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鳳天下  第七十章烽火燒太原,赤鳳斬龍城

類別: 武俠 | 武俠幻想 | 鳴鳳天下   作者:破月烏梭  書名:鳴鳳天下  更新時間:2022-07-27
 
“凈火焚世,驅逐韃靼!”

聲聲咆哮當即響徹整個太原,原本因為瞧見蕭鳳險些泯滅而悲傷過度的赤鳳軍戰士立刻恢復精神,自口中不斷發出陣陣高呼。

他們在慶幸!

他們在歡呼!

即使是面臨這最險些的環境,引導他們戰斗的那位少女也依舊傲立于蒼穹之下,更不曾在那雷霆之威之中墜落,只要那個象征著反抗的人兒還在,他們就能夠繼續戰斗。

遠處,那黑壓壓連綿無盡的就是蒙古大軍。

他們已經攻陷了東城,如今時候正朝著西城進軍,而如果讓這蒙古大軍闖入城中,那么大部分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就會全部淪入對方刀鋒之下,在這里的眾人無法逃避,只有繼續戰斗下去。

“出擊!”

長劍呼嘯,彈丸飛射。

蕭月且看著那遠處一行正在奔來的騎兵,凝視著手中的赤心劍,一縷劍氣躍躍欲試,透著無邊殺意,而這殺意直沖云霄,更令人感覺刺骨的寒意。

“刺啦”一聲,蕭月只將那赤心劍當空一橫。

銀線一掃,那些騎兵卻置若罔聞,他們還在策馬奔騰,想要闖過對方那凌厲的彈丸將眼前的這群人全數擊殺。然而他們卻感到困惑,為什么前方那沖出去的那匹戰馬是如此的熟悉?為什么那些騎兵居然沒有了上半身?而那刨面之處,他們更是能夠清晰無比的看到那裸露出來的腸子以及肝臟,而這些東西全都被那正在噴射出來的血液所淹沒。

眼前一片血紅,隨后他們頓時感覺“砰”的一聲,跌倒在地上,但是我的腿呢?

思維綿延之處,他們卻感覺下半身并無任何反應,無數血液流淌出來,匯成了一個淺淺的血坑,并且還在朝著四周圍蔓延開來,直到這時他們方才恍悟起來,那是自己的殘軀!

“所有人,不得后退!繼續戰斗。”

正如那馳騁縱橫的戰場女武神一樣,蕭月傲立群雄之前,將那長劍對準遠方直撲而來的蒙古騎兵。

那些跟在她身后的士兵當即扣動扳機,濃烈的硝煙當即彌漫著整個戰場,自虎蹲炮以及銃槍之中的彈丸呼嘯而出,落在了那蒙古騎兵之中,每一下都將對方砸的鮮血飛濺、斷肢四散,然而即是如此,那蒙古大軍也依舊未曾停歇。

他們宛如中了癔癥一樣,眼中只有戰斗、只有殺戮,只有將眼前的一切全都摧毀才能罷休。

而在更遠之處,數門巨炮轟然而起,自天空之中劃落的彈丸當即落在陣營之內,令數十位戰士慘嚎著敗下陣來。

那是對方的破城炮,以之前摧城巨炮殘骸制造出來的,數量約有五具,雖沒有破虜炮射程遠,但是其威力卻要更勝一籌,一擊之下摧毀城墻不在話下,故此稱之為破城炮。

被這破城炮一打,本來氣勢磅礴的赤鳳軍也為之一遏,不復之前氣勢。

“通令神機營,立刻找出它們將其毀掉。”

蕭月又是命令,于是那位于城墻之上尚未損毀的三具克虜炮也是一起開炮,炮聲之濃甚至壓住天空之中閃爍不定的雷光,而那巨大焰火甚至令周圍溫度也陡然抬高數度有余,宛如置身于夏天,尤其是溫度最熱的六七月份。

被這一擊,遠處那幾具火炮當即停止火炮,不知道是被摧毀了還是正在轉移圖中。

見到久攻不下,那些蒙古指揮官也不愿意繼續送死,當即停下腳步調轉方向,整個軍隊猶如潮水一般,來的時候氣勢洶洶,撤退的時候無聲無息,只留下一地的尸體供人瞻仰一下這戰斗究竟有多殘忍。

且看著那些潮水一般退下的蒙古大軍,蕭星頓時松了一口氣,連忙指揮手下士兵:“快些將那些還活著的戰士抬回來,他們需要治療!”在她那白凈的臉蛋之上沾上了血液,并未讓她顯得猙獰,反而透著一股哀憐無奈,讓人感嘆為何這樣的一副大家閨秀也會來到這戰場之上?

守陣的士兵并未放棄指責,他們依舊扛著槍望著遠方,以免有人襲擊。

而在這陣營之中,十數位戰士卻是抬著擔架走到了陣地之前,他們蹲下身體仔細的去查看那些地面之上的尸體,如果是見到了僥幸未死的蒙古大軍,那么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幫助這些家伙了解生命,而如果是見到了那正在呻吟著的士兵,就會趕緊走上前去,將其抬起來送到擔架之上,然后運到軍陣之后空出來的空地之上接受治療。

這個時候,她最重要的就是確保每一位士兵都得到及時的治療,以免本就勢單力薄的赤鳳軍遭到嚴重的打擊。

在這里,憂國少女騎士團也全員出動。

在這騎士團之中,有著失去了父母親的女孩,有著失去了夫君孩子的母親,也有失去了兄弟姐妹的少女。

在那些綠林好漢盤踞的地方,她們會被那些劫匪們當做了可以發泄的工具;在那充滿著饑餓以及災荒的龐大難民之中,她們會被那些已經餓暈了腦袋的家伙當做可以食用的兩腳羊;而在那蒙古大軍的賬營之中,她們則是會被當做繁殖下一代的生殖工具,而遭到慘無人道的虐待……

而在歷史之中,她們唯一留下來的或許也就是“某年某月,潞州大旱,延續三年,死難災民達百萬眾”幾個字樣。

但是對于她們來說,那蒙古大軍的到來則是意味著崩潰,所有的安寧祥和的場景都會徹底崩潰,自己曾經依仗的擎天之柱也會被徹底摧毀,之后可能發生的事情,也不過是一場通往死亡的地獄之旅罷了。

但是蕭鳳出現了,那個年幼的少女,以自己一己之力將所有人全都凝聚在一起,變為鐮刀、化作錘子,只是一下就將曾經壓在所有人頭頂之上的那個枷鎖整個轟碎,讓她們自那地獄之中逃出,重新化為人類。

她們是女子,而女性那柔弱的身軀還有孱弱的身軀或許注定無法和那兇悍至極的敵人戰斗,但是這并不代表著她們就無法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繅絲織布、裁剪衣裳為士兵制作出可以過冬的衣服,燒水做飯為每一位士兵提供足夠的糧食,還有治療傷員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可以做到,蕭鳳告訴了她們所能夠做到的事情!

而在這里,她們正在忙碌,以女性獨有的溫柔讓那些士兵平靜下來,并且將那傷口仔細的清洗干凈、包扎好,以免傷勢繼續潰爛。

在這里,每一個人都在努力,企圖將那想要闖入這里的蒙古大軍打出去。

隔著汾河,便是和西城相對的東城了。

完全未曾料到對方的動靜,這東城之內的赤鳳軍在初次接觸時候就被那蒙古大軍一波打翻,沒辦法有那兩位地仙出手,以他們的力量根本不是對手,無奈之下只好渡過汾河,在西城重新構建防御陣線。此刻,蒙古已然是兵分兩路,一路已然攻陷東城,另一路準備從鎮遠、拱極兩門突入西城,進而將赤鳳軍徹底絞殺。

鳳目橫掃整個東城,蕭鳳瞧著那城中發生的事情,亦是憤怒不已。

只是因為在這東城之內,那些闖入城中的蒙古韃子正在肆無忌憚的搜殺幸存的赤鳳軍戰士,就連那些百姓也未曾放過,一樣被從家中拖出來然后斬首,而那些民居房屋也被用火把點燃,化作一個個直沖云霄的火炬,火光驅散了黑夜照的整個城市都彌漫著一股血氣。

只可惜她卻被這史天澤困住,根本就脫不了身,援助那正在被絞殺的部下!

金朝文學的發展受制約于其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影響本時期文學的因素很多,哲學乃其中較活躍的成分。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儒學,由于此時南北政權對峙而分流。奠基于北宋的新儒學理學,其正傳嫡派遷播南宋,而北方儒學則表現出與南方迥然有異的形態和特征。新、舊儒學并存的格局是構成金朝文學的文化生態環境的重要元素之一。探討它對文學創作、文學思想的影響,有明顯的學術意義。

一、金朝儒學的概況

關于金朝儒學的評價,有兩種相異的看法。元好問說:“中州文明百年,有經學,有《史》、《漢》之學,《通典之學》,而《通鑒》則不能如江左之盛,唯蔡內翰伯正甫珪、蕭戶部真卿貢、宗室密國公子瑜之等十數公,號稱專門而已。”(《陸氏通鑒詳節序》)而《金史》卷一二五《文藝傳》則謂本時期儒家思想“無專門名家之學”。儒學、經學,在這里名雖異而實則同。對金朝儒學有無“專門名家之學”的認識盡管存在分歧,但金朝儒學確為中國古代思想史、哲學史上的低谷,這是學界的普遍看法,也是完全符合客觀實際的。金朝儒學不僅為文化史的發展提供的新質十分貧乏,而且由于其形態和內容的駁雜而不統一,故相對于同一時期的南宋理學而言,沒有顯示出自身的整一性和基本特色,零碎而不成體系,許多派別、學說星羅棋布,和而不同。“蘇學盛于北”(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五),三蘇代表的蜀學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且已為許多學者所關注。“傳注則金陵之余波”(元好問《閑閑公墓銘》),北宋王安石的新學也有很大的勢力。產生于北宋的濂學、洛學、關學以及邵雍的象數學等,都從起初潛行于民間發展到后來為大儒們所青睞。金中期以后,程學(即金滅北宋時遷播至南方的洛學)、朱學(閩學)以及呂祖謙的婺學、陸九淵的心學等陸續北傳,又引起金儒們的注意。

古代儒學近兩千年的變化、發展可分為以孔孟為代表的舊儒學和以程朱為代表的新儒學(理學)兩大階段。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了金朝新、舊儒學共存互補的獨特格局。所以說,金朝儒學(包括舊儒學和理學)雖不發達,但仍是研究這一時期文化無法回避的內容,其地位雖不像南宋理學那樣突出而有特色,但亦不容忽略。以往言及儒學的發展,大都繞過金朝。這當然與本時期中國南方理學成為一代顯學的狀況有關。但與此同時,還應注意到這一事實,北方的理學雖顯得黯晦,但舊儒學在北宋理學經歷了較為成熟的發展之后又出現復興、回升的局面,則是一種頗引人注目的現象。這盡管是一種局部、暫時的現象,但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事物運動的特殊性的一面。高級階段上重復某些低級階段的特征,正體現了事物發展中前進性和曲折性的辯證統一。

金人出于從意識形態方面鞏固政權的需要,與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王朝一樣,采取了以儒家學說作為統治思想的措施,以思想約束強化權力控制。這從客觀上推進了女真人的漢化。金初時,由于種種原因滯留北地的宋朝文士對傳播儒學起了很大的作用。洪皓使金被扣拘后,重臣完顏希尹曾“使誨其八子”(《宋史》卷三七三《洪皓傳》),因缺紙,便“取樺葉寫《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傳之,時謂‘樺葉四書’”[1]。熙宗完顏亶自童時“適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韓昉及中國儒士教之”(《大金國志》卷九《紀年九·熙宗孝成皇帝一》),即位后建孔廟并曾親祭孔子,稱孔子“其道可尊,使萬世景仰”,常讀《尚書》、《論語》等經書,有時竟夜以繼日(《金史》卷四《熙宗紀》)。海陵王也喜“延接儒生”,“嗜習經史”(《大金國志》卷一三《紀年十三·海陵煬王上》)。世宗銳意經籍,力倡儒學,甚至將“女直(真)舊風”中的某些習俗、觀念也納入儒家倫理道德,詔立譯經所,將許多漢文儒家經典譯為女真文字,以便使“女直人知仁義道德所在”(《金史》卷八《世宗紀下》)。世宗次子、皇太子完顏允恭常“專心學問,與諸儒臣講議于承華殿;燕閑觀書,乙夜忘倦,翼日輒以疑字付儒臣校證”(《金史》卷一九《世紀補·顯宗》),甚至“欲變夷狄風俗,行中國禮樂如魏孝文”(劉祁《辨亡》)。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