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序之鱗  第1136章 會盟、圍城、激戰(6)

類別: 奇幻 | 劍與魔法   作者:一般冶行  書名:永序之鱗  更新時間:2022-07-24
 
瓦林斯堡的南面城墻,又被稱為“重門之墻”,它的歷史幾乎和城市本身一樣悠久,在塔普特島一直是個亙古不變的傳奇。

穿過疆國中部荒原平原前往瓦林斯堡的的商人或請愿者、從南方宮廷前來的使節,或者有著征服野心、四處劫掠的軍隊,從遠方首先看到的就是瓦林斯堡第一位統治者、“狡狐領主”在壯年時代就開始修建的這座巨大陸墻。

它橫越輕微起伏的大地,從一道地平線到另一道地平線,壁壘和塔樓連綿不絕。在陽光照耀下,石灰巖打造的城墻的表面化為一片燦爛的雪白,紅磚的接縫構成延續不斷的水平線條,城墻上還有外形相似、帶有穹頂的箭孔。

眾多塔樓有的呈方形,有的是六邊形,還有的是八邊形,偶爾也有圓形。它們互相簇擁,間距極近。一位著名的旅行家,曾在自己著述并出版的旅行日志中如此描述:“一個七歲男孩,就能夠把一個蘋果從一座塔樓投擲到另一座。”

城墻分成若干層次,一直向上延伸至內墻最頂端的高度,領主的旗幟就在那里驕傲地迎風招展。城墻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重兵把守、陰森森的城門,和平時期,人畜就從這些城門出入。在城墻正南端,一座飾有金板和大理石與青銅雕像的大門在陽光中熠熠生輝。這就是“凱旋門”。這是一座龐大而華麗的拱門,兩側各建有一座用磨光大理石打造的恢宏塔樓。

在“狡狐領主”統治的鼎盛時期,這座城市并不屬于疆國,那是他的私人領地。每逢戰爭,得勝歸來的領主及其封臣會帶著勝利的象征物——身披枷鎖的被征服的敵方貴族、重新奪回土地契約、衣不遮體的奴隸、堆滿戰利品的馬車,以及威武雄壯的軍隊——從凱旋門盛裝經過。

這座城市的所屬權轉手,完全是因為一場意外:在“狡狐領主”去世當年,瓦林斯堡周邊地區發生了一次眼中的地震,大段大段的城墻因為嚴重地震而坍塌。剛剛接任領主之位的麥西烏斯,立刻發動全城人來應對這場危機。

那時候,除了維克塞斯國王對于這片半游離于疆國統治之外的地區虎視眈眈,塔普特島北部大片地區因為饑荒,所以不僅滋生了許多小股的匪患,還有一些零零散散所謂的“公國”、“伯爵領”都對越過塞恩河,搶奪富庶的瓦林斯堡很有興趣。他們早已磨刀霍霍,就等著跑過狠狠宰上一刀。

雖然麥西烏斯下達了動員令,但是,一來,剛剛接任“狡狐領主”的權力,他根基尚未穩定;二來,他的倉廩府庫里面真的不剩幾個錢,沒有盤活整個瓦林斯堡的物質基礎。無奈之下,當時僅僅二十歲出頭的麥西烏斯,只能用自愿放棄獨立性作為交換,換取疆國之主維克塞斯的幫助。

后者花錢,城市德魯伊宗會出力,最終發動了接近兩萬名市民,在短短兩個月內就驚人地完全重建了城墻,不僅恢復了“狡狐領主”的最初設計規模,還增加了一道同樣帶有一連串塔樓的外墻、一道防護性的胸墻,以及一道磚砌的壕溝(即護城河),構成了一道極其復雜、令人生畏的可怕障礙。

此時,整座瓦林斯堡的防御體系包括了60座塔樓,分為5個防區,縱深100多尺,從壕溝底部到塔樓頂端的高度超過60尺。這座城市凝聚了火藥武器時代之前關于城防的全部智慧。防御體系的核心是仍然是內墻:內墻內部是混凝土,然后在內外兩面都覆上附近采石場出產的大塊石灰巖,并插入磚塊,以便讓整個結構更加鞏固。

城墻頂端的作戰平臺得到城垛的防護,從下面有階梯通往頂端平臺。在設計上,塔樓并不是與城墻連為一體的,這就可以保證塔樓與城墻可以各自穩固沉積下來,而不至于破裂。

塔樓高達60尺,包括數個房間;樓頂是平的,可以在上面安放投擲石塊和床弩等機械。哨兵們在塔樓頂端持續不斷地掃視著地平線,夜間則與城墻沿線其他塔樓的哨兵互相呼喊,以防止入睡。

內墻的高度是40尺;外墻要低一些,只有不到30尺,所以外墻上的塔樓也比內墻塔樓要低。內外兩道城墻之間有寬30尺的夯土平臺,防守外墻的士兵就集結在那里,隨時準備與敵人短兵相接。外墻與壕溝相距60尺左右,任何越過壕溝的侵略者,也都要在這段空間內遭到第二次屠戮。

然而,這種防御體系的無懈可擊,必須要建立在一個假設——攻城的一方,缺少大規模火炮的部署——上才能夠成立。在為麥西烏斯建立瓦林斯堡的時候,維克塞斯國王同樣也留了個“心眼”,沒有向他泄露新時代戰爭的秘密。當然,以塔普特島的戰爭烈度,瓦林斯堡這座城市足以稱為雄城。

當軟槭人和約姆斯人的聯合軍團接管了瓦林斯堡,納門第一時間就找到那位投誠的安德烈宗老,希望能夠讓其開放一些城市德魯伊設下的禁制,從而更快地讓城市圍墻自動伸展出馬面墻、火炮射擊平臺、星型堡壘群等防守設施。

只是,安德烈給予的答復卻非常堅決。“絕對不行,現在城市里的所有禁制都被鎖死,這樣偽王維克塞斯的部下才不能利用特定的符文,從內部對我們進行攻擊。一旦打開了一些禁制,說不定在接下來的圍城戰之中,那些漏洞不知什么時候就會被對方的城市德魯伊接管,重新控制這座城市!”

也正是因為如此,納門才只能無奈地先說服了格里蘇斯,然后再連同后者一齊說服了聯合軍的所有指揮官,令他們吐出了在攻克各個行會總部的時候掠奪到的金銀財富,來招募城市平民動工堵死城門、挖深戰壕、修建三角堡。

為了提升防御能力,他們還著手在火炮布置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在瓦林斯堡的軍需倉庫里面,經過烘烤的顆粒狀火藥是不缺的,可是原來那個麥西烏斯郡長擁有的火炮,基本上都是發射花崗巖石彈頭的射石炮,只有少量可以發射鐵彈的身管炮。至于說,能夠發射“彈藥一體“的炮彈、只能從永序之鱗商會購買到的那種先進榴彈炮,則是干脆一門也沒有。

為了利用上原有的那些石頭炮彈,在開工修筑新型防御設施的同時,聯合軍團還征用了城內所有鐵匠工坊,開始鑄炮。

首先,工匠們用陶土混合剁得很細的亞麻布和麻類職務,制造一個大約十尺長的炮管形模具。模具分成兩個部分,用來容納石彈的前端的口徑是30寸,用于容納火藥的后端尺寸較小。

然后,他們需要挖掘一個巨大的坑,并將已經燒制完畢的陶土模具放入坑內,炮口朝下。然后在模具外再覆蓋一層陶土,就像劍鞘一樣固定妥當,兩層陶土之間留有空隙,用于注入熔化的金屬。

最后,整個結構的外圍,需要緊緊地堆砌起鐵和木料、泥土和石塊,并且從外面壓緊,以支撐青銅的巨大重量。模具上面會被一層潑灑潮濕的沙子,將整個結構覆蓋起來,只留下一個碗口大小、可供注入熔化金屬的孔洞。

除了需要燒制模具,人們還需要準備一種外壁覆有燒制好的陶土,并用大石塊固定熔爐。它們必須能抵抗熔化銅料的高溫,并用小山一樣的木炭將熔爐埋起來——埋得非常深,只露出爐口。

當最有經驗的大匠判斷熔爐內溫度達到正確值的時候,工人們則開始向坩堝內投入銅塊。得虧納門調派了一些施法者從旁輔助,否則,這項工作的危險程度將高得令人難以置信:工人們需要將銅塊一塊塊地投入沸騰冒泡的大鍋,用金屬長柄勺撈去在表面漂浮的廢渣;錫合金發出有毒氣體;如果金屬碎片是濕的,它帶入的水分就會化為水蒸氣,導致熔爐破裂,站在附近的人全都得完蛋。

當那些液態金屬開始流出,其亮度足以照亮百步之外的人臉。那些熔化的金屬就像巖漿一樣沿著陶土管道緩緩流動,緩緩進入大炮模具的孔洞。此時,汗流浹背的工人們就會用非常長的木桿戳著黏滯的金屬,把氣泡戳破,因為氣泡可能會導致金屬在燒制時破裂。

青銅從管道中流入模具,直到將其注滿并且稍有溢出,大炮就這樣鑄成了。緊壓在模具外圍的濕沙子會減緩冷卻的速度,并阻止青銅在這一過程中破裂。當金屬冷卻之后,人們要用畜力驅動的起重設施將包裹在繭里幼蟲似的炮管從地里挖出來,再將它拖到地面上冷卻并加以打磨、檢查。

在鑄炮工作一開始的時候,工匠們不明就里地鑄造出了一批身管炮。不過,很快就被納門緊急叫停,轉而去澆筑那種炮管更短、結構更加簡單的臼炮。身管炮在城墻上確實不好布置,它們發射時對城墻造成的破壞,可能比敵人的炮彈轟擊更嚴重。因此,這些平射的身管炮大多只能布置在專門修建的火炮發射平臺,以及城墻外部那些新修建的敦實三角堡上。反而是曲線拋射的臼炮,可以在城墻上多多益善地布置,這種火炮的裝藥量不大,反沖力的方向也更接近與地面垂直。

忙碌了大約十多天,當瓦林斯堡人都已經開始漸漸淡忘城市易主、基本上每天都習慣了“上工—干活—領錢”這種全新的生活時,一艘從城市南面快速駛來的、冒著青煙的掠行舟總算打破了這種模式。警鐘響起,所有勞工都被驅離了城門、物資倉庫等重要地點。除了一些招募來守城的青壯年之外,所有瓦林斯堡人都被要求老老實實待在家中不許出來。“私自上街者,格殺勿論。”納門毫不容情地下達了一份戒嚴令。

天才一秒:m.ldksw.cc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