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參與反攻的其他戰士就沒他那么好運了。
他們正跟第一道防線上的關東軍殘部進行廝殺,沒有任何防備。
面對四十米外突如其來的火力急襲,只能眼睜睜看著子彈雨在自己身上鉆出一個又一個血窟窿,連臥倒趴下機會都沒有。
眨眼功夫就有一二十個戰士被打死。
“依托小鬼子臨時防線跟關東軍進行對射……”
“輕重機槍全部架起來……繳獲關東軍的輕重機槍也都用上……”
“擲彈筒射擊,想辦法敲掉幾個小鬼子火力點,壓制敵人火力,準備進行正面強攻……”
“咚咚咚……噠噠噠……”
楊松下達反擊命令后,剛開始只有十來挺輕重機槍架在掩體后面開火,完全不是第二道防線上關東軍對手。
直到戰士們就地取材,將第一道防線上還能用的輕重機槍收歸急用,陸陸續續投入差不多三十挺輕重機槍跟關東軍對射,雙方才打了個平手。
子彈就跟不要錢似的在敵我雙方之間你來我往。
幾顆榴彈從天而降,砸中關東軍第二道當先,兩挺機槍在爆炸聲中啞火,失去戰斗力。
關東軍擲彈筒兵不甘落后,同時向八路軍打出一輪榴彈。
他們射擊準頭顯然要比八路軍高的多,當場就摧毀三個輕重機槍火力點,炸死炸傷近十個八路軍戰士。
雙方越打越熱鬧,整個戰場都被交火聲給籠罩時。
之前已經摸到日軍腳底下的一百多個八路軍開始動了。
手握工兵鍬,在交火聲掩護下,迅速挖開堵在坑道出入口的泥土。
他們選的都是一些破壞不是很嚴重的坑道出入口,也就一米多厚的土層。
幾個戰士輪流挖掘,再加上泥土都是手雷剛剛炸出來的,非常松軟,導致戰士們的挖掘速度非常快。
十分鐘就有五個坑道出入口被清理出來。
這里距離關東軍防守的第二道防線大約二十五米,而且還在他們身后。
陣地上的關東軍全都躲在掩體后面跟楊松指揮的反攻部隊進行對射,打算死守陣地堅持到天亮,每個關東軍士兵都非常拼命,完全沒人關注自己身后。
新一輪爆炸在關東軍防線響起后,最后三個坑道出入口終于被挖空。
躲在坑道里的百來號戰士迅速涌出來,彎著腰,以坑道出入口為中心,均勻分散在防線后面二三十米位置。
“啪啪……”
兩顆紅色信號彈突然升上天空。
防守陣地的關東軍還以為楊松要發動總共,毫不猶豫將手里的最后幾挺輕重機槍投入戰斗,打算以強大火力擋住八路軍攻勢,不給他們任何靠近自己機會。
殊不知他們面臨的真正危險并非來自正前方八路軍,而是來自身后。
一百多顆冒著白煙的手榴彈同時飛上天空,劃著漂亮的拋物線從天而降,準確砸中日軍方向。
直到這時他們才意識到危險,但為時晚矣。
劇烈的爆炸聲很快在關東軍身邊響起,源源不斷,整整持續了十秒鐘才陸續停下來。
剛剛還在瘋狂射擊的二三十挺輕重機槍瞬間啞火一大半,只剩幾挺輕機槍還在開火。
“潛伏部隊出手了……司號員吹沖鋒號,全軍出擊,跟我殺……”
楊松看到關東軍身后突然升空的兩顆信號彈就知道潛伏部隊成功了,再看到關東軍第二道防線被炸,臉上的緊張表情瞬間被興奮取代,大聲叫道。
他還擔心潛伏部隊發生意外。
不僅沒辦法協助自己前后夾擊第二道防線上的關東軍,還有可能把自己陷在戰場,沒法兒全身而退。
現在他不擔心了。
從掩體后面一躍而起,再次舉起標志性的雙槍,一馬當先朝關東軍第二道防線殺過去。
關東軍前敵指揮部。
戰場上的爆炸聲陡然變密,從稀疏的炮彈爆炸聲變成密集的手榴彈爆炸聲,旅團長就意識到八路軍真正的反攻開始了。
手榴彈殺傷力巨大,但只能在近戰中使用。
現如今整個半山腰戰場都被手榴彈爆炸聲籠罩,意味著敵我雙方已經非常近了,可能眨眼功夫就會絞殺到一起。
但因為他跟半山腰第一道防線之間隔了一個第二道防線,他只能通過望遠鏡看到第一道防線不斷騰起的火球,看不到那里的具體戰況,也就沒法兒給他們提供火力支援。
至于炮火覆蓋整個戰場,敵我通殺,旅團長不是沒有想過,但一開始就被他自己給否決了。
為了攻下烏蘭山,麾下進攻部隊傷亡已經突破三千人,而且這還是直接戰損數字,要是加上隊伍里的傷員,都快四千人了。
這種情況下旅團長手里已經沒那么多部隊可以供他去消耗。
戰場上的一兵一卒都無比珍貴,更別說兩個加強中隊的部下了。
不到萬不得已,他絕不會像下午那樣沖動,出手就是兩個中隊當誘餌,跟八路軍全軍覆滅。
所以接下來戰斗中不到萬不得已,旅團長就不會再用玉石俱焚這一招。
所以面對第一道防線上的戰斗,旅團長沒有任何動作,始終守在前敵指揮部等消息。
“將軍……前沿部隊報告……八路軍已經攻占我軍第一道防線,正在跟駐守第二道防線的部隊進行對射。”來自前線的一個傳令兵突然沖進指揮部報告。
旅團長想著嘴巴,懵了好一會兒才從震驚中反應過來,然后就盯著傳令兵反問:“八格牙路……戰局怎么發展的這么快……”
“八路軍是怎么在如此短時間內攻占我軍第一道防線的,你們大隊長能不能依托第二道防線頂住八路軍反攻部隊,守住半山腰一半的陣地。”
“能行……”
傳令兵很自信回答:“進攻我們的八路軍只有兩百多人,突然出現在距離防線三十米位置,用手榴彈近距離發動攻擊,這才成功突襲第一道防線。”
“如今他們被擋在第一道防線,以第二道防線駐軍實力,肯定能守住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