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都退下了,連小皇帝都被帶走。
見陶金鳳一直看著鋼琴,葉太后說:“陶先生想彈就試試吧。”
陶金鳳坐到鋼琴前,連續按下幾個鍵,先是確定宮音(哆)所在位置。接著又順著宮音往后按,來咪發嗦的琴音相繼響起。
很快就搞懂各個白鍵的情況。
她又好奇的去按黑鍵,發現黑鍵全是變音。繼而又把所有的黑白鍵按完,當即贊道:“這卻便利得很,換樂時不用再調弦。”
中國古代音樂,只有五音始終不變,其他都是可以變的。
同樣是七聲音階雅樂、清樂、燕樂所添加的兩音各有不同。
比如古琴剛演奏完一首雅樂,如果立即就要再演奏清樂,必須重新校正調整琴弦。甚至是同樣演奏雅樂,但要演奏不同的調式,也需要重新為古琴調整琴弦。
而十二平均律鋼琴,就沒那么麻煩,不用來回反復折騰。
不同種類的音樂,不同調式的音樂,直接一口氣就能彈下來。
“真那么好用?”葉太后問。
陶金鳳說:“有此一琴,可彈盡天下樂曲。”
葉太后問:“陶先生覺得可用嗎?”
陶金鳳沉默。
葉太后踱步走回寢宮,讓所有人都出去,用鑰匙打開一個箱子。
她拿出太祖太宗留下的小冊子,迅速翻到太宗皇帝寫的《變法篇》。
“萬事萬物有其性,此根本也,此主干也,余者皆為細枝末節。”
“變法之根本,在于建設制度。”
“有那制度,被得利者破壞。有那制度,陳舊腐朽難用。變法之本質,即讓制度符合當下,并確保此制度運轉。”
“先秦之封建,秦漢后郡縣,便是如此。”
“又有唐末以來兩稅法……”
這些小冊子,葉太后已經翻了無數遍,每次閱讀都有新的體會。
太祖太宗,真是學究天人啊!
次日,御前大會。
內閣、都察院、禮部、太常寺官員參加。通政院官員負責會議記錄。
小皇帝正襟危坐耐著性子等待開會。
葉太后坐在小皇帝旁邊。
眾臣的注意力,在會議室角落里。那邊有鋼琴,還有楊麟之。
什么情況?
葉太后說:“楊先生奏一曲吧。”
優美的琴聲立即響起,《致愛麗絲》讓大臣們頗感新奇。
這些人當中,有不少是懂音律的。但律呂的細微差別,他們還真聽不出來,只是隱約覺得有一絲怪異。
而且這種怪異,也沒讓他們往律呂上面想,下意識以為是藩樂調式不同。
太常寺卿首先問道:“楊先生,這又是哪國所獻樂器?”
楊麟之說:“駙馬所制,在下輔助。”
葉太后又說:“楊先生,且再彈幾首。”
楊麟之立即彈奏一首雅樂宮調曲子,彈著彈著,突然轉為另一首雅樂角調曲子。
所有懂得音律之人,聞此俱是一驚。
這才剛剛開始呢,楊麟之彈奏兩段,很快又轉為燕樂商調式。
十五種七聲音階調式,在楊麟之的指尖來回切換,懂音律的官員聽得瞠目結舌。
“這是怎么做到的?”左都御史韋謙之驚問。
楊麟之說:“十二平均律。”
眾人愕然,面面相覷。
禮部尚書吳繼英猛地站起:“律呂不能變!變則君、臣、民之位不正。”
這不是什么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不是什么無關輕重的繁文縟節。
每一個朝代,都有官方核定的度量衡。
音樂也有。
標準律管就在朝廷放著呢,有時候還會拿出來祭祀。
鄧公武看向葉太后,突然來一句:“其實也可以變。宋朝前期的權衡(稱重器),就跟宋朝晚期民間的不同,朝廷采納民意也改過來了,并被我大明繼承且確定。”
“所以宋朝亡了。”吳繼英說。
跟鄧公武越來越不對付的葛從信,居然也揣摩太后的心意,反駁道:“太祖太宗常言,天人感應不足信。關于《禮記》的那段,國朝也重新注解了。并非五音亂導致天下亡,而是代指君臣民事物不在其位。”
鄧公武說得更直接:
“好用的東西,就該拿來用。如果是民間私改律管,自然應當從重處置,那關乎到朝廷和律法的威嚴。但如果是朝廷采用新律,再頒行天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普天之下,彈琴吹笛的人多了。又有幾個在演奏之時,能跟朝廷的律管一模一樣。我若是一個牧童,今日開始學吹笛,音吹錯了難道就能讓君臣錯位?”
吳繼英說:“首相在強詞奪理。朝廷律管是一回事,演奏樂器是另一回事。律管就像《大明律》,明明白白放在那里。演奏樂器的音不準,就像觸犯了《大明律》。但不用法律來處置,他們遭人取笑便是懲罰。”
“《大明律》也可以改。”葛從信說。
韋謙之說:“《大明律》確實能改,但必須有更改的理由。十二律呂哪里出錯了?為何要用十二平均律代替?為何要輕易改變它?”
葉太后突然發話:“楊先生是精通音律之人,讓楊先生說幾句吧。”
楊麟之頗為忐忑,朝著眾人作揖:“宮音是沒錯的,其余各音,是以宮音為準,靠三分損益法推出來的。歷朝歷代,無論怎么推,都無法還原黃鐘,使得十二律呂不能周而復始。而十二平均律可以周而復始、綿延不絕。”
這話的隱藏含義是,如果五音真能決定國家衰亡,那么傳統的十二律呂無法永恒延續。這可能就是頻頻改朝換代的原因。
十二平均律可以綿延不絕,是不是能讓大明千秋萬載?
用魔法打敗魔法。
這些話,楊麟之其實不想說,其政治風險太大了,但葉太后卻逼著他說。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吳繼英起身作揖:“君位不能移!”
對于吳繼英來說,改不改律呂無所謂。但他身為禮部尚書,萬一出了啥事兒,擅改禮樂的這口鍋,肯定是要讓他來背。
他必須表明態度,必須堅決反對,否則這口鍋他就甩不掉了。
同樣的,左右都御史,也要行使自己的勸諫職能。你聽不聽是你的事兒,我該勸就必須勸,不勸諫我就是失職。
禮部、太常寺、都察院官員,只要是來參加了會議的,全部堅決反對十二平均律。
職責所在,不得不為。
葛從信起身面向葉太后,開始給這件事和稀泥:
“圣人,依臣所見,君位確實不能移。而且天下萬民,有無數樂師、無數樂器,需要用到傳統十二律便為萬民著想也不能廢棄。”
“但十二平均律確實好用,且周而復始、綿延不絕。此琴也極為奇妙,可彈萬般樂曲。”
“兩者何不并行之?”
“傳統律呂不變。再以十二平均律,另造一套律管。就如大明開國之初,新歷、舊歷兩套歷法并行。”
“傳統十二律,確保君臣民事物各在其位。因此在祭祀、朝會、大婚、傳臚、誓師、獻俘等重要場合,禮樂必須采用傳統十二律。”
“至于別的場合,樂師愛用哪樣就用哪樣。”
葉太后微笑點頭:“極好,此言大善。”
她從來沒想過廢除傳統十二律,也不可能廢棄。
甚至用不用十二平均律,葉太后對此都無所謂。她只不過想借此彰顯自己的存在感,借此表達自己支持變法的態度!
鄧公武沉默不語,剛才那些話他也想說,但被葛從信給搶先了。
禮部、太常寺、都察院官員不再反對,他們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職責,而且最終結果也能讓他們接受。
消息很快傳到謝衍那里,他對這個結果也很滿意,完全可以在科學計量單位上復刻。
傳統十二律,用于軍國大事場合。十二平均律,除了軍國大事,其他時候隨便使用。
傳統度量衡,用于朝野各種場合。科學度量衡,專用于科學領域。
都是兩套系統并行。
這段時間,不斷有科學家筆友回信,表示對謝衍提出的科學單位極感興趣。
因為只要確定下來,大家熟悉以后,確實更方便好用。
尤其是在物理和化學領域。
比如密度啊,體積啊,易于學生們記憶——1立方分米的水重1千克。水的密度為1克/立方厘米。
水作為最常見的物質,這樣表達多么美觀簡潔啊。
江左村,老會長家。
“朝廷真要采用十二平均律,讓兩套律呂并行?”
“千真萬確。”
“好得很,好得很。小謝的那套科學單位易用好記,我本人是很喜歡的,可以趁機聯名上疏朝廷。”
“太后與諸位閣臣,都是支持變革的。有律呂在先,科學單位也多半能批準。”
“等朝廷批準了,借著學會頒獎之機,讓參會的學者討論討論。如果支持者過半,此事就定下來了。”
老會長拄著拐杖,顫顫巍巍走到檐下,凝視院中大樹久久出神。
他自知活不了幾年,一直在考慮某件大事。
這次等謝衍被授予爵位,是該讓這年輕人接觸秘密了。
那輛寶馬車,必須移交下去,一代又一代慢慢研究。
當然,須得葉太后批準。
就連小皇帝,此時都沒見過汽車,得等到大婚之后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