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之維那兒得知此消息后,張三豐就離開了天師府。
區區全性鬧山,以張之維的修為,若是他真的放開手,來多少死多少。
至于拘靈遣將的另一半,以及陸謹手里的通天箓,暫時被張三豐放下。
他對于“八奇技”的產生更感興趣。
至于“八奇技”本身,反正都在那些人身上,又跑不了。
聽張之維的意思,這“八奇技”似乎不是當年盛傳的三十六賊開創的?
至于更多的,好像有著某種禁制,讓他無法多言。
張三豐也不追問,尊重對方的傳統,于是,他來到了秦嶺。
“說起來,秦嶺這個地方,在好幾方世界都孕育著神秘和神奇…”
“洪道友的青銅神樹,也是在那方世界的秦嶺得到。”
“難道說,這“秦嶺”之地,在諸天萬界里有著特殊的含義?!”
張三豐在踏入這兒的時候,便察覺到了周遭天地的氣韻不同。
真功運轉,法眼通玄。
內有乾坤,外有風水氣局遮蔽,常人難尋。
張三豐的視線穿透層層籠罩,“看”到了種種天氣、地氣、人氣交織,呈現一種亂中有序的奇景。
“這個地方,鬼斧神工啊…!”
“這里的氣局囊括面積很大,一整座山谷都是…”
“看著開鑿的手法,不是天然形成的,乃是人為…”
心念一動,張三豐立刻扶搖直上。
來到了二十四節氣通天谷的上空。
憑虛而立于高空,立地三千米。
從俯瞰的視角下,張三豐看到了更多的不尋常之處。
把整座山谷按照等比例縮小,在腦海里勾勒出模型,一條蜿蜒的人體大龍的形象立時浮現。
“原來如此,這所謂的的二十四節氣通天谷恰好和人體嵴椎對應…”
“那些洞穴以及通道,正好對應人身的周天大穴…”
“普通人若在其中行走一遍,便相當于自發的氣運周天…”
“奇思妙想,真是奇思妙想啊!”
張三豐嘖嘖稱嘆。
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的應用啊!
天氣二十四,地氣二十四,人氣二十四。
二十四在天應二十四節氣,在地應二十四山向,在日應二十四小時,在人身應二十四節嵴椎、二十四肋骨和二十四經脈。
感應天地人的就是律呂諧波的共振。
這種巧合正是體現了人為小宇宙、天地為大宇宙之觀點。
普通人健全之身,頸椎骨七塊,胸椎骨十二塊、腰椎骨五塊,合起來共二十四塊,每一塊嵴椎骨都對應著一個節氣,正好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
“天地之氣人之氣,天為大周天,人為小周天…”
“大小周天之氣,相應而不相同…”
“人內部之氣分,亦隨天時氣候的變化而更換…”
蓋因,在宇宙二十四節氣的那一時刻,就是天地交泰的一瞬間,宇宙中可發生多種奇妙變化。
宇宙中的生物、植物及萬物,它們各自的慧光能量流都發生了由低能向高能的轉變,以及各自磁場方向的改變……
“然人受天地伏載,豈能相建以生存?人體內部氣之變化,系與地氣相合,與天氣相應…”
“嗯??”
張三豐以心念演化此地奧妙,忽的眉頭一皺。
他在這造化氣局里發現了一絲殺機。
“此處的條文結構被人改動過…”
“若是普通人來此,氣感被引動后,無法自發收功散氣,只能夠永不停歇的運轉下去,直至斷了性命…”
“對于練家子沒什么影響,但對于那些初初窺得氣感之人,乃是大兇!”
有點風水殺陣的味道。
但接著,張三豐眉宇散開。
因為他想到此地外面有著風水氣局保護著,想要進入此地,要么是懂得風水奇門之術,要么是有異人帶路。
換句話說,能夠來這兒的就不說一般人。
“而且,天通道友說,此地與“八奇技”的出現有所關聯…”
身體按向云頭,轉而現身與山谷之內。
他看到了許許多多的猴子。
“都是通了靈慧的…”
“甚至有得了炁的靈猴…”
那些猴子看到張三豐也不驅趕撒潑,只是吱吱吱的叫著,好似在招呼。
“竟然還會劍法…!”
“是有人教得?還是天授?……”
張三豐的神識掃過,看到有一些猴子拿著竹枝在東戳西戳的,看似胡亂,內里卻頗有章法,這讓他想起了“白猿劍法”故事。
《劍俠傳》中記載:“袁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槔,末折地,女接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女。女因舉杖擊之,公即上樹,化為白猿。”
也就是他的源世界里,那位傳說中的越女阿青,曾向一頭白猿習得劍術,一柄竹枝木劍,神乎其神,可破越甲三千。
走過二十四節氣谷,稍稍感受其中玄妙。
人在山谷之中前行的時候,一方面,體內的氣運行符合著練炁之人打通周天的路徑;另一方面,人在山谷之中行走時,人本身相對于山谷來說,又變成了山谷的氣。
“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
“天人相諧…”
張三豐這時又想到一個人——“西昆侖”梁蕭。
他聽洪康洪道友說過此人的一些事跡。
據說,梁蕭此人以術數入道,在海外尋一活動之孤島,對其進行人為開鑿凋琢,模擬人身之周天大穴、經脈。
以大洋之水力作為動力,海水流經孤島內部山洞通道,猶如人體在搬運內氣,積蓄孕化,這座孤島便相當于海洋之丹田,可以撬動無窮的海之力。
這便是潛龍。
想著梁蕭的作為,又看著此谷,兩者豈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很快,張三豐便來到了山谷盡頭。
抬頭一瞧。
念道:“何為人?”
從此地建造者留下的暗示來看,他的答桉是“頂天立地”則為人。
可是,張三豐并沒有多思。
因為,千人千面,對于不同的人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桉是不會相同,也沒有標準答桉。
舉個簡單的例子,亞圣孟子的學說,乃是平世之道。
他有“四非人”之說。
即: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因為,他覺得,這“四心”,分別對應“仁義禮智”四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那反過來就可以認為,有此“四心”者即為“人”。
而于張三豐而言。
登峰造極而后知孤,孤則清。
身處塵世而后知平,平易迷。
人之所以為人,不因其速疾甚風。
人之所以為人,不因其巧可攀峰。
是因其志明有魂。
故——
“有魂者,謂之人!”
聲音鏗然有力。
仁,人心也,心之在人,是人之所以為人,而與禽獸草木異焉者也,可放而不求哉?
《學問求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