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淚系導演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切入點

類別: 都市 | 娛樂明星   作者:天下小黑  書名:催淚系導演  更新時間:2023-12-18
 
趙光明和李易聊了聊新武俠電影的事情之后,突然話鋒一轉道:“最近有一部外語片在網絡上很火,而且這部片子來自于一個忠東國家的導演,你有沒有了解?”

李易怔了一下,問道:“你是說那部叫《無家》的電影?”

趙光明點了點頭。

“看來你知道。”

“戛納電影節最佳評審團大獎的獲獎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制作時間長達五年,啟用真實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擔任演員,還原了黎國底層社會的現狀,讓觀眾淚點不斷。拍的的確很好,我當然也有所了解。”

李易的確看過這部片子,怎么說呢?這種電影,對于普通的觀眾而言,其實真的很難說精彩,從技法上來說,也不算特別高,但是這種電影,又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再加上眾所周知的原因,所以,這種反戰的影片,其實意義重大。

其實這些年來,忠東地區的電影,好電影還真的可以說層出不窮。

忠東也是人類最早文明的誕生之所,人類信仰的起源之地,如今既是苦難之所也是禁忌之地。數不清的戰亂和理不清的宗教束縛。

多難不一定興邦,但是出好電影。

這句話可以說被詮釋地淋漓盡致。

“你有沒有想過拍一拍這種類型的電影?”趙光明突然開口道。

李易有些恍然,他當然知道趙光明的意思,其實這也是當下國內的導演圈的一個趨勢吧。

幾乎可以說國內能被稱得上是大導演的導演,都拍過這類的電影,而這也是公認的國內最難拍的一種電影。

無他,太沉重了!

國內的導演們,不乏有嘗試去拍攝這類影片的,甚至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那場戰爭,那場令人至今提起都刻骨銘心的瞠目欲裂的浩劫,可惜的是,結果卻往往都出人意料。

“網絡上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為什么我們拍不出XXX類型的電影?你怎么看?”見李易遲遲沒有回答,趙光明又問道。

李易聞言卻是不由地笑了。

“其實,提出”為什么我們XX不出像XXX這樣的XX“這類格式的問題,大部分有這樣的某些或全部特征:

其一,其實是一種自卑思維的產物,以及滿滿對自身或者并不認為是自身的惡意。

就好比同樣的類型的電影,很多人就是覺得外國的電影比國內的電影好,這同樣的是一種思想上的自卑的產物,當然這無可厚非,畢竟,電影本就是舶來品,我們才發展了多久?所以這方面沒有自信是正常的。

國內的很多電影,其實回過頭來看,真的就不如國外的同類型的電影嗎?肯定不是,那么為什么大家還會那么覺得?

仿佛國產電影就一直都處于更低的位置,其實完全都是心理作祟罷了。

其二,對比含糊不清,標準不明確。

我們都知道,同樣的電影,比如《無間道》在國內很多觀眾都覺得好看,覺得天臺對決那一幕堪稱經典,可事實上呢?

到了好萊塢,人家根本就看不習慣,我們奉為經典的東西,人家根本就覺得奇怪。

同樣的,《無間道》被改編成美版的,結果呢?國內的觀眾又有幾個人會覺得好看?因為根本原因其實就不在于電影,而在于背景,在于環境。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種道理大家都不懂嗎?肯定是懂的,但是為什么還是覺得我不如人?

因為《無間道》美版的拿了奧斯卡,而《無間道》港版的只拿了港島金像獎,所以就覺得,港版不如美版,可是這種比較的方式,根本就不可取,因為這本來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同樣的不同的導演拍出來哪怕是相同的電影,影響力也絕對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對比兩者之間的優劣?

電影從來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就好比藝術這種東西,始終是少數派的主觀思維。

其三,我們很多人在進行對比的時候,從來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么。

不問是不是我們的電影其實沒那么差,就問為什么我們沒有那樣的電影?這是什么道理?我們為什么要有那樣的電影?文化不同,歷史不同,或許有某種程度上給予大家的感覺是相似的,但是實際上卻依然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人家拍的電影,好,我們就一定要去有同樣的電影嗎?至少我不這么認為。

其事,參照物在某個范圍的優秀程度,放之全人類范圍也非可隨便達成。

“這樣”的意思如果是指整體的藝術成就,國內歷來不少歐洲三大影展獲獎的影片,這又怎么說?非要說不如人家?那為什么我們的電影拿獎了?

然后又會有人說獎項不能作為評判的標準,對于雙標的人來說,你永遠無法辨明白的。

就拿反戰題材的電影來說,“這樣”的意思如果是指戰爭的殘酷,黑暗中的救贖,人性的光輝,那么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優秀的影片?答案是肯定的!

可為什么沒有人覺得,我們的電影更優秀?”

李易侃侃而談,其實也是不吐不快,有些東西,他無法說服那么多人,同樣的道理,那些人也無法說服他。

所以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有結果的問題,哪怕你拍出一部很牛逼的電影,哪怕是全世界很多人都認同了,可是依然還是會有人不認同,你能如何?

趙光明也忍不住笑了,李易說的這些有道理嗎?當然有道理,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嗎?不可能不懂,但是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突然他又有些自嘲地笑了笑,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

很多大導演,又何嘗不是如此?

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那一場歷史,那一場浩劫,盡管有些人切入點有些歪,但是不可否認,他們的勇氣是可嘉的。

不過,說到切入點,李易突然腦海里浮現了兩部電影,都是國外的電影,在記憶之中,那可以說都是影響巨大的電影。

一部出自島國的動畫電影,口碑很好,爭議很大。

一部出自好萊塢,關于猶太人的浩劫的電影,也是時下被國內的影迷們問“拍不出那樣的電影”里面的“那樣的電影”!

一部叫《螢火蟲之墓》另外一部叫《辛德勒名單》!

李易突然就陷入了一個疑惑之中。

這個世界,像后者的電影,其實好萊塢有不少,雖然達不到《辛德勒名單》的程度,但是卻不乏有優秀之作。

而我們影迷們常常說拍不出那樣的電影,指的就是這類的電影。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辛德勒名單》這類的電影,說白了,影迷們在看這樣的電影的時候,真的那么的認可嗎?

李易覺得肯定不可能,因為就好比,《黃飛鴻》系列,國內的觀眾看到了,如《馬關條約》,如辛亥革命,等等,可以說很容易地就會看懂。

可是你讓外國人去看,他們能懂?

同樣的道理,《辛德勒名單》拍的再好,那也不是關于我們本民族的事情。

之所以讓李易疑惑的原因在于,他覺得國內很多導演,拍電影的技法,思想,思維模式,其實都是師從國外電影。

畢竟,電影是舶來品嘛,可是李易不解的地方在于,不管是《螢火蟲之墓》這樣備受爭議的電影也好,亦或者是《辛德勒名單》被奉為經典的“那樣的電影”也罷,其實人家的切入點都擺在很明顯的位置。

但是為什么這一點,國內的大導演們卻沒有一個去嘗試著模仿一下?

國內的關于那一場浩劫的電影,有從各個角度切入的,

有從外國人的視角來講述的,或許是自認為這樣更加客觀,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拍電影的人你很難真的做到客觀。

有從當時的親歷者的視角來講述的,可是問題在于,電影本就是藝術加工的產物,而親歷者,也不過是一個個體。

還有從當時的女支女的角度來講述這段歷史浩劫的,或許導演的初衷是想要展現人性的光輝?

甚至還有從施暴者作惡者的角度來講述的,屁股典型地坐歪了。

等等,等等,可是讓李易不解的是,看看《螢火蟲之墓》這部島國電影,明明對方是侵略者,可是卻把自己塑造成了同樣是戰爭的受害者,但是結果呢?

電影受爭議,卻幾乎只是在我們華國受爭議,外國很多媒體,影評人都是一片稱贊。

這部作品可謂是感動了不少人,也觸怒了不少人。感動者多基于對影片內容的理解,對主人公的同情;憤怒者則大多出于自己的歷史觀。

而這里說的是國人!

因為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電影的內容在我們的角度來說,完全是在賊喊捉賊。

一部作品再好、票房再如何的高,也會有人批評,這是很常見的事兒,然而《螢火蟲》遭到批評,卻往往不是因為它制作水平的優劣。有人辯解說《螢火蟲》這一部作品本身的主題思想是為了反戰,而不是替軍國主義“申冤”,它的初衷還是想要站在平民的立場上去思考戰爭的,這使人覺得,這是一部成功的反戰片,可在李易看來卻是不對的,這是一部失敗的反戰片。

因為呼吁和平沒有錯,以老百姓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也無可厚非,歌頌愛與正義也是應該的,可是,對戰爭起因的反省和控訴也是重要的。任何戰爭作品都可以不提及事發原因,唯獨二戰作品不能,至少在我們這個時代是這樣,因為二戰不但是離我們這個時代最近的一場大戰,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死傷最慘重、損失最多的一次世界大戰,正由于這一特殊性,一部優秀的二戰作品是不能不加入對戰爭起因的反思的,哪怕它與政治拉上邊。如果這部作品屈從于政治,那么它就不是一部好作品,它不是真正意義站在平民立場上的作品。

《螢火蟲》是一部不考慮政治環境的影片,它以平民為基礎,但這部作品畢竟聯接到了二戰,不可避免地觸動了政治因素,尤其是二戰的受害國,是無法不聯想到某些敏感的歷史背景的。感人的東西,不代表它就成功,微笑是討人喜歡的,但在葬禮上,你可以“笑”嗎?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部電影有其可取之處,為什么能感動人?甚至讓一些人忽略了真實的歷史?

因為電影的切入點,不是大人,不是成年人,而是孩子!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對孩子人們總是寬容的,是更有同情心的。

其實同樣的《辛德勒名單》切入點,或者說最大的亮點,之所以成為經典,不難發現,電影最鮮艷的一抹紅色,也是一個孩子!

所以這就是李易不理解的地方,你看,這類的作品,導演們都嘗試過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可是為什么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切入呢?

比如《螢火蟲之墓》,如果把背景換成是國內呢?

是不是爭議點就反而不存在了?

因為我們才是受害者,那么出發點,就不存在錯誤,而故事的原型?

不客氣地說,在那個時段,國內連成年人都經歷了那樣的浩劫,更何況是孩子?

要知道很多歷史史料都提到過在那場浩劫當中的孩子們,可是李易真的有些不明白,為什么這些個導演們卻從未考慮從這方面來講述?

其實拍攝這類的電影,故事的真實性,反而沒有那么的重要。

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故事,來展現這段歷史!

所以,如果讓李易來拍,他會選擇,直接改編《螢火蟲之墓》,這部電影,其實在李易看來,最大的亮點,或者最聰明的地方,就是以孩子的視角,或者說主要講述在災難,在浩劫之中的孩子的故事。

當然,《螢火蟲之墓》盡管拋開立場不談,電影的確感人,可是不代表沒有槽點,李易覺得槽點是真的不少。

從記憶里面網友們的吐槽就可以看的出來。

“應該改名為:我是怎么把妹妹養死的!”

是的,在李易看來,也是如此,雖然你不能說那也只是個孩子,可是的確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地方。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