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五百四十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朕真的不務正業   作者:吾誰與歸  書名:朕真的不務正業  更新時間:2024-05-20
 
大明的飛云號正式開始了航海測試,這次的測試只攜帶了少量的火器,路線也非常的保守,松江府出發,途徑浙江寧波、福建月港、澎湖巡檢司、雞籠島興隆莊港、呂宋密雁港,到馬尼拉停留十五日,而后在馬尼拉港口回航,整個航測會有兩艘五桅過洋船、十艘馬船、兩艘觀星艦進行護航。

觀星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領航,防止迷航。

整個航測預計在六月份完成,主要測試的目標是船只的穩定性、操控性以及新型船只的操縱,大體而言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船上的設備是否能夠穩定運行,是否需要進一步改良,新船設計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標,需要實踐去印證而后修改;

而另外一部分就是人了,大明水師也需要圍繞著新型船只展開訓練。

船只遠航火藥保存是重點項目,在船艙里堆積了超過三十萬斤的火藥,海上濃郁的水汽,其火藥的密封尤為重要,會在馬尼拉進行一次拆封,試射火器后,返回松江府時,再試射一次。

第二個項目,也是最最重要的,則是人力驅動的尾部螺旋槳,這是飛云號獨有的設計,保留了安裝蒸汽機的位置,因為蒸汽機小型化和馬力的問題,現在蒸汽機還不能上船,但人力驅動螺旋槳,已經安裝完成,總計需要四十名軍兵,踩踏帶動螺旋槳進行推動。

飛云號上的螺旋槳已經是第二代產物了。

第一代的螺旋槳,有4個風車式槳葉,乃是鍛造而成,而且根據在長江水面的長達一個月的實驗,四葉螺旋槳的推進,遠不如明輪,就是船只兩側巨大的水車樣式的推進器,無論怎么調節螺旋槳的螺距,結果都是明輪的效率,大于螺旋槳。

因為低速情況下,明輪是絕對會優于水面之下的螺旋槳。

在經過皇家格物院的五經博士們反復論證后,結合長江實測數據,大明皇家格物學院設計了新的螺旋槳,基于阿基米德螺旋線設計,這一代的螺旋槳也被命名為阿基米德螺旋槳,這是正式命名,皇家格物院非常務實,從哪里學來的思路,就如何定名。

當然,這一代螺旋槳,還有個俗名叫番槳。

水面之下的推進器,還有許多的考驗,比如推進器可怕的共振、在水線下的螺旋槳軸承的磨損、槳軸動密封、推力軸承使用壽命、槳葉軸承銹蝕、海中植物纏繞、海洋動物附著等等,都需要一步步的攻克。

無論多么困難,第一代阿基米德螺旋槳,通過了測試,安裝在了飛云號上,并且如期進行了海測。

「以朱載堉、焦竑、張嗣文、邢云路為首的五經博士,對螺旋槳日后的成就非常看好,朱載堉說,在低速的情況下,兩側的明輪更加能夠發揮它的優勢,但在高速之下,明輪就會變成阻礙。」朱翊鈞做著一個很古怪的動作,他把兩個手伸了出去,想象了一下,放下了手臂。

馮保和張宏對視了一眼,天才們的想象世界,實在是有點讓人理解不能,陛下對格物院研究的內容還能看得懂,馮保和張宏就實在是有些無能為力了。

朱載堉為了解釋這個現象,專門制作了兩個模型,兩側明輪,低速的時候還好,高速的時候,水就會變硬,明輪在30里每小時的速度中,就會折斷,即便是安裝在船尾,也會出現槳葉壽命太短等諸多問題。

螺旋槳就是推進器里最終的答案,即便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朱翊鈞的動作是想象了下在水里游泳時的動作,手臂就是兩側明輪,兩側安裝明輪,在機械結構里是最簡單的,但飛云號作為戰艦,兩側安裝明輪,多少有點失智,一炮打到明輪上,船直接癱瘓。

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許多機械裝置的性能、原理,在人們還不太清楚的時候,就已經廣泛使用了,比如

水肥,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人們在不完全理解它的物理規律和沒有完整的理論分析以前,這些裝置,就很難達到它的最佳性能。

所以才要發展格物,才要對進士額員增設,才要理解它的物理規律,才要進行總結,才要進行理論分析,需要持續不斷的對著人類未知的邊界去探索。

科學的發展,能帶來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帶領大明努力向前。

「明天的水肥施肥之事,安排好了嗎?」朱翊鈞看向了馮保詢問道,三十萬畝的試驗田將全部使用水肥施肥,西山煤局已經準備好了水肥,并且運到了京畿的官田,等待著時令。

隨著春風的吹拂,信風已經開始改變,微暖而潮濕的東南季風已經開始在華北平原上開始擴散,每一年度皇帝親事農桑,又要開始了。

每到這一天,朱翊鈞都會換上短褐,上衣下褲的在寶岐司親自種地。

朱翊鈞懂種地,他知道時令的重要性,他的親事農桑選在了寶岐司。

萬一禮部官員,為了等他這個皇帝有時間,準備好典禮,搞一些虛禮,進而錯過了施肥的時令,那才是得不償失,所以,水肥下田,并沒有什么盛大的典禮,只有悄無聲息的推行。

而朱翊鈞,也要親自在寶岐司那十畝地上進行施肥。

徐貞明還在綏遠主持屯耕之事,沒有回到寶岐司,寶岐司現在歸皇家格物院負責,農學也是皇家格物院分科治學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分支。

「一切都安排妥當了。」馮保面色猶豫的說道:「陛下,第一年寶岐司收獲的時候,還讓大臣們一起來,后來就再也沒有了,今年是不是安排他們一起過來?」

馮保想要把大臣們拉下水,天下最尊貴的陛下還會親自種地,怎么說也趁著這個機會為難下大臣們,不為難大臣的宦官不是好大珰。

朱翊鈞搖頭說道:「還是算了,沒必要。」

大明大臣們年歲都不小了,能爬到廷臣這個地位的大臣,最少也要50歲了,種地是個苦差事,干不動活兒還添亂,寶岐司的存在,主要是為了育苗和進行科學研究,而不是為了為難大臣。

當初之所以要把大臣叫到后山收獲,主要是為了番薯的推廣,而且也的確是為了為難大臣,主要是為了為難晉黨,后來朱翊鈞就再沒這么做過了。

但每年他都會種地,都會親事農桑,也算是祖宗成法了。

「臣遵旨。」馮保見陛下不肯為難大臣,也沒有過分的追擊,皇帝的意志大于天。

「各地的藩王們,都在問什么時候才能遷藩,怎么河南地面藩王遷徙入京后,就沒動靜了?怎么就河南五王在享福!藩王們問…」馮保的臉色變得為難將一本奏疏放在了皇帝的面前。

「問什么了?」朱翊鈞打開了奏疏,司禮監已經票擬過了,顯然馮保不太好意思說出來。

馮保左看看右看看,左顧而言他的說道:「陛下還是看看吧,臣實在是沒法說出口。」

跟著皇帝這么多年,作為近臣,馮保就沒有這么為難過!

朱翊鈞打開了奏疏,來自代王朱鼐鉉,大明皇帝看著奏疏,奏疏的內容開頭還算正常,對皇帝一陣歌功頌德,而后又陳述了自己的辛苦,希望能夠早日獲準遷藩,內容和之前大多數都一樣。

但,唯獨在最后,朱鼐鉉問了一句: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

難道沿街乞討也是祖宗成法嗎?

這就是馮保難以啟齒的話,根本講不出口!

幾乎可以肯定,前面那些話,都是府中的長史所寫,能到王府做長史的多為舉人,寫篇奏疏的能力還是有的,但最后一句膽大包天的話,肯定是出自代王朱鼐鉉本人之口。

大明皇帝遷藩只遷徙了河南地面,別的王府,也是老朱家的人啊,大明宗室已經混到了沿街乞討的地步,趕緊遷藩吧!別磨磨蹭蹭再討論了,討論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大明宗藩在地方,但行政、軍事、財稅等權力要什么沒什么,沒有暴力根本就沒辦法維護自己的利益,隨著大明國勢衰敗,嘉靖年間不斷削弱宗藩開支,在地方的宗藩,連向皇帝討飯的權力都沒有了。

朱翊鈞看著奏疏瞪大了眼睛,再看看馮保,怒氣沖沖的說道:「簡直是簡直了!他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呢!為了遷藩,真就什么話都敢說了!」

「代王殿下也是沒辦法,代王府宗藩領俸宗親就有4118人,估計也是被問急眼了。」馮保為代王說了兩句好話,代王家大業大人也多,這大同府常年戰亂,無法保持生產,這人都是要吃飯的,一直不發宗俸,結果河南藩王都入京享福了,大同府的代王,遲遲沒個動靜。

「急什么急,再問真就把代王府遷徙到綏遠去!他不是要遷嗎?把他變成塞王好了!」朱翊鈞一拍桌子,顯然對這個詰問非常生氣,但冷靜了下來,還是決定好生勸慰一下,并且明確一個日期,山西地面六月遷藩。

十王城的確修好了,而且足夠使用,但宗藩的俸祿、待遇、郡王之下是否仍然不給宗俸而是自謀生路、宗藩的宮婢奴仆配給等等問題,都需要解決,不是把人遷過來就沒事了,這河南五王,可是朱翊鈞給藩王、給天下樹立的標桿,看誰還說他沒有親親之誼,也省得給藩王們造反的理由。

當然降襲制和海外封藩已經在討論中了,現在表達親親之誼,也是為了降襲制和海外封藩做準備,不過這兩件事不能急,得等宗藩全部入京后,才能下手。

不過從代王的奏疏也可以看出來,大明各地的藩王,都在心心念念的等待著遷藩,現在遷藩就成了他們唯一的盼頭,朱翊鈞從沒了解過藩王的生活,他們生生世世都被拘束在王府之內,看到的天空,也只有四方。

大明的藩王真的是人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他們與世隔絕,社會關系幾乎為零,當年建藩是為了天下歸心,現在遷藩也是為了天下歸心,大明對宗藩的批評之聲甚囂塵上,連張居正都將宗藩用度過大視為國之六疾之一。

城里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藩王能夠混吃等死,被當成豬養,卻是大明百姓們心心念念所期盼的生活。

次日的清晨,天朗氣清,東南風壓倒了西北風,朱翊鈞大早上就跑到了潞王府,親自拎著潞王的耳朵來到了寶岐司耕地,朱常治作為皇太子,開始在地里撒尿和泥,當初朱翊镠也是跟著皇帝屁股后面,撒尿和泥。

日上三竿的時候,朱翊鈞終于把肥施好,他擦了擦額頭的汗,才笑著說道:「你小子,是知道咱今天要拉你干活是吧!」

朱翊镠精神很好,沒有絲毫的萎靡不振,常年習武,也是一身的腱子肉,這身子骨,就是他荒唐的本錢,而這副身子骨,都是朱翊鈞親自帶出來的。

這么好的精神頭,顯然昨天沒有荒唐。

「那是,人嘛,不患寡患不均,我在溫柔鄉里逍遙快活,皇兄心里能過得去?」朱翊镠樂呵呵的說道,皇兄還想偷襲他?想都不要想!

朱翊鈞將鋤頭放好,看著已經深耕過的田畝,滿滿的都是成就感,或許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當看到田畝不再荒廢的那一瞬間,朱翊鈞滿滿的都是心安。

李開芳曾經解過仁,本心安處為仁,朱翊鈞的仁,大抵就是這不到十畝,能夠看得見的田。

「知道讓你來干什么嗎?」朱翊鈞洗了手,擰開了水壺喝了幾大口。

行軍水壺,西山煤局出品,京營軍兵人手一個,三年可以再領一個,水壺的

質量極好,它也有問題,比如不保溫,比如比較重,比如木塞容易掉,比如瓶口容易結冰,比如銹蝕,但這已經是當下極為稀罕的物件了。

朱翊镠點頭說道:「知道,不就是怕臣弟學了李開藻那個蠢貨嗎?仗著自己有幾分小聰明,整日里搬弄是非,博取名聲,不把天下人看在眼里,更不把規矩看在眼里,做事毫無顧忌,惹出了天大的麻煩,還得哥哥出面為他擦屁股。」

「李開芳可是把自己的命都賭進去了,若非皇兄念他是個人才有仁恕之心,李開藻不死也瘋了。」

「你在潞王府里,對外面的事兒也不是一無所知嘛。」朱翊鈞點頭說道,他把這個弟弟拉來干農活,一年也就一天,其實目的就是告訴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所有他享受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一點點生產出來的,要知道珍惜,更不要無故苛責下人,甚至是虐殺下人。

不是仁不仁的問題,長兄如父,大家來到世界上是做人的,不是來做畜生的,朱翊鈞不想這個穿著開襠褲就跟在他后面一口一個哥的弟弟,最后變成個畜生。

不過現在看來,教育還算成功,潞王雖然有點懶散,但非常明事理,至少沒有認為貨物是從貨架上長出來的。

「王府的長史整天在臣弟的耳邊念經,煩都煩死他了,還一直念。」朱翊镠看起來有些抱怨的說道。

但其實朱翊镠明白,他就是皇兄現在的后路之一,一旦皇兄在激烈的斗爭中,不幸遇難,國無長君絕對不可,朱翊镠就得扛起大旗來,不是說要做皇帝,至少要監國,護著侄子長大。

朱翊镠雖然很荒唐,但他真的真的不忍心看到皇兄的所有心血,付之東流,那可是陛下日復一日的勤勉換來的大明中興之勢。

所以,現在朱翊镠還不能混吃等死,他還得知道天下事。

而且皇帝有意南巡,這是舉世皆知的事情,陛下南巡,太子朱常治監國,他這個當叔叔的也需要居守,就是居住京師守住天下,當初郕王朱祁鈺就是京師居守。

「哈哈。」朱翊鈞笑了笑,看著已經逐漸長大的朱翊镠也是頗為欣慰,除了喜歡萬國美人這一點外,其他都很不錯。

朱翊鈞和朱翊镠聊起了京中的趣事,張居正和游七之間的辣椒戰爭,自從全楚會館有了條嗅覺極為靈敏的狗之后,張居正再也藏不了一點辣椒了。

「李開芳一入格物院,就給格物院帶來了驚喜。」朱翊鈞一邊走一邊說著李開芳一遇風云化作龍的故事。

「你說11等于多少?」

「正一啊,負負得正,不是皇兄教我的嗎?」朱翊镠理所當然的說道。

朱翊鈞立刻問道:「為什么就是負負得正呢?」

「啊?」朱翊镠立刻呆了,這個問題,他真的沒想過,當初學的時候,也沒想過,朱翊鈞這么教,朱翊镠這么學,哪有什么為什么?

朱翊鈞蹲在了地上,撿起了樹枝說道:「你看,這個是一根數軸,還記得正負號在數軸上代表什么?」

「方向!」朱翊镠立刻開口說道,他的算學成績可不差,就是不喜歡鉆研而已。

朱翊鈞點頭說道:「我們表示出1的長度,111,在數軸上代表1這個點,圍繞著原點翻轉了180°,得到了1,,那么11,就代表著1這個點,圍繞著原點翻轉180°,所以得到了正一,負號代表了方向。」

「一個數乘以一個負數,表示在數軸上,把表示這個數的點先繞原點旋轉180度,再進行擴大或縮小。」

朱翊镠試了幾下,頗為驚訝的說道:「很神奇啊!但是它有什么用呢?」

這個奇思妙想,朱翊镠立刻就懂了,但是他不明白究竟有什么意義。

「意義,就是從此以后算學就有了圖象,不再是個抽象的數字,而是數形結合,許多過去的難題,都迎刃而解了。」朱翊鈞拍了拍手,朱翊镠能聽明白,證明這不是很難,朱翊镠又不想做數學家,不必深究其意義。

數形結合的思想,中原自古有之,比如楊輝三角,就是最典型的數形結合,但數軸上負數代表旋轉,是純粹數學的數形結合,意義重大,對于解決一些算學問題,有極大的幫助,簡單而言,就是對于變化的理解,不再抽象,而是具體到圖象之上。

朱載堉畢生最大的理想不是光速是多少,而是把蒸汽輪機搞出來,這需要完整的理解它的物理規律和進行理論分析。

想要實現,數學工具的進步,是絕對繞不開的話題。

李開芳對數字是極為敏感的,他剛剛加入格物院,他在數學上的天賦,就幫助大明在算學上邁出了一大步。

李開藻離開了京師,和來時的鮮花錦簇完全不同,離開的他,就像是一個人人喊打的臭蟲一樣,聲名狼藉,他的代寫,其實不會造成如此大的危害,但金榜劃掉了他的名字,才是他被罵的主要原因。

那些跟著李開藻起哄的國子監廩生,直到張宏冷漠無情的劃掉了李開藻的名字,廩生們才清楚的明白了,闖了多大的禍事出來!自絕于恩科,對于讀書人而言,比天塌了都要可怕。

而這一切,都是李開藻的挑唆。

恩科增加算學進士額員五十人,真的那么難以接受嗎?其實并不傷害儒學士的利益,這些算學進士,主要還是前往格物院參加遴選,如此一來,其實只有五經博士和翰林學士成為了對等的關系,翰林學士、五經博士之間的地位斗爭,離國子監的廩生、舉人實在是太遠了。

翰林院的大學士們,都沒有站出來反對,默不作聲,為何國子監的廩生們要去反對呢?

翰林院學士不反對的原因很簡單,不敢。

因為是皇帝的明旨,皇帝、輔臣、廷臣們全都同意,翰林院學士拿什么去反對?身在官場,太明白這種自上而下的的壓制力有多么強橫了,如果是輔臣和廷臣們也反對,那大學士們一定不肯受這個窩囊氣!

而且是大明需要算學人才,這是個很現實,而且很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大勢所趨。

朝中其實對長崎總督府極為擔心,因為去年年末,長崎總督府忽然把所有的存銀,全都運到了松江府,最后轉運入京,這讓人不免升起了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這都是徐渭的擔憂,他擔心織田信長狗急跳墻。

陽春三月,徐渭沒有等來織田信長的襲擊,反而等到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消息,織田信長被人刺殺了。

即便是織田信長沒有四處進攻,但依舊在京都被刺殺了。

在徐渭看來,這是織田信長的必然下場。

織田信長喊出了天下布武的口號來,并且付諸于實踐,在賦稅上,他施行的年供是一公二民,而其他普遍為八公二民,種地八成都是稅才是常態,而織田信長只要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他在快速擴張軍隊,他大幅提高足輕普通士卒的待遇,希望以量變帶動質變,想要取代昂貴的武士階層,打造平民武裝勢力,這是他戰斗力的來源,但也是他的催命符。

作為武士階級的織田信長,背叛了武士階段利益,無論什么時候,被背后捅死都不讓人意外。

陛下很小的時候,就不走彎路,直接住進了西苑,在俞大猷離世后,陛下甚至住進了通和宮里,就是為了讓人事結構精簡;張居正的全楚會館有二百鐵林軍保護,陛下甚至派出了陪練勛衛駱思恭去小心提防,防備什么?當然是防備有人鋌而走險。

想要做什么,要先

保護好自己才行,否則刺殺隨時有可能發生。

而這次的刺殺來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足輕,在織田信長出現的時候,突然掏出一把火銃,直接打了出去,當時就亂成了一團。

「這是不是誘敵之計?」孫克毅第一時間懷疑是陰謀詭計,因為這次的刺殺發生的十分突然,當時的護衛都沒想到在大本營居然有人刺殺,而且來到了織田信長的附近。

長崎總督徐渭搖頭說道:「誘敵?誘誰?我們長崎總督府又沒有進攻能力,陳總兵的水師,只是在平定倭寇,直奔京都這個戲碼看起來很好,但作為水師大將軍,陳璘不會如此輕易冒險的。」

孫克毅眉頭緊皺的說道:「毛利輝元、上杉景勝、北條氏直啊,故意制造一個很虛弱的樣子,然后讓他們主動進攻,以逸待勞的解決問題。」

徐渭笑了起來,搖頭說道:「刺殺應該是真的發生了,這里可是普遍下克上的倭國啊,一旦織田信長受傷,哪怕是輕傷的消息傳出,他的手下立刻就會人心思動,別到時候畫虎不成反類犬。」

織田信長是整個織田幕府唯一的核心,他被刺殺,哪怕是輕傷都是人心啟疑的大事,倭國的環境,根本不存在示弱的可能。

「所以說,他的確被刺殺了。」孫克毅認同徐渭的說法。

陳璘從總督府外面走了進來,聽到二人在討論織田信長的事兒,搖頭說道:「海防巡檢探聞得知,織田信長沒事,他就是有事,他也也得裝作無事,織田信長的三子,神戶織田信孝替織田信長死了。」

「就那個幾次出使,還認了神戶城城主神戶具盛為義父的織田信孝。」

「他啊,被父親拋棄的兒子,最后替父親死了…」徐渭當然記得織田信孝。

因為母親只是個側室,連出生消息都要滯后,讓步嫡出的孩子,始終想要得到父親的青睞,而拼命表現的織田信孝,死在了刺殺之下,替織田信長擋槍了。

陳璘面色古怪的說道:「刺殺的兇手被捕,是毛利輝元的人,但織田信長的反應很奇怪,他下葬了兒子之后,并沒有提及怎么報復。」

「如果織田信長興兵討伐毛利輝元,咱們長崎總督府就能賣更多的火器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