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天子第九十九章大朝開始太子任務
風波愈演愈烈,好似不會停止一般。可有心人已經發現,押來長安的囚犯已經不像之前那般大張旗鼓,鬧得人盡皆知。雖說南方系官員那邊求援仍舊沒有什么進展,但有時候沒有消息,不失為好消息。
幾日后,有消息傳出,朝廷即將針對這次大桉做出判決。說老實話,截至目前為止,關于南方大桉的事情,一次也沒有拿在太極殿大朝會上商議,之前皇帝暴怒下令查桉不算。而朝廷態度越是如此冷硬陌生,便越是讓官員打心底畏懼。因為誰都知道,能放在太極殿解決的問題,那根本不叫問題,只是屬于例行通知罷了。
在大唐,政事堂和兩儀殿小朝,才是真正決定事情的地方。如果出現某一天圣人要在太極殿召開百官共同決定某件事情,那只能說明這件事情,無論是政事堂還是兩儀殿,全都無法達成共識。亦或者是另外一種情況,比如皇帝很久之前提出要納秦王妃的事。
關于朝廷會怎么處決這件事情,底下官員自然是在私下里議論紛紛。畢竟,這次可不是小事。當今圣人不做事情還好,一旦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情,那必然是要做出成果。無論是打壓關隴人,還是上次的中原大桉。只要圣人想,不存在含湖其辭的說法。
這一次,動手就抓幾萬人,這讓很多官員都惴惴不安,皇帝是不是又要選擇大殺特殺,不放過任何一人?要知道,上一次中原大桉被翻出來,弘農楊氏都沒能幸免。從這一點上來看,足可見當今圣人是如何鐵血冷硬,不講道理人情。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年長的官員則很是感慨,他們有的歷經隋唐兩朝,似這種強硬態度處理事情的皇帝,一般只有開國皇帝才有這個膽量和底氣。而大唐卻是不同,先帝脾性溫和,遇事多有忍讓。今上雖然平常看起來很是溫和,平易近人,可一旦發火,事情就會波及無數。
在官員萬眾期待和惴惴不安的等待之下,太極殿大朝再度召開之際,仿佛所有情緒都找到一個宣泄口,等待著皇帝的決定,等待著這件事情終結的契機。老實說,看別人遭難,吃瓜的心態,本來確實很放松。可一旦事情鬧得很嚴重,那就沒人敢放松了,因為誰也不敢保證這種事情會不會落在自己頭上。
太極殿大朝之上,公卿百官分列兩排跪坐,深紅色地毯自中間穿營而過,直抵殿階,一汪碧水清澈,殿角燭光璀璨。皇帝在禁衛層層保護之下,來到高臺,于御座前而立。在李智云目光之中,百官跪坐的井然有序,很是嚴肅。在他左下首位置,太子李承昭跪坐的身姿挺拔,目不斜視,同樣非常嚴肅。
作為帝國的太子,李承昭自冊立之后,自然就要跟著一起上朝觀政。他的存在是特殊的,他說的話可能沒有任何‘權力屬性’,但是他說的話很具有參考意義。這一點,無論是對于皇帝還是對于百官。
太子作為皇帝的兒子,一旦他開口,無論是提出建議還是給某些人求情,皇帝考慮太子的面子,少說也會照顧一二。另一方面,對于百官來說,這是他們觀察太子的最好機會。從點點滴滴,他們可以慢慢了解太子喜好和一些政事偏向,這很重要。
高良忠揚聲宣喝:“圣人臨朝,百官覲見!”
“臣等,參見吾皇陛下,愿陛下萬年萬年萬萬年。”
一套禮儀走完,太極殿大朝正式開始。不會有人一上來就問皇帝南方大桉要怎么處理。一般而言,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會壓后。所謂急事緩辦,大抵就是這么個道理。縱然大家都很著急,可這時候卻不能表露出來,因為這很可能會讓事情出現變故。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根本不可能。但凡召開大朝,哪怕是沒有事情,那也得找很多事情出來說一說。不過大多數時候,說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不算大,但也不算小。
比如民部會說一些地方人口增長情況,地方田政經營情況。而工部則會說一些遇到的困難,或者是道路又修到哪兒了,死了多少多少奴隸,需要補充多少人,還需要多少銀子。禮部則會說一些關于文化建設方面的建議,總之不能說‘我們沒有事情’,若是這么說,那等于告訴皇帝,我們很閑。在貞觀皇帝手底下當官,你要是很閑,要么就是你真的很閑,要么就是你無能很閑,亦或者,你是在尸位素餐。
群臣巴拉巴拉說一大堆有的沒的,時間就這么過去一個時辰。李承昭一邊看,一邊學,一邊開始在心里瘋狂記憶每一個出列臣子的樣貌姓名。這也是他的功課之一,父皇給他安排的許多功課,都非常的繁瑣,非常的不符合常理。
比如,認人這門功課。某一天父皇給他一張名單,名單上是吏部幾十名官吏的出身姓名,升遷降職履歷。他的任務,是將這些資料全部記得熟悉,而且要能對得上號。曾經他真的很不理解,這么做能有什么意義,直到不久前一個官員在大朝上撒謊,被父皇一言識破,他才明白為什么。
因為后來他查看那人履歷的時候,發現那人就是因為曾經試圖掩蓋怠政而被降職。至此,他大抵明白父皇的意思。自己之所以要記這些資料,所為的,就是要清楚熟悉這些官員的秉性,然后根據這些結合其他資料,判斷這個人說的話能不能信。
其實,這一點倒是和他現在苦背州縣地理民生人口戶數情況很類似。總的而言就是要掌握大量資料,不能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況下聽信別人的一面之詞,在兩眼抹黑的情況下輕易做決定。
大部分時候,李承昭都是默默聽,默默記憶,很少會公開在百官面前發表自己看法。父皇教導他,永遠不要讓臣子輕易猜測到帝王的心思,因為那非常不利。這個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那些喜歡投其所好的奸佞之輩。他們往往嘴上說的話,十分符合帝王心思,但是實際做得,卻是一件又一件惡事。
這一點,李承昭自己深有體會,他深入民間,沒少碰見那些表面上兩袖清風,但實際上家財萬貫,不知貪墨多少民脂民膏的惡官。還有的官員則是面慈心毒,視百姓如仇寇!
偶爾,他也會偷偷在心里對某件事情做出自己的評判,然后看看和父皇的決定有什么差別,大部分時候父皇說的都沒他想的多,但是事后仔細想想,父皇考慮的要比他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