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一六二九  六五一 一步到位(下)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迷失在一六二九 | 陸雙鶴   作者:陸雙鶴  書名:迷失在一六二九  更新時間:2022-07-21
 
唐健皺起眉頭,想了想,突然問道:

“咱們的技術比起當年閻錫山的兵工廠如何?”

談及機械方面的事物,這可是徐慧的專長,他當即笑起來:

“那肯定是要強得多了,閻老西出了名的摳門,能買舊貨就絕不用新品,機器公差大得要死,我記得咱們機械口子里流傳的不少笑話,就是以當年山西兵械局為原型的。”

“有那水平就行了,我記得在抗日戰爭時期,晉造大眼匣子也算是駁殼槍中的精品呢。”

于是,最終由唐健一錘定音,要求工業組還是把仿制毛瑟軍用手槍放入到了制式裝備的生產名錄中。而瓊海軍的近戰武器體系中除了原本一直在小批量生產,專供指揮和非戰斗人員防身用的仿制五四外,也正式增添了“全自動手槍駁殼槍”這一門類。

其實關于自動武器,工業組這一次原本也是有計劃的在介紹會的最后,馮宇飛又在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視頻錄像。當初瓊海號上有個音像娛樂室,里面有一套影碟機放映設備。不過船上所附帶的影像資料并不多,大伙兒困在臨高縣倉庫大院的時候就全看膩了那時候晚上沒事干除了打牌就是看錄像。到后來甚至連什么“農村養殖技術”,“兒童心理教育”之類科教文衛宣傳片都反復看了好幾遍,以至于穿越眾在這方面個個都稱得上通才。

不過這一次馮宇飛播放的卻并非從后世帶來的成品影片,而分明是用手機自行拍攝的片段畫面中,一群機械口的小伙子嘻嘻哈哈,正搬運著一臺用篷布遮擋住的機器安放在實驗臺上。當他們掀去苫布時,一具黝黑粗壯的大鐵家伙,帶著眾人熟悉的鋼制防盾和水冷套筒呈現在大伙兒面前。

“哈,果然是它!”

其實剛才看到外形,會場中大多數人便都認出來了馬克沁重機槍,人類歷史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槍械,也是一款雖然誕生于十九世紀發明于一八八三年。卻不但打滿了兩次世界大戰,直到朝鮮戰爭中都還在使用的戰場常青樹。

根據先前的經驗,馮宇飛原以為軍方又會提出若干條修改意見的。最極端的想法,她覺得軍方甚至有可能不再需要這款重機槍在擁有了同樣具備連發功能的五六沖和駁殼槍之后。馬克沁恐怕會顯得過于笨重了?

不過軍方似乎并不這么想,他們很高興能在裝備序列中增加一款重機槍,只是在局部提出了一些小要求,比如除了傳統的水冷套筒版本外,也要求提供一款使用散熱片的風冷式版本不過水冷式并沒有被放棄。有些人覺得對于重機槍來說還是傳統的水冷方式最可靠,風冷式的紙面性能雖好,實操中卻很容易因為槍管過熱而出故障。所以最終是要求風冷水冷版本各造一款,經過實測后再決定裝備哪一型。

除此之外倒沒什么大改動了,軍方基本上全盤接受了工業組的設計方案也就是歷史上原本馬克沁重機槍的樣子。就是在彈藥口徑上大伙兒稍微爭執了一下,有人主張仍然采取七點六二毫米口徑,爭取與步槍子彈通用,這樣在后勤方面可以簡化許多。但也有人提出重機槍在殺傷力和射程上的要求和步槍完全不同,強行要求彈藥通用只會嚴重影響武器效能。更重要的是他們今后肯定會與大批騎兵作戰,面對迎面沖來的高頭大馬。還是粗大一點的槍管和子彈比較讓人安心。

于是在一片“越粗越好”,“口徑才是正義”的呼吁聲中,工業組決定在同為七點六二毫米的長短兩種子彈分別作為步槍和手槍彈之外,再增添一款十二點七毫米的重型機槍子彈。之所以直接采用這款大口徑重彈,而非馬克沁原本的十一點四三毫米規格,是為了今后他們再抄襲其它著名重型槍械時,就不用再單獨修改口徑了。

如果不考慮帶有作弊性質的五六半,馬克沁和七五炮,這才是瓊海軍當前工業實力的真正體現。而工業組原本的計劃便是用七五炮取代青銅炮,用五六半取代紙殼槍。再加上一款全自動的馬克沁重機槍,在他們看來這已經是脫胎換骨的改進了。瓊海軍光是憑借著這三種武器,只要他們自己不主動把技術擴散開,相信至少在今后的幾十年中。應該都可以確保在武器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地位。

不過正如所有的技術交流活動一樣,哪怕設計方考慮得再完善,使用方永遠都能提出新的要求。馮宇飛原以為軍事組會高高興興接受工業組所提供的技術升級服務,沒想到人家一點不客氣的直接提出了更多要求。

當然這并不是壞事,軍事組畢竟是最終使用者,他們提出的要求比工業組自己考慮得更加切合實際比如在軍隊開始全面換裝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陸軍其實根本不急于裝備七五炮,除少量用于訓練外,新生產出來的七五炮全部讓給了海軍。而陸軍官兵只想要七零炮也就是馬千山提議的日式九二小炮。因為對于既沒有反炮兵壓力,也沒有壓制敵方火力點需求的瓊海軍來說,七五炮能干的活兒七零炮基本上全都能干。但七零炮才二百多公斤重量,外加能拆解開來分散運輸,由此在隨軍能力上帶來的巨大機動優勢,就絕非重達一點二到一點五噸的七五炮所能企及了。

在槍械上也是類似,士兵對于五六半自動的優異性能當然不會有任何意見,但駁殼槍輕便且能連發的特性使得它的使用需求遠遠不止軍隊內部。和七五炮一樣,很長一段時間內陸軍也沒能裝備上駁殼槍。不過這回并非是陸軍不想要,而是壓根兒排不上號由趙立德與敖薩揚所負責的諜報與城管部門幾乎獨占了所有新生產出來的駁殼槍,之后好不容易等產能寬裕一些了,茱莉的商務部門又插了進來。

沒錯,商務部門!以往瓊海貿易公司只是老老實實躲在瓊海軍武裝保護范圍之內進行貿易的。在自家直接控制的地盤之外,基本都是通過當地人轉手,這樣雖然安全,但利益損失也比較大。

而隨著瓊海軍工業規模的大擴張,這個集體對于物資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委員會對于軍事力量的使用卻又控制的比較嚴格,于是貿易公司不得不逐漸脫離軍隊保護,前往那些瓊海軍武力尚未抵達的地方親自做起生意來。在此過程中各種危險當然免不了,而貿易口同志要求有充足的武器裝備也是理所當然。就算是軍方也不敢跟他們爭搶軍隊全面換裝所需要的大量物資原材料,還指望著貿易公司去弄來呢。

到后來,由貿易公司直轄,普遍裝備著駁殼槍的武裝工作隊甚至普遍被外界當作了瓊海軍的先頭部隊,一手揮舞著大把銀元,另一只手中則暗握駁殼槍的貿易公司反而成為了瓊海軍勢力對外擴張的急先鋒。若是工作隊搞不定的地方,就輪到正規軍出場,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內,軍方內部都自嘲說他們成了貿易公司的雇傭兵。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

公元一六三三年,一月,瓊海軍完成了這場對他們影響深遠的武器升級會議。在此后的一兩年中,他們開始逐步淘汰掉那些原本只是過渡性質的舊武器,轉而全面裝備對這個世界來說絕對屬于黑科技的新家伙們。

出于對后世那支偉大軍隊的尊重以及懷念,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和五六式沖鋒槍依然保持了原來的名號,盡管后來很多人對“五六式”這個代號迷惑不解,但短毛們堅持要這么叫,外人也管不著,包括五四式軍用手槍也是如此。

“七五小姐”的正式名稱為“一六三三年式七十五毫米野戰炮”,九二炮則為“一六三三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軍隊中則被簡稱為七五炮和七零炮。

駁殼槍的正式名稱為“三三式全自動軍用手槍”,不過和后世一樣,這東西在民間很快有了許多花名俗稱,從瓊海軍內部流傳出去的“駁殼槍”是使用最為廣泛的,其次便是“二十響”和“大肚匣子”不得不說“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這句話還真有道理,即使提前了幾百年,人民群眾還是一下抓住了這種武器的最主要特色。

馬克沁重機槍的名字也沒改,以至于有段時間內大明朝廷一直在四處秘密尋訪一個名叫“馬克沁”的人大明的官員仔細調查過了:瓊海軍一百三十九名“真短毛”中并沒有叫這個名字的。而既然這件軍國利器是在瓊鎮立足于大明好幾年后才冒出來,又能以此人姓名為號,肯定是這個人在其中起到重大作用了。

找!一定要把這個能工巧匠找出來!后來甚至連后金政權都加入到這場人才爭奪戰中,而且他們全都得償所愿了數年間從各地陸陸續續冒出來,自稱叫“馬克沁”的工匠沒有上百也有好幾十。

當然,真正知道如何制造那種可怕連發機關銃的,一個都沒有。(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