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安度因有點想不通,為啥不從尼克·勒梅那多弄一些勒梅合金來武裝鳳凰社呢?難道真的是因為這種合金的制作有什么困難嗎?
安度因沒有什么頭緒,不過這種高級材料也不是現在的他能幻想的。
緊接著博恩斯教授繼續為安度因介紹了其他的一些魔法金屬。
比如堅固程度略低于烏利姆鋼的阿格麗芭合金,這種合金因為是由人類巫師康奈利·阿格麗芭發明的,不少煉金師都有配方,所以倒不是十分稀有,以及臭名昭著的海波爾合金,一種適用于承載詛咒和黑魔法的合金,是由卑鄙的海波爾發明的,這種合金擁有很好的轉化性質,能被轉換并偽裝成其他的魔法金屬,是一種很適合拿來陰人的材料。
顯然博恩斯教授的煉金水平并不像他所說的那樣淺薄,基本巫師界的大部分材料他都可以如數家珍,有著非常豐富的知識積累。
而且大部分的煉金材料他手上都有現成的,或者是原材料,或者是各種已經做成煉金物品的實物,親眼觀察和觸碰這些材料,讓他很快便對這些材料有了基本印象。
介紹完各種魔法金屬后,博恩斯教授又向安度因講解了很多木料在煉金術中的作用。
以及很多神奇生物的產出在煉金術中的應用,其實現在市面上最常見的煉金道具,就是這一類的,很多神奇生物的皮,毛,骨頭,血液,牙齒等等,都在煉金時有著廣泛的應用。
而在介紹神奇生物材料時,安度因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好像一直坐在一個寶庫中而不自知,很多博恩斯教授介紹的皮、毛、骨頭等材料,他都在海格小屋里見過。
比如說在介紹獨角獸毛發時,安度因就發現,這不就是海格那用來吊臘肉的繩子嗎,而且還是十幾根編在一起的那種,以前他就好奇呢,怎么綁臘肉的繩子居然完全不變色的,一直保持鮮亮的光澤。
而海格送他的那個坐起來很舒服的坐墊,居然是獅身蝎尾獸的毛皮,那種毛皮安度因還在海格小屋里過更大的一塊,被海格拿來墊箱子了。
而海格用來做皮具的針,居然是一根角陀獸的角,放在門口的腳墊,居然是一張龍皮,他居然一直都沒發現。
好家伙,原來海格是個隱形富豪啊,安度因覺得現在他已經不能用看正常人的眼光來看海格了。
接下來的幾天里,安度因在博恩斯教授這學習,并辨識了很多煉金材料,這天博恩斯教授終于開始為他講解制作煉金物品的方法了。
“喏,這些就是進行煉金附魔時的重要工具了。”博恩斯教授攤開一個卷式工具套,對安度因說道。
那面工具套里,插著14支刻刀,7支為一組,一個放大鏡,旁邊還放著天平,量尺,圓規,鉗子等工具。
“附魔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用咒語附魔,就像是隱形衣一類的,只不過這種方式持續時間較差,像是普通隱形衣,能夠維持個幾年就已經很不錯了,另一種就是銘刻,將魔文銘刻在魔法材料上,只要及時補充魔力,持續時間會大大加強。
而銘刻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明刻,一種是暗刻,顧名思義,前者是直接用刻刀在煉金材料上雕刻出符文的紋路,然后在進行附魔。
另一種則需要更高超的技巧,用暗刻刀,直接將魔力注入到煉金材料中,然后保持穩定的魔力輸出,在刻畫下符文的同時直接附魔,這種附魔工藝需要極強的魔力控制力,成品的煉金效果也更好。”博恩斯教授教授介紹著各種刻刀的作用,同時講解著不同的附魔工藝。
安度因點點頭,查看著不同刻刀的區別,兩組刻刀中一組是明刻用的,刀尖有著鋒利的刃口,暗刻用的那種,刻刀的前段沒有刃口,反而像是鋼筆一般,有一根尖細的導管,那是用來傳輸魔力用的。
“好了,你來試試看吧,你的魔力控制的不錯,可以直接試試暗刻,如果不行再練習明刻。”博恩斯教授遞給安度因一塊木頭片,作為銘刻的載體。
安度因接過木片,然后取了一支中等型號的暗刻刀,嘗試著輸入魔力,很快刻刀前段便微微亮起,然后控制著魔力輸出,試著在木片上刻出漂浮咒的符文。
實際操作后,安度因發現銘刻果然很難,一方面要控制好魔力均勻輸出,一方面還要注意雕刻時的準確度,還好銘刻的是他十分熟悉的漂浮咒符文,出錯的概率不大。
銘刻了一半多的符文之后,安度因一個控制不穩,導致魔力輸出過大,木片‘啪’的一下裂開了。
而一旁的博恩斯教授倒是微微點頭道:“已經很不錯了,看來你的魔力控制的很好,難得的是你的雙手也非常穩定,木質的材料收到過量的魔力擠壓就是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是在金屬質地的材料上容錯會高很多,看來你很適合暗刻這門手藝啊,再試試看。”
安度因點點頭,又重新拿了塊木片試著銘刻,不過又在銘刻過了一半后再次失誤,報銷了材料,博恩斯教授倒是很有耐心,不斷的鼓勵安度因嘗試。
終于在出錯了4次后,完成了符文的銘刻,稍微用魔力激活后,銘刻的小木片平靜的懸浮在空中。
“干的不錯,五次成功一次,還是在難度很高的木質材料上,你的成功率,已經接近一個專業的煉金師了。”博恩斯教授看到安度因成功,表情比安度因還要激動,十分開心的說道。
“謝謝您,博恩斯教授。”安度因也十分開心,跨過了這道坎,他的煉金試驗也可以逐漸開始了。
“嗯,你回去后要勤加練習,這幅暗刻刀就先借給你,等你逐漸熟悉了銘刻的感覺后,我們就開始測試你那個回聲定位咒。”博恩斯教授見安度因的天份如此之好,也是十分滿意,出言勉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