一些民窯作品,反而比古代的官窯器做的更好。

不說現在,就說民國時期,就有人做的很好。

比如民初龍泉人蔡齡,于宮頭設立瓷業工場,聘景鎮技師,出品精美,荷蘭人爭相訂購。

請:wap.99mk.info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