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七百零四章父乙鼎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瘋神狂想  書名:我的系統不正經  更新時間:2023-03-22
 
繼續下翻照片,下面居然還有青銅鑒。

錯金銀銅方鑒與銅方罍,罍置于鑒中,罍內又有提勺一件,勺細長柄,環形柄首。

在缶、罍內裝酒,在鑒內放冰,就可達到冰酒的效果了。

最著名的方鑒缶組合,要數曾侯乙墓出土的那兩件了。

曾侯乙銅冰鑒不僅體量大,設計的也十分巧妙。

銅缶在內,銅鑒在外,鑒缶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用來置冰塊,借以冰酒。

與別處的鑒缶組合不同,曾侯乙銅冰鑒還有鑒蓋,鑒蓋的正中間開方形口,銅缶的口正好嵌在其中。

這也讓整個鑒缶的造型,更為完整。

器表上的立體紋飾也足夠用心,它以四獸為鑒足,器身有八個拱身龍形耳鈕。

鈕尾均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小花點綴其上。

在沒有冰箱的前提下,古人卻可以在炎炎夏日享受冰飲。

那么在古代,夏日的冰塊又是從何而來?

炎炎夏日,古人所用的天然冰塊肯定是提前采集的。

從文獻記載來看,從西周開始古人就開始用冰了。

2002至2005年,考古學家在長安漢長安城長樂宮五號遺址內,發現了大型的“皇家藏冰室”。

1992年,在南河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后陵墓地宮內,發現了石砌的“藏冰柜”。

而現在神都故宮內,現存的清代冰窖也有4座。

古人在寒冬時節采冰,將冰塊儲存在陰冷的冰窖里。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

“凌陰”即冰窖,冰窖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叫法,先秦時期叫“凌陰(凌室)”。

漢、魏、唐、宋時期稱為“冰井”,明、清之際稱之為“冰窖”。

“二之日”即每年農歷十二月,“三之日”,即農歷正月。

古人在寒冬臘月在結冰的湖泊、河面中開采大量的冰塊,然后在正月將這些冰塊儲存在冰窖里。

當時有專門的掌管冰務的人,叫“凌人”。

在唐朝時,對于每塊冰塊的大小、厚度也有規定,規定“每歲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

到了仲春時節,還要由天子舉行專門的開冰儀式,祭祀過程中需要祭祀羔羊。

由此可見,哪怕對于貴族階級來說,冰塊也是十分難得的。

一般而言,諸侯、公卿大夫一類的才享有使用冰塊的權力。

對于古人來說,銅冰鑒恰好相當于那個時代的“冰箱”。

也許這些東西在古代王室之中,比較流行,所以只要是王侯墓中,好像都有一只青銅鑒。

要不然這里不會出現這么多件青銅鑒,也就是說,每一件青銅鑒,都代表著一座古代王侯的大墓?

這幸虧是在解放前挖的,要不然,這攤主一家子都得吃花生米!

不過,人家支撐了下來,把這些寶物流傳到了現在,那就是他們的福報了。

越是翻看照片,陳文哲越是感慨。

在一百多年前就能有心思保護這些古董,這位攤主的家族不簡單。

很明顯,他們找到的鼎和簋不少,絕對不可能只有九鼎八簋。

這也就怪不得他們,居然把一套的九鼎八簋,堆積在一起拍照。

此時,陳文哲已經又一次看到了一套七鼎六簋。

這一次也許是因為數量比較少,他能夠看的更加清楚。

所以,照片之中出現的鼎和簋,陳文哲都清晰的看到了上面的銘文。

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出土的很多,鼎和簋也不算多么少見。

其中十分著名的也不少,像是天亡簋、德方鼎、宜侯夨簋、小盂鼎、何尊等,都是西周時期的重器。

像是小盂鼎這樣的青銅器,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其上銘文。

而眼前影集之上的青銅器,之所以不出名,也不過是因為沒有人看到,也沒有人通過它們之上的銘文,研究出什么來。

陳文哲知道,只要這些東西曝光,很快就會造成極大的轟動。

就算東西不曝光,只是銘文拓印出來,也能引起極大的轟動。

看來這一家對于這批青銅器的保護工作,做得很好。

看了看周圍,出現的青銅鼎和簋,都沒有幾個銘文,再就是其他的一些銘文很少的青銅器。

這么一對比,那輛體型巨大的銅馬車,反而算不上什么。

感覺還不如看照片收獲大,陳文哲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青銅器最大的價值,就在其銘文之上,這一家子的小心思不少。

不過,就算出一個天價,也是人家該得的。

“咦,這只鼎不錯,很像是一件名鼎。”

看著照片,陳文哲看到了一件很像是虎父乙鼎的青器。

這只鼎口徑達16.8厘米,通高20厘米。

之所以說他像虎父乙鼎,是因為這種青銅鼎在西周早期很常見。

那件虎父乙鼎在內壁側近口處,刻有“虎父乙”三個字。

目前這個有著三條柱足的青銅器,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中,根據相關研究,這件青銅器是為祭祀父乙而打造。

很顯然,照片上的這件鼎尚,也有父乙兩個銘文,它也是為了祭祀父億而打造出來的。

所以,這只鼎,也可以叫父億鼎,至于是不是虎父乙鼎另說。

像是這樣的讓人看著比較眼熟的青銅器,還有一些,像是虎戟镈。

之前在1958年出土過一件,藏于我國故宮博物館內。

這件器物高為44.3厘米左右,銑距在27厘米左右,重量在十六千克。

這種器型屬于西周時期打擊樂的一種,出現于西周的中期階段。

所以,在其他古墓之中出土同樣的東西,也沒有什么奇怪的。

同樣屬于樂器的青銅器不少,像是銅鐘、銅鈴等等,還有陶塤。

我國夏商周時期,是音樂蓬勃發展的歷史時期。

此時眾多古老的樂器登上舞臺,紛紛展露其優雅的藝術之美。

西周時期,禮樂制度的思想橫掃天下,宮廷禮樂油然而生。

相傳西周的禮樂制度。是由周公旦參照夏禮和殷禮所訂立的。

西周的禮樂制度是一種等級化的音樂制度,而且還有復雜的音樂禮節。

西周時期還建立了宮廷音樂機構大司樂。

一些貴族子弟,還專門受到音樂方面的教育。

根據西周古文獻記載,西周時期的常見樂器主要有編鐘、石磬、琴瑟、竽、竹簫、鼓、琴、塤、鐃、鐸等,而且制作工藝頗高。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