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房梁錢龍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瘋神狂想  書名:我的系統不正經  更新時間:2023-06-14
 
故宮之中從中正殿開始,自南向北分布著寶華殿、雨花閣、梵宗樓等十座藏傳佛教殿堂。

這些建筑構成了故宮內,惟一全部由佛堂組成的建筑區。

這些現存的佛堂,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封閉狀態,雨花閣便是其中的一座。

而雨花閣內,殿頂的鎏金銅龍尤為奇特。

它身長3米,匍匐著身姿作勢欲下,似乎只是暫停在檐角,所以被稱為“跑龍”。

四條金龍躍于殿脊之上,殿頂之上滿覆鎏金銅瓦,鎏金屋頂下沒有斗拱。

檐口裝飾華麗繁復,其彩色立體方塊,獸面梁頭部位都有著鮮明的藏族建筑藝術色彩。

它是漢式宮殿建筑,與藏式建筑的巧妙結合。

這種藏漢合璧的獨特建筑形式,在整個故宮建筑群中僅此一例。

雨花閣是乾隆朝,前期興建的眾多寺院佛堂中位置特殊的一座。

乾隆修建的雨花閣,是否也是出于興黃安蒙的政治目的呢?

皇宮是皇帝的起居之所,是政府發號施令的政治中心。

雨花閣位于皇宮腹地,它是皇宮的專用佛堂。

除了做佛事的喇嘛,宮外人是不能踏入一步的。

既不供大活佛居住,也不供蒙藏領袖朝拜。

它只是乾隆皇帝的修煉密宗之所,嗯,在這里好想加入了一些奇怪的東西。

因為密宗在我們平常人的印象當中,就不是什么正經的修行方法。

不管這些正不正經,反正像是這座大點之內的那條龍一樣,在故宮之中,奇怪的龍還有不少。

故宮是明清帝王執政與生活的場所,含有數量龐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

它們不僅呈現出精美的建筑藝術,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

養性殿房梁上的錢龍,即為其中典型的代表。

這座大殿建于乾隆三十七年,位于故宮東北部,是乾隆退位后的寢宮。

養性殿的房梁上有一條錢龍,位于明間脊墊板的側面,由銅錢串成龍的造型。

該錢龍長約2米,張牙舞爪,做騰云駕霧狀,形象威武,極具震懾感。

錢龍上方的脊檁側面,則掛有大長條紅緞綢,顯示濃厚的喜慶之意。

養性殿房梁的錢龍,可以說是我國迎祥納福文化的體現。

看到這樣的龍,其實我們都應該想到,這條錢龍屬于我國古代厭勝文化。

厭勝屬于古代迷信行為,即古人通過某種物件來“壓制”使用者認為的敵害鬼魅,并達到消災納福的目的。

厭勝物又名鎮物,較早地出現在東漢史學家班固所編《漢書》內。

其卷九十九,載有王莽制作的一個形似北斗形狀的器物,稱之為威斗,用作打仗退兵時的厭勝物。

我國古代工匠在建筑施工快要完成時,往往會在房梁(屋頂)安放包括不同類型的厭勝物,銅錢即為其中之一。

如清代官書《日下舊聞考》卷三十六載,明代北苑廣寒殿“梁上有金錢百二十文,蓋鎮物也”。

又如內國史院滿文檔案順治八年十二月初八日記載,是日順治帝下令將承天門改為天門,掛牌匾,置金銀錢于木梁上,并派工部尚書固山額真行祭祀禮。

另厭勝錢一般用的是非流通的貨幣,主要用于吉利品或辟邪品,其文字和圖案都有特殊的意義。

養性殿房梁上的銅錢直徑約為2.8厘米,呈外圓內方孔形,寓意“天圓地方”;

銅錢上有一道一道的挫痕,說明是新鑄的銅錢,并沒有流通使用;

銅錢上還刻有“乾隆通寶”字樣,說明為乾隆時期制造。

類似的,故宮內其他宮殿如寶華殿、慈寧宮、養心殿等建筑屋頂內也有厭勝錢。

這些壓勝錢多置于寶匣中,銅錢上有“天下太平”漢、滿文字樣。

上述銅錢在建筑屋頂的使用,寓意帝王對國泰民安的祈盼。

錢龍上方的紅緞綢,反映了我國傳統“上梁大吉”民俗文化。

我國古建筑的施工,到了安放屋頂大梁的工序時,工匠們會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

這種儀式主要是來表達對建筑穩固長久的祈盼,這種儀式即為“上梁大吉”。

安放大梁是古建筑施工的一項重要工序,不僅寓意建筑施工到了收尾的關鍵階段,而且還決定建筑整體的施工質量。

大梁安放位置準確、接縫嚴實,則有利于建筑整體穩固長久。

我國民間俗語“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本意,也是說明上梁安放的重要性。

乾隆時期養性殿的營建,也包含“上梁大吉”民俗。

清代內務府奏銷檔之《奏為寧壽宮殿宇梁吉期應行儀注事》,載有養性殿上梁大吉的相關禮儀。

即“謹擇得本年(乾隆三十七年)九月十六日戊申,宜用辰時上梁吉等語……所有應行禮儀應加敬謹,除獻神香供牲醴以及執事官員匠役人等花紅犒賞等項,屆期令隨工預備外,其披梁需用貼金銀花各一對,大紅云緞各一匹”。

由上述記載不難發現,養性殿的上梁大吉內容主要包括:選擇上梁吉日吉時、說吉語、舉行祭祀禮儀以求天神護佑、賞賜工匠、在大梁上批紅緞等。

“上梁大吉”習俗,至今在紫禁城古建筑修繕保護中仍得到了傳承。

除此之外,那條錢龍還是我國古代皇權文化的體現。

龍為我國古代祥瑞圖騰之一,其造型為經過深度藝術化的多種動物形象的組合體。

龍的特殊形象賦予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認為龍具有非凡的能力,是消災驅邪的保護神。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所撰《說文解字》卷十一載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由此可見,反映龍具有無所不能的本領。

在古代社會發展過程中,龍的圖騰崇拜特性逐漸為封建統治者專用。

古代帝王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常常自詡為真龍天子,來標榜自己與龍一樣,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帝王所使用的宮殿建筑內,也大量飾以龍的形象。

以故宮太和殿為例,太和殿為明清帝王舉行國家重要典禮的場所。

其屋頂正吻、瓦面、梁架、立柱、臺基、欄板、寶座、屏風等位置均包含有龍的紋飾,數量達上萬條。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