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臾。
一身黑色袈裟的道衍和一襲羽衣道袍的張宇初,便聯袂而至。
詔獄挑了間干凈屋子,朱棣擺了個四方桌,朱高燧帶著甲士侍立在外。
這次是朱高熾動手煮茶,四方桌上茶水已然煮沸,冒出裊裊熱氣。
“道衍大師,張真人,請坐!”
二人走近,朱棣笑容滿臉地邀請二人落座。
道衍與朱棣相交數十年,哪還不知道朱棣怕是已經曉得了“萬有引力”的事情,也明白對方應該是對“萬有引力”會沖擊天人感應理論而心生忌憚,所以才找他倆來探討如何應對。
道衍學通三教,而張宇初則是道門鴻儒,都對儒學十分了解。
畢竟,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對手.尤其是在不太好戰勝的情況下,對手更是會竭力學習研究你。
道衍微微頷首:“多謝陛下盛情相待。”
比較從心的張宇初則是恭謹地向朱棣行禮。
“拜見陛下。”
朱棣也點頭回應了聲,示意他們可以落座了。
道衍和張宇初這副扮相,一個黑金袈裟,一個白色羽衣,倒都是一副世外仙佛模樣,飄逸仿佛凌空虛度,不食人間煙火般,讓人只能仰望。
二人落座后,朱棣又吩咐宦官奉上糕點。
隨即,朱棣舉起茶杯:“今天朕尋二位前來,卻有一件急事,不過二位不妨先喝口茶定定神。”
說完朱棣率先抿了口茶水,坦然放下。
朱高熾與道衍、張宇初,皆飲了一口手中茶水,各自放下。
道衍端坐如山,淡然說道:“不知陛下召老衲與張真人前來何事?”
朱棣朗笑一聲,旋即話鋒一轉:“這次召兩位前來,是有一樁要事與伱們商量!”
“陛下但說無妨。”
道衍眉毛一挑,卻是覺得今天的朱棣,好像有點不一樣?
就像是解開了什么心結一樣,顯然比往常肆意灑脫了幾分,要是按攻入南京登基稱帝后這幾個月朱棣的精神狀態來看,這種情況,可是挺少見的。
畢竟朱棣不是忙著殺人、鎮壓內部反對力量,就是處理政務,每天說是焦頭爛額也不為過。
像今天這么放松自在的樣子,可是不太多見。
至于朱棣為啥今天這么客氣,倒也不是不好理解,畢竟張宇初這個“外人”還在這呢,朱棣與道衍便無法像私下場合里那樣言談無忌了。
張宇初則默默注視著皇帝,等候著皇帝的問題。
對于皇帝會問什么問題,張宇初的心中,自然也早就有了答案,剛才出發之前,他和道衍就已經對于“萬有引力”會推翻天人感應觀念這件事,從儒家理論的角度,思索了一番對策。
他倆一番坐而論道,也確實思索出了一條可行的解決方案。
朱棣沉吟片刻,緩緩說道:“此件確實有一件要事發生,乃是涉及到國家根基之事,想來道衍大師是知道的不過還是讓老大跟你們說說吧。”
隨后,朱高熾便把今天關于講課時的“萬有引力”、“日心說”,以及剛剛做了好幾次都驗證無誤的扭秤實驗,一股腦地說了出來。
“朕欲封藏姜先生的這套說法,以免天人感應受到動搖,不知兩位覺得如何?”朱棣端起茶杯,看著兩人問道。
張宇初眼睛瞇起:“陛下不可!”
道衍也神色平靜:“老衲覺得不妥!”
他倆幾乎同時反對。
朱棣頓時一愣。
雖然朱棣只是先試探一下,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他以為自己提出的建議都很合理,畢竟換哪個皇帝來,恐怕都是這個想法,然而卻被兩人沒留面子地當場否決。
不過朱棣并未因此動怒,仍舊笑呵呵地看向張宇初、道衍。
“那依二位所見,又當如何呢?”朱棣又道。
朱高熾幫腔道:“是啊,若是不封藏姜先生所言的日心說,萬有引力是如此地容易證實,恐怕傳播開來,會招致人心動蕩,使得社稷不穩。”
“天人感應。”道衍輕笑一聲:“陛下信嗎?”
道衍這話說的不客氣,但朱棣倒也不以為意,畢竟事實大家都知道,要真有天人感應這種東西,自己怕是當不上皇帝的。
但事實歸事實,不信歸不信,朱棣卻還有一層最關鍵的顧慮,這也是朱棣召兩人前來的根本原因。
沒有了天人感應的枷鎖,朱棣固然可以肆意施為,說得不好聽一點,就像是昔日的隋煬帝楊廣一般威福自專窮兵黷武,也不是不可以。
反正朱棣本來就不信天人感應,如今通過姜星火所提的萬有引力和扭秤實驗一證實,更是對天人感應半點敬畏也無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天人感應也不僅僅是通過星象和天災來限制皇權的枷鎖,這個枷鎖,同樣也是某種保護。
朱棣想了半晌說道:“不管朕信不信,可天人感應這個東西,畢竟是涉及到皇權的根基之所在,輕易動搖不得。”
道衍亦是搖頭反駁說道:“姜圣所言乃是天地至理,如今又經證實,陛下光是想著封藏,老衲以為是不妥的。”
張宇初不敢明面上繼續反駁皇帝,但是不礙著他默默地跟著點頭。
朱棣似乎早料到二人的態度,倒也沒急著發怒。
朱棣悠然自得喝了口茶,才繼續道:“其實朕也認為,姜星火所言是有道理的,但還是如剛才朕所說的那般——天人感應,朕對此頗有顧慮。”
“陛下思慮周全,老衲佩服。”
道衍拍了個有些敷衍的馬屁,隨后說道:“但老衲以為,天人感應,卻非是真的與皇權互相捆綁,永遠不能解開的繩索。”
在一旁沒說話的朱高熾則皺著眉頭,目光閃爍。
他心里隱約覺得不妙。
果然——
朱棣語調陡變:“二位的意思是想要推翻天人感應,接著把皇權的天授也一并推翻嗎?”
“非也非也。”道衍忙搖頭,解釋說道:“陛下英明神武,文韜武略無人能比,絕世英雄之姿冠絕古今,乃大明千秋偉業之象征,自然是上蒼所托付給陛下大明江山。”
拍了一通彩虹屁,道衍復又說道:“但是陛下,老衲要說的意思便是,陛下且仔細想想,天人感應這東西,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朱棣理所當然地說道:“天人感應,自然是西漢初年董仲舒所提出的,獻給漢武帝.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這套理論,從此以后,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逐漸成為當世唯一顯學,延綿至今。”
“那便是了。”道衍轉動手里的念珠笑道,“那陛下再想想,沒有天人感應之前,秦始皇、漢太祖高皇帝等等英雄的皇權,便不是天授的了嗎?”
“那倒也不是。”朱棣眼眸微微一亮,顯然順著道衍的思路,似乎找到了新的解題方法。
“是呀陛下,便是這個道理。”道衍亦說道,“您乃是千古一帝,統御天下億兆百姓,漢武帝能用這套理論,如何您就不能改這套理論?”
朱棣聞言,卻指著道衍哈哈大笑起來。
“老和尚,卻是藏了心思罷?且說來聽聽!”
道衍亦是笑了笑,反而不言語,而是示意張宇初開口。
張宇初曉得道衍這是給了一個他在皇帝面前表現的機會,遞給了道衍一個感激的眼神后,張宇初清了清嗓子,開口說道。
“不敢欺瞞陛下,其實在來時,道衍大師便與貧道說了這個問題,貧道與道衍大師探討片刻,也確實有了一些思路,現在便說與陛下參詳。”
張宇初緩緩道:“其實破解此天人感應面對日心說和萬有引力必然出現的崩塌倒也不難,只需要參考儒家荀子的那套東西就可以了。”
“荀子?”朱棣微微蹙眉。
“不錯!”
張宇初緩緩朗誦道:“坐于室而見四海,處于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夫惡有蔽矣哉!”
朱棣還沒明白過來什么意思,而熟讀經史子集的朱高熾則是聞言一怔。
這是《荀子·解蔽篇》的內容。
翻譯過來便是說——要做到清虛就能進入道,知道道而明察,知道道而實行,就是能體會道的人。
做到清虛統一而平靜,就能到達非常清明透徹的境界。
看萬物,沒有什么形狀是看不見的,沒有看見而不能論說的,沒有論說而說錯的。
人坐在室內,可看見四海;身處現在,可以論說久遠的事情。通觀萬物而知道萬物之情,考察政治的治亂而明白法度,治理天地而管理萬物,掌握大道理而宇宙得到大治。
這時人心的境界就變得恢廣深遠,廣大無邊,不知德行何其深遠;活躍紛雜,不知萬物有多少形狀。人心的光明可參配日月,廣大可充滿八方,這就叫作大人了。又怎會有所蒙蔽呢?
朱高熾幾乎剎那間便脫口而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父皇,我明白了!”
朱高熾驚喜地對朱棣說道:“用先秦儒家的理論,足以破解天人感應,并且無縫融合日心說!”
朱棣的腦袋上,仿佛緩緩升起了一個問號。
你們在說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