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金陵之外,最關注淮軍動向的莫過于劉裕和孫權。
劉裕和朱元章的想法有些相似,都想著和江東孫氏聯手,先對付兵力強大的淮軍,然后他們這些江南諸侯再各憑本領分出高下。
只不過,劉裕剛剛結束了和明軍的大戰,損失慘重,有心無力,暫時無法出兵。
要知道在劉裕降臨之前,劉義隆當政時的劉宋兵馬,已經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若不是及時請了劉牢之前來,再加上淮軍糧草物資的支撐,劉宋早就支撐不住了。
等到劉裕降臨之后。
劉宋軍隊的戰斗力陡然上升,但前期的損失太大,并且軍中中高層次的將校實力不行,和明軍對陣屢屢處于下風。
如果說明軍折損了將近十萬兵馬,需要恢復一些元氣,那劉宋折損的兵馬數量,是明軍的兩三倍。
并且治下混亂,山賊水賊頻頻禍亂,若非劉裕的強力和劉穆之的疏導,劉宋早就崩潰了,眼下他們最要緊的便是梳理內政和重整大軍。
金陵多少還能對外出兵,劉宋卻已經到了極限。
只能說。
淮軍渡江南下的時機選擇不錯,讓明軍、劉宋兩大諸侯都沒有余力插手,在短時間內只需要對付東吳孫氏即可。
常州地界,高橋。
旌旗迎風招展,營壘森然,一隊隊的士卒沿著營壘巡視。
營內還有人馬嘶鳴聲,像是騎兵在進行訓練,營壘的南側有向南流向的小河,不少士卒在河邊打水。
此時大營的營門開啟,時不時的出現一個縱馬奔馳的信使,不斷的朝著大帳方向奔去。
讓軍營內的眾多士卒,看到不免心中有些滴咕。
大帳內部。
孫堅一邊輕撫著家傳的神兵古淀刀,一邊聽著信使不斷匯報淮軍的情況。
在大帳的兩側,分別站著程普、黃蓋、祖茂、韓當四位大將,還有孫氏子弟中能力出眾的孫靜、孫賁。
以及被孫堅當做主簿和軍師來用的朱治。
孫氏的文武將校不少,孫堅這個當家人想要調動顧雍、太史慈這類的九階強者,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
但孫堅常年征戰沙場,早已習慣和一直追隨在身邊的四大家將以及朱治相互配合。
太史慈和孫策惺惺相惜,甘寧是孫權提拔的將校……
和朱元章父子的其樂融融相比,東吳內部有著不少尷尬,如孫堅更看重孫策,對于歷史上建立東吳的孫權有些不滿。
畢竟孫權有些過分了,明明是自己繼承了父兄的基業,稱帝之后卻給自家大哥封了一個長沙恒王的封號,對自家侄子也多有防備。
和他相比,西晉的司馬昭、司馬炎雖然名聲不好,但對司馬師十分的尊重,即便是篡位稱帝,也給司馬師追封了皇帝封號。
古時對追封和謚號十分看重,認為這是對一個人的蓋棺定論。
一個好名聲,能讓子孫后代都受到福澤,如劉備,動輒稱自己為中山靖王之后。別人不管心里面怎么想,表面上就不能把他當成平民,至少也會以禮相待。
東漢以及魏晉時期,一個名聲好的祖宗,能讓后代得到其他世族的認可,被當成統治階級的一員,而不是隨生隨滅的蟻民。
只不過……孫權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法統源自父親孫堅,刻意忽略了孫策。渾然不顧孫策臨終時把江東托付給他的厚恩。
如果說這里是源世界,孫策已經死了,孫權只要不殺了自己的侄子,不管怎么做,麾下的文武都不會為了一個死人而和自家君主對抗。
即便是周瑜,也只能沉默以對。
但這里是神州世界,無論是孫策還是其他人,都能通過史書看到自己原定的結局。
在看到自己死后,兒子受到孫權的排擠壓制,盡管孫策能明白孫權的心思,內心深處也有些不好受。
此時他們父子三人各有各的班底,若是沒有孫堅為核心,東吳孫氏內部肯定會有所分裂。
孫堅不想搞那么復雜,也不想去思考如何解決孫策和孫權的隔閡。
所以他領兵出征的時候,兩個兒子的班底他一個沒帶。
現在江南諸侯爭霸,孫氏還不知道能不能和劉裕、朱元章對抗呢,什么爭權奪利,兄弟隔閡,在強大的壓力下都不重要。
如果孫氏能在江南徹底站穩腳跟,有割據一方的實力,他們父子三人會慢慢的解決內部問題。
如果在爭霸的半路上就敗了。
那內部問題就沒有解決了的必要了,人都死了,一了百了。
這一點,他們父子三人都明白,所以都在為孫氏的未來而努力,最后形成孫權坐鎮后方,孫堅和孫策領兵擴張的格局。
“王景小兒,渡江南下選了我們當對手……百萬大軍,聽起來壓力如山啊!”
等到信使稟報軍情后。
孫堅威嚴的臉上也顯出了沉重,嘆了口氣。
營帳內的幾個家將也都神色凝重。
雖說歷史上曹操和劉備先后號稱八十三萬和七十二萬大軍征討東吳,都被東吳以少勝多擊敗。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有兩場和東吳有關。
兩場大戰,分別把周瑜和陸遜送進了武廟。
但曹操和劉備的數十萬大軍只是號稱而已,真正出動的戰兵,不過二十余萬和五萬精兵而已。
而孫堅他們收到的消息。
是淮軍真真切切的動用了百萬戰兵……淮軍出兵,從來不虛夸兵馬數量,向來是出動多少戰兵,就是多少兵力。
真正的百萬戰兵。
光是想想就感覺到一座龐大無比的山巒從天靈覆蓋,讓人生出逃無可逃,避無可避的絕望。
孫堅乃是東漢末年的名將。
征討黃巾、涼州攻打西羌,攻打董卓……可謂是身經百戰,無論是面對什么敵人,都意定如鐵,烈如勐虎。
歷史上建立南齊的蕭道成,被他領兵打的節節敗退。
但現在。
面對淮軍的碾壓,他心里是真的沒底,更是生出了一絲迷惘,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眼前這場危機。
“主公,眼下淮軍還未渡江,我軍還是先退往無錫,先把分出去的兵馬匯聚起來再說!”
朱治見狀,心中嘆了口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