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兒歸  第490章 天命的新花樣

類別: 歷史 | 五代十國 | 瀚海唐兒歸   作者:人到中年紙老虎  書名:瀚海唐兒歸  更新時間:2022-08-18
 
長安,這個讓多少歸義軍漢兒,魂牽夢繞的城市。

在今天,終于對所有的關中以西之民,敞開了它的懷抱。

入城的涼軍,以歸義軍節度使旌節、牙門旗為先導,后面才是張昭自己制作的涼王大旗和張字大纛。

而這些歸義軍的牙門旗,也很有講究。

其中前面的一套,是昔年張淮深末期自制的,后面的一套,則是屬于曹議金的歸義軍節度使牙門旗。

有點黑色幽默的是,之所以要自制牙門旗,是因為在整個歸義軍歷史上,只有張義潮和曹議金、曹元忠三人,獲得了中原王朝冊封為歸義軍節度使,以及獲賜節度旌節和牙門旗。

其余的,基本都是歸義軍節度使留后,甚至沙州刺史,瓜州防御使等低一級的職位。

不過在這個時代,在今天這個日子,沒人會知道歷史上的歸義軍有多么窘迫。

他們只知道,在張昭的帶領下,以歸義軍為主要班底形成的大涼國,越來越強大,甚至已經明顯了有入主中原的跡象。

看著遙遙在望在長安城,剛剛從延州趕到的張昭岳父曹元忠,非常感嘆的說了句。

“自此以后,誰也不能再以蕃賊稱呼我等了。”

蕃賊,這個詞,簡直快成了涼國上下的心病。

這是張昭強行把涼蘭河鄯等州的嗢末、吐谷渾以及黨項人都算成河西隴右唐軍后裔,把他們當成漢人對待,所帶來的最顯著副作用。

不過,就如曹元忠所言,現在涼軍進入了長安,就再也沒有人能叫他們蕃賊了。

同樣剛剛從潼關趕回來的陰鷂子,聞言贊同的點了點頭。

“自古以來,以涼州偏處西北,能成事者幾乎沒有。

究其原因,就是胡漢雜處導致漢人脾性近似胡兒,不為關中乃至中原人所喜,視之為蠻荒邊地。

這導致朝廷派來的鎮守難以得到本地人的認可。

本地成長起來的將帥,又多蠻橫殘暴,沒有號召力。

直至天王,文武雙全,剛柔并濟,始能得天下民心。”

兩人說話間,大軍前鋒,已經抵達了長安南門明德門。

之所以沒有從東門通化門入,是因為南門乃是朱雀大街的起點

雖然此時長安城并未恢復昔日盛景,但舊時朱雀大街兩邊,由于出入方便,已經多有居民居住了。

張昭讓大軍自此門而入,穿過整個朱雀大街,再到達皇城朱雀門外祭祀唐朝二十一帝的家廟。

就是為了讓所有的長安居民,感受到涼國大軍的威武。

在張昭進城之前,又不斷有流言繼續傳播到了長安城內,主要的有兩條。

一是契丹主耶律德光在中原稱帝,并將手下契丹將領作為節度使分派到各地鎮守。

但契丹軍隊沒有軍餉,也不禁劫掠,到鎮后就大肆打草谷,中原之民被殺的十不存一。

這里除了這個十不存一有點夸張以外,其余的可沒有冤枉我光哥,他就是這么干的。

只不過光哥的好弟弟張天王,提前把他還沒開始做的暴行,公之于眾而已。

第二個流言,就是有前去請命的耆老和商行會首回來說,張天王的相貌與家廟中的太宗文皇帝極為相似。

當然很快又有人反駁,說不對,張天王的容貌與清源妙道二郎顯圣真君相似才對。

其實這都是真的,因為所有人都不知道,家廟中的唐太宗李世民像和佛寺、道觀中供奉的二郎真君神像,都是經過不斷調整的。

最開始與張昭約有三四分相似,然后再換一波繪像,大約就能達到五分像,最后到了現在,基本已經達到了七分相似。

有了七分相似,以中國畫的特點,幾乎也就跟一模一樣沒什么區別了。

普通人可想不到張昭能做出這種事情,他們只會以為,一切都是天意。

什么大楚興陳勝王,斬白蛇之類的,太低端了。

我張天王連李世民的樣子都敢改,佛教和道家的神仙他都敢當。

這縝密的邏輯加上不要臉的勁,不愧是后世經過歪嘴龍王、戰神歸來、神級贅婿洗禮的集大成裝嗶者。

明德門外,晉昌軍兵將們分列兩邊,他們沒有披甲,盡數穿著黑衣,手中也沒有持長兵刃,腰間只有橫刀等武器。

晉昌軍原本有兵額一萬三千人,其中精銳的牙兵差不多有六千余人,是關中第一大節鎮。

不過晉遼大戰開始后,晉昌軍抽調了七千余人被安審琦帶往了河南。

加上安彥威到任后,由于錢糧緊張,裁汰了一部分,整個晉昌軍現在已經只有四千余人。

而這四千余人中,還要分駐咸陽、乾縣、武功、藍田等地,留在長安的兩千五百人,幾乎是全數到場了。

這是必然的,畢竟晉昌軍是長安城唯一存在的成建制武力,他們不都出來,張昭可不敢進城去。

當然看到晉昌軍和安守節這么識趣,張昭也是極為滿意。

他們很識趣嘛!識趣的人總是有獎賞的,于是張昭把手一招,示意安守節到面前。

“還請留后甄選三百勇士,與我大涼鐵騎一同入城吧!”

安守節一聽,喜不自勝,張昭以留后稱呼他,那么入城之后,定然會有一個不低于留后的官職在等待著他。

選三百人一同入城,那表示張天王已經把晉昌軍當成自己人了。

黃土墊道,焚香導引,長安城的居民在朱雀大街兩邊,圍的人山人海。

他們手里舉著裝滿了食物的簸籮或者裝滿了漿水的陶壺,等大軍一入明德門,就歡聲四起。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嘛!這點安守節以及李壽齡等人,還是能安排到位的,甚至他們還安排了德高望重的耆老,在門口哭拜這種戲碼。

張昭身披赭黃袍,騎著一匹雪白的折耳馬在隊中正中。

在他前面,是身穿金甲手持銀刀的引路銀刀官,身邊是涼國的文物重臣,除了留守的舅父宋善通和氾全以外,幾乎所有人都來了。

張昭的身后,最先出現的是步兵方陣,身著紅、白、青三色布面甲的步兵,以憾山都為首。

作為極少數還在保持陌刀戰法的張昭親衛,憾山都手持陌刀,腰間懸著胡虜,背上長梢弓極為顯眼。

憾山都的后面,是各鎮精選的步軍精銳,他們也身穿布面鐵甲。

現在涼國之中,除開少部分軍隊以外,身著布面鐵甲的,都是最精銳的部分。

估計再有個五年八年,鐵扎甲都會僅限于小范圍裝備了。

步兵之后,就是騎兵,第一個出現的,乃是涼國的八百騎具裝甲騎。

這些甲騎就是全部身穿扎甲的,戰馬的馬甲,也是以扎甲為主。

這是因為經過實戰不斷檢驗后,張昭發現沒有必要為具裝甲騎減重。

因為對于具裝甲騎來說,甲胃的重量是負擔,但同時也很有利于沖陣。

更重要的是,具裝甲騎在涼軍,往往是作為決定性力量出現的。

一般到了最后擊潰敵人的關鍵時刻,他們才會上,反正沖不了幾次,干脆就不減重了。

而傳統具裝甲騎貼近步兵方陣,硬生生用裝備碾壓步兵,擠垮步兵的戰法,已經完全被放棄了。

本來這種南北朝時期的具裝甲騎戰法到了此刻,就已經相對落后。

至于具裝甲騎作為騎戰主力,甚至可以下馬做重甲兵使用的功能,現在已經被稱為驍騎兵的半具裝重甲騎兵給取代了。

這些驍騎兵就緊接著具裝甲騎,出現在了所有人眼前。

他們身著紅、白、青三色布面鐵甲,頭戴有緩沖架空設計的雙層頭盔,手持加長的長槍,馬側一般都掛著利于近身戰斗的馬刀、鐵鞭、啄錘等武器。

驍騎兵后面,則是人數上萬的涼軍騎兵主力,張昭把他們命名為了驃騎兵。

驃騎兵大多身穿復合皮甲,在遇到需要他們著甲攻堅的時候,還會選擇外套環鎖鎧或者鎖子甲。

但他們主要的作用,還是在行軍時,偵查、遮蔽、掩護大軍。

戰時則作為機動兵力,與敵騎纏斗,或者沖擊弓弩不多的步兵方陣,以及敵人潰退后追殺。

驃騎兵大量裝備力道有所下調,但更為輕便,使用也更簡潔的角弓弩。

作戰時,先以角弓弩打垮敵軍氣勢,再以騎弓使敵人陷入混亂,并分割敵軍,之后則以長馬刀近身噼砍擴大傷亡。

作戰的方法和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歷史上拿破侖的法軍驃騎兵,講究悍不畏死,三聲號角響起就要決死沖鋒,很有幽游俠兒的味道。

這三撥騎兵一上場,就狠狠震懾了長安居民們。

一共一萬三千騎,幾乎全是高頭大馬,最少的也有一身皮甲,按照時下的說法,這就是一萬三千甲騎了啊!

馬蹄鐵踩在地上,發出了卡噠!卡噠的聲音,一萬余騎兵,沒有一個人發出多余的聲音,連馬兒的嘶鳴聲,都相當少見。

他們如同沉默的鋼鐵洪流一般,從朱雀大街滾滾向前。

步兵兩千,騎兵一萬三千,張昭特意抽調的一萬五千大軍一進城,給了長安居民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不談這些天涼軍表現出來的軍紀等,就看這披甲率,基本上都是長安居民所見過最高的了。

雖然沒有統計,但涼軍三層以上皮甲到鐵甲的持有量,應當與晉遼兩國相當。

從質量上來說,布面甲、梨花槍、馬蹄鐵等跨時代的裝備的出現,使得兩軍的裝備水平,已經在晉遼涼國之上了。

不過,比起涼國軍隊給長安居民帶來的沖擊,張昭的出現,對他們的沖擊更為巨大。

因為很多人發現,傳言竟然是真的。

這張天王的容貌,不是跟大朝太宗文皇帝和清源妙道二郎顯圣真君兩人中誰相似,而是他們三個,都高度相似。

所有人心頭,都開始了滴咕,很多人還想起了從河西傳來的,張天王靈鷲山得道的傳說。

這難道都是真的,豈非天降王者?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