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柴秀吉,帶著三萬人轉進到了釜山,離開了忠州前線,從一開始,羽柴秀吉就不肯跟大明正面接觸,寧愿背負膽小鬼的罵名,也不愿意在漢城抵抗大明軍。
那不是抵抗,那是送死。
忠州戰線焦灼是大明刻意為之,羽柴秀吉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是個陷阱,現在直接跑路了。
而戚繼光也送給了皇帝一份過年禮物,一桿倭國的火繩槍,并且為陛下梳理了一下倭國火銃的發展歷程。
正德六年,葡萄牙總督若爾熱攻占馬六甲海峽;正德十二年,葡萄牙宮廷藥劑師托梅·皮列士,使者火者亞三到大明京師朝貢;嘉靖三年火者亞三被斬首示眾;嘉靖二十二年,葡萄牙的船隊抵達倭國九州島南部小島種子島。
種子島島主時堯,花費了兩千兩白銀,購買了兩把火銃,次年大船再次抵達種子島,時堯派遣家臣金兵衛清定去學習造泰西舶來火銃,在葡萄牙人的指導下,嘉靖二十三年,金兵衛清定制造出了倭制火銃,也就是足輕鐵炮。
五年后,九州島島津家進攻加治木城時,使用了鐵炮。
自嘉靖二十七年到嘉靖四十三年的東南平倭之戰,倭寇已經大量使用足輕火炮,在《六報閩海捷音事》中,大明分別在漳州府浯嶼、黃崎澳、東山島、浯坑社、夷嶼,繳獲了倭寇的大銃、佛郎機銃、鐵銃若干。
朱翊鈞打量著手中的倭國鐵炮,觀察了一陣,拿出了工具箱,將面前的倭國鐵炮拆成了零件。
整槍長四尺一寸,有木質槍托,烏頭木,有厚漆,無開裂;
槍身和大明的圓筒不同,為八角,火銃內沒有膛線,環孔式瞄具,而非覘孔式瞄具,槍管的尾部是用螺旋尾栓封閉;
槍上帶著遮雨罩,在小雨天氣可以使用,扳機由七個零件構成,用的是黃銅發條,扣動扳機時,發條提供動力,將點燃的火繩扣在火門上;
每個鐵炮足輕,還會攜帶一把銼刀,用來挫倭國稱之為六號的彈丸,也就是重六錢、徑四分八厘(1.6厘米)的彈丸,因為鑄造模具不夠精確,所以需要足輕在閑暇時間打磨彈丸;
而且還有個配件,名叫早合,也是鉛制,可以將一顆彈丸和火藥結合在一起裝填,使裝填過程更為簡便,在戰場上更快速的裝填;
火藥分為了引燃藥的口藥,就是放在火門引燃火藥的細密火藥;另外一種火藥叫玉藥,顆粒粗大,在槍膛內,作為發射藥使用。
“倭國的火銃,有點東西,但不多。”朱翊鈞將鐵炮拿在手里試了試,十分有十二分不趁手,因為倭人普遍矮小,朱翊鈞人高馬大,這足輕鐵炮拿在手里有點局促。
相比較大明大量列裝的鳥銃,倭國的鳥銃的質量有點差,槍膛里的平滑度較低,這就導致了射程低,而且影響精準;打開尾栓,火藥殘留較多,證明燃燒不充分。
“戚帥在奏疏里說,倭國能夠制造鐵炮本身,是大明值得關注的一件事。”朱翊鈞面色凝重的說道:“凌部堂的辦法很好,忠州就該成為一個血肉磨盤,就這么磨下去也是極好的。”
“年后下旨到各大總督府、市舶司,嚴禁販賣硝石前往倭國。”
能夠制造鐵炮,就代表著倭國擁有完整的生產工藝,這是值得警惕的。
大明制作一把火銃,需要用鐵料二十斤打出五斤鐵來,煉坯打板六工將鐵料打造成銃管坯;需要煮筒鉗七工將槍管胚變成銃管;鉆銃心,就是將銃管內部打磨平整,每一桿需要七工;
剉磨四工;打照星火門促仗頭并剉二工;鑲照星火門一工;剉銃磨鏨幫鑲一工、鉆火門事件細眼一工等等,一共需要三十五種工匠,即便是有了鐵馬,該有的步驟一道不少。
大明一桿鳥銃價格為二兩三錢一分銀,鐵馬運用之后,一桿鳥銃的價格下降到了一兩七錢銀。
倭國可以自己打造鐵炮,代表他們擁有這些工種。
大明接觸到的大多數蠻夷,連煉鐵的本事都沒有,能打點青銅器,就已經很厲害了,但倭國已經在火槍流入倭國后,逐漸構建起了自己的火銃產業。
而且鐵炮能作為火器使用,證明倭國也有自己的火藥生產,哪怕是沒有海外硝石流入,他們也可以從廁所的墻壁上刮白霜制造火藥,從口藥和玉藥已經有了區分來看,倭國的火藥生產,是有一定技術的。
危險!危險!危險!這是大明的隱患和危險。
倭國的狼子野心是昭然若揭,狹小的領土,讓他們對于征服大陸,有著近乎于瘋狂的信念。
這也是倭寇不肯撤退的原因,大明有鳥銃,倭寇也有鐵炮,大明仗著火器之利摧枯拉朽,他們倭寇又不是沒有應對的手段,所以倭寇在忠州跟大明磕上了。
戚繼光沒有把火炮拉到忠州前線上,跟倭寇反復拉扯中,倭寇的傷亡在不斷的擴大,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倭寇就付出了三千一百多人的傷亡,而大明陣亡的銳卒,不過十人。
倭寇的大名們看到的是戰線的反復拉扯,而倭寇的足輕們看到的是不斷死去的同僚。
一個十分詭異的現象發生了,倭國的足輕會趁著日暮的時候,偷偷逃亡大明的陣線,明知道會被閹割,依舊逃到了大明陣線里,因為在大明這里可以吃得上飯,哪怕是非常難吃的糠餅,那也是餅。
倭寇的足輕們在大明進攻的時候,更多的會選擇投降,而不是頑抗。
而這一個月的時間,大明軍在朝鮮戰場俘虜了七千四百余名倭寇,并且完成了閹割。
至萬歷十四年末,大明一共在倭國戰場上俘虜了超過五萬名倭寇,并且向臥馬崗運送了三萬名倭奴,年后還有兩萬多名倭奴等待運送。
這些倭奴的去向就成了問題,臥馬崗修路工已經很多了,留在朝鮮又是個天雷。
倭國現在大約有八百萬人,能上戰場的青壯年不過百萬之數,大明對倭國的減丁,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實質性改變了倭國的人口結構,只要忠州戰場這個血肉磨坊繼續磨下去,滅倭就不是紙上談兵。
“明年把倭奴拉到大明來,扔到工兵團營干活吧,臥馬崗有點飽和了。”朱翊鈞看完了奏疏,做出了批示,臟活兒累活兒有的是,桃吐山的白土生產,缺少丁口,可以送到桃吐山去挖;百丈以下的采煤,也缺少苦力;
實在不行,送到綏遠去種土豆,種牧草去,總之,不會浪費倭奴這些勞動力。
“陛下,萬宗伯今年恐怕不能來賀歲了,昨天感了風寒。”馮保小心提醒陛下,萬士和的情況可能不是太好。
萬士和是病退的,退休生活還算愜意,可是這老人一生病,而且是年關附近,恐怕,會有噩耗傳來。
朱翊鈞沉默了下說道:“遣大醫官去看看。”
他不打算親自前往,不是怕什么晦氣,當初朱希孝、俞大猷、譚倫、石茂華等人走的時候,朱翊鈞就登門去探望,但那都是最后的時刻了,他怕自己去了,耽誤大醫官的治療。
迎接皇帝要做的事兒,實在是太多了,禮儀過于繁雜,影響病人休息。
臘月三十傍晚,朱翊鈞在通和宮接見了賀歲的大臣,今年和往年一樣,只不過張居正從宜城伯變成了宜城侯。
朱翊鈞讓皇長子朱常治出席,接見了大臣們,朱常治明年就要開始入學了,這算是東宮出閣讀書。
老師還是張居正,如此一來,張居正就可能成為三任帝師。
出閣讀書就代表著實質性的太子地位,這是自嘉靖年間確定的傳統,皇帝的態度非常明確,不打算破壞嫡長繼承制。
但朱翊鈞沒有冊封太子,朝臣們也直接沉默,對這件事不聞不問。
這個問題,君臣早就達成了共識,朱翊鈞還是要南巡的,監國留守是潞王朱翊镠,朱常治的年紀實在是太小了,處理不了庶務,一旦冊封了太子,朱常治就要監國。
六歲的孩子監國,朱翊鈞南巡的路,決計無法順利。
張居正從宜城伯變成了宜城侯,是年前的事兒。
在原本的歷史線里,萬歷十四年起到萬歷二十九年,失去了張居正保護的萬歷皇帝,君權和臣權開始了直接的沖突,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就要開始了。
萬歷皇帝在國本之爭中,孤立無援,他一個人跟臣子們斗法,而且還沒有贏。
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這些內閣首輔,六部二十余位尚書、侍郎,京城六部都察院超過三百多名官員,寧愿被罷免,也不肯支持皇帝的決策,不僅僅是不支持太子之位,還有其他的各種決策。
萬歷皇帝清算了張居正之后,臣子再也不會為皇帝沖鋒陷陣了。
嘉靖初年的張璁、嘉靖中晚期的嚴嵩、隆慶年間的高拱、萬歷初年的張居正,這些首輔無一例外,都會想方設法的幫皇帝完成自己的企圖,無論是新政,還是錢糧,哪怕是冒著天下大不韙,也要把皇帝真正關切的事兒辦了。
但自萬歷十年起,萬歷皇帝對張居正的清算,張居正的求榮得辱,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后來者,哪怕是位居首輔,也要考慮下后路了。
給你皇帝沖鋒陷陣,不見得能有個好下場,但遵從官場的慣例和集體意志,一定會有好下場。
現在張居正還帶著大明臣工到通和宮賀歲,依舊是穩居首輔之位。
過年前皇帝還去蹭了頓飯,對外表明師生和睦,皇帝過年前還下了道圣旨,準備以朝鮮大捷畫策之功,給張居正升宜城侯,張居正不肯,皇帝固執再下旨,張居正仍不肯,皇帝再下旨。
到這個時候,張居正不答應也得答應了,讓皇帝下四次旨,那是大不敬。
正月初三的京城,天空陰沉沉,在陣陣北風呼嘯之下,京城的陰霾一掃而空,但很快,天空飄起了洋洋灑灑的雪花,雪花很快變得稠密了起來,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
寒風呼嘯之中,大明皇帝的大駕玉輅出現在了萬士和的府邸門前,哪怕是再多的不舍,似乎已經到了告別的時候。
一場風寒,久病不愈,大醫官判斷,萬歷維新以來的禮部尚書萬士和,就在這一兩日了。
“陛下,萬宗伯…”馮保話沒說完,但意思非常明確,時日不久。
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明皇帝,站在萬士和府邸的大門前,居然有些猶豫。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說得好聽,真到告別的那一刻,百般滋味,苦上心頭。
萬士和比張居正的親家刑部尚書王之誥還勇敢,王之誥都怕了,萬士和沒怕,他堅決的留在了文華殿,的確是官癮兒大,但這也是勇敢。
“走吧。”朱翊鈞邁出了腳,走進了府中。
李時珍、陳實功跟陛下簡單的匯報了一下情況,就請陛下入了內室。
“不必多禮。”朱翊鈞疾走了幾步,趕忙說道,病床上的萬士和還想起來行禮,被皇帝給攔住了。
“臣見過陛下。”萬士和試了試,發現挪不動身子,搖頭說道:“陛下勿怪,臣實在是無力見禮了。”
朱翊鈞坐在了凳子上,笑著說道:“不礙事,不礙事,等病好了,再見禮不遲,時日還長。”
“哈哈。”萬士和笑了笑,搖頭說道:“臣的身體,臣自己知道,熬不過這個年關了。”
風寒引起的并發癥,在蠶食著他的身體,雖然精神還好,但萬士和自己也知道,時日無多也,他從床頭拿出了一本奏疏,遞給了皇帝,才低聲說道:“陛下啊,臣最后獻上一策。”
奏疏送出去的那一刻,萬士和松了口氣,如釋重負,他一直擔心他走了,奏疏送不到皇帝的手中,掛念了很久。
“朕回去一定仔細看。”朱翊鈞將奏疏收到了袖子里,這是萬士和的遺策,皇帝也不知道關于什么,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大抵是關于國朝大事。
“朝鮮那邊傳來了捷報,織田信長的嫡系都撤了,沒有在忠州跟大明拼到底,羽柴秀吉退守釜山了。”朱翊鈞開始說朝中的事情,從浙江臺州府民亂開始說起,絮絮叨叨的說了很久,多數時候,都是皇帝在說,萬士和偶爾會搭腔。
萬士和輕輕搖了搖頭說道:“臣算是看出來了,元輔擔心的克終之難,不會在陛下身上發生。”
萬士和聽到皇帝遣了緹騎前往宣府大同,遍訪百姓,看周良寅是否真的清汰成功,那一刻,萬士和就很確定,陛下不信任任何臣子,或許只有張居正和戚繼光,在絕對信任的名單之上。
“朕都不確定,大宗伯怎么確定呢?”朱翊鈞一愣,有些好奇萬士和是怎么得到這個結論的。
克終之難,那可是君王的詛咒,一到老年就昏聵,長壽帝君都逃不過這個魔咒。
萬士和看了看馮保,沒看到中書舍人,才小聲的說道:“陛下有官癮!而且比臣的癮還大,都說陛下喜好銀子,根本不是,陛下這是好權。”
“哈哈哈!”朱翊鈞聞言,露出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笑容,連連搖頭說道:“萬老倌啊,萬老倌,生病了,都不忘記編排朕。”
萬士和趕忙說道:“咦!這可不是編排,這是臣的真心話,陛下好權,在臣看來,可不是什么壞事,克終之難是懈怠,陛下好權,就不會懈怠,畢竟權力,只要稍不注意,就會從手里溜走了,得時時刻刻小心謹慎。”
“行,朕就當大宗伯在夸朕了。”朱翊鈞沒有計較萬士和對皇帝的解構,而且作為禮法本禮,萬士和研究的其實一直是人。
“沈鯉是可以用的,但是為人過于耿直了,不懂圓滑,陛下也多提點提點,就很趁手了。”萬士和有些疲倦,眼皮也有點重。
“朕知道了,大宗伯好好休息,朕明日再來看你。”朱翊鈞放開了手,打算離開,萬士和病重,繼續說下去,會浪費體力。
到這個時候,皇帝還在期盼著會有奇跡出現,畢竟之前石茂華一場重病痊愈后,又撐了一段時間。
“陛下。”
朱翊鈞剛站起來,就聽到萬士和略顯虛弱的聲音。
“朕在。”朱翊鈞趕忙坐下往前湊了湊身子。
“大明這大好河山啊,臣,多想再看看。”萬士和略顯失神的看著窗外,聲音很小的說道:“陛下,臣只希望大明河山,能一直這么好下去。”
萬士和又看了眼皇帝的袖子,他一直念著的奏疏,已經遞給了陛下,算是了無遺憾了。
“好,好,大宗伯先休息,病好了…”朱翊鈞話說到這兒的時候,突然停下,因為萬士和的手已經滑落,眼睛已經閉上,胸膛沒有了起復,結束了他位極人臣的一生。
“大宗伯?”朱翊鈞伸出了手,試探了下萬士和的鼻息,坐在凳子上,有些無力,就這么愣愣的看了許久。
萬士和走了,在說完希望大明江山能一直好下去的時候。
朱翊鈞一時間有些手足無措,他有點不能接受,又伸出手試了試,才確定了這個事實,良久之后,才嘆了口氣,站起身來,對著馮保說道:“好生安葬,不得有差錯。”
“臣遵旨。”馮保趕忙俯首說道。
神道碑銘早已寫好,是禮部尚書沈鯉寫的,禮部給萬士和擬的謚號是忠安。
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好和不爭曰安,莊敬盡禮曰安。
十五年正月初三皇帝下旨輟朝三日,京師不鳴鐘鼓,不鳴鞭,不設儀仗,為萬士和送行。
“送萬宗伯!”
馮保甩了甩拂塵,吊著嗓子大聲喊道,他帶著皇帝的圣旨,在萬士和出殯的這一天,替皇帝送萬士和下葬西山陵園,位居譚倫之后。
身前事,身后名,朱翊鈞不會虧待萬士和。
朱翊鈞很感謝萬士和,十五年如一日,為各種政令尋找祖宗成法的解釋,灑水洗地的功夫,極其了得,沒有他萬士和,萬歷維新,恐怕萬事不和。
“萬宗伯的奏疏。”朱翊鈞坐在通和宮的御書房里,認真的看完了萬士和的遺言。
萬士和在人生的最后時光,思考的問題是大明在海外的開拓,需要注意的最大問題,那就是大明移民到海外的人,不可避免的會本地化。
忠誠故國這種事,決策者,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是陸地開拓和海外開拓的最大不同。
海外開拓的離心力要遠大于陸地的開拓。
這是萬士和對葡萄牙、西班牙與海外殖民地的觀察得到的一個結果,也是對大明歷史的觀察。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并不直接聽命于國王,多數都是同盟關系,甚至有紅毛番偽裝成土著,襲擾紅毛番的案子在發生,很多時候國王的命令并不好用,總督府有自己的利益。
除了海外觀察之外,則是歷史上的經驗。
忽必烈帶著漢世侯打進了哈拉和林,燒毀了所有建筑,在胡元短短百年的國祚里,從不缺少元軍跑到草原上減丁的行為,比如大明每年都要做的燒荒,胡元時候就已經在做了。
還有安南國的京人,都是自秦漢時期開始向著安南國流動的漢人,據點式的殖民,慢慢吸收當地族群,逐漸出現了城鎮,建立了政體。
但只要中原動蕩,安南國的京人們,就會封鎖狹小的鎮南關,拒絕中原王朝的統治。
哪怕安南有史以來,大部分的建立者都是漢人,但沒有一個想要對遙遠的漢唐宋明忠誠。
這種海外領地本地化,是必然的趨勢。
軍隊在開拓之后會直接藩鎮化,成為實質性的總督私兵;
移民和夷人,在不斷的沖突和解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最終完成國朝的構建,形成普遍共識。
而這些普遍共識里,絕不會有對大明朝廷的忠誠。
這些共識,一定會優先考慮本地利益,而非母國利益,畢竟生于此、長于此,資產在哪邊,屁股自然坐在哪邊。
而且這些共識里,也絕對不會有對本地土著的善意,這是生存之間的矛盾,無論大明朝廷阻止與否,開拓出海的這些人,一定會對本地土著報以最大的惡意,這不是道德所能夠約束的,是生存的本能。
萬士和提醒皇帝,不要對海外的領土,抱有太高的期望,以獲得經濟利益為主。
如果大明腹地是四方之地,那么馬六甲海峽以內的海外總督府就是六合之地,這是大明的核心利益,是大明觸手可及的地方,對于六合之外的八荒之地,就沒有必要過分的執著得失了。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朱翊鈞思考了許久,覺得萬士和說得有理,這其實也是殷正茂、張元勛這些總督們的擔心,他們不惜重金,修皇帝的巨大雕像,就是為了讓僑民永遠記得,自己從何處來。
馬六甲海峽以內,是大明的核心利益,在肉眼可見的未來時間里,這一點是不會變的。
萬士和在奏疏里小心謹慎的做了最后的表述,他不希望陛下對他的兒孫格外的厚待,也不必委以重任,不是誰的孩子都像王謙一樣,能夠名正言順的考上進士,格外的厚待,就是把他們送上了風口浪尖上。
萬士和的長子恩蔭的是正五品的尚寶司卿,次子蔭敘錦衣衛千戶,長孫恩蔭了國子監監生,這些官位都是不視事的官位,雖然稱不上大富大貴,但絕對衣食無憂。
他之所以小心謹慎,是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封建帝制之下,不可觸及的問題,那就是財富可以用血脈繼承,但是智慧不會。
帝王不可能永遠英明神武。
“所以,萬士和不是諂臣,只會逢迎阿諛,這是諂臣嗎?臨走的時候,還犯顏直諫了一番,提醒朕,要教育好皇子,不要把大明帶到溝里去。”朱翊鈞合上了萬士和的奏疏,遞給了馮保說道:“抄寫一份放偏殿櫥窗,原本密封。”
原本密封,就是死后,帶到陵寢之中,不值錢,但對朱翊鈞意義重大。
萬歷十五年,拉開了帷幕,大明第一個新政就是收蓄黃金,可是這個政令在靜悄悄的進行,具體負責執行這項命令的是王崇古的次子,王謙,王謙秘密的接到了這個政令,依托于燕興樓交易行,開始執行政令。
“你瘋了嗎?這活兒你也接?”王崇古回到了家中,看著王謙氣急敗壞的怒斥道。
王謙頗為平靜的說道:“爹,我都多大人了,該不該接,我能不知道嗎?”
“這是能不能的問題!不是該不該!”王崇古厲聲說道。
王謙笑著說道:“有的選?爹,咱家有的選嗎?陛下委任,我還能說不?”
“怎么不能選,你老子我死了,你扶柩回鄉,趁機致仕,不就行了嗎!”王崇古立刻說道:“陛下是個念舊情的人,看在我為國朝賣命的份上,還能為難你?”
“我是王謙,我不想誰提起我,就說:哦,王次輔的兒子。”王謙擺擺手說道:“爹,陛下放過我們家,可是那些吃人不吐骨頭的豺狼虎豹,會放過咱們家?放過我嗎?他們斗不過爹,他們怕。”
“我也要讓他們怕。”
王謙要收蓄黃金,肯定不是哐哐哐的直接買入,皇帝甚至沒給他明確的目標,給了他一千萬銀和七十二萬兩黃金的支票,讓他做莊家。
如此規模的金銀,他可以實現完全操盤。
這也是王崇古怕的地方,這是個賣命的差事,萬一玩砸了,這么多銀子,陛下那個守財奴的性格,怕是要滿門抄斬,玩好了,那也是斷人財路,殺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