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七百五十四章 朱元璋也干了,而且更過分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朕真的不務正業   作者:吾誰與歸  書名:朕真的不務正業  更新時間:2024-12-09
 
社會共識的形成,是在博弈中形成,而朝廷的政令,只具有推動性,而不是決定性,最終決定社會什么樣子的是社會整個集體,每一個人的每一個行為,最終形成普遍共識。

而風力輿論,同樣起到了類似的推動作用,所以有第四權之稱。

皇帝基于暴力的征稅邏輯,除了朝廷政令之外,就是利用風力輿論去塑造普遍共識,這些風力輿論一再渲染欠稅導致的悲劇,稽稅院的權威就會不斷地加重,讓更多的人,因為畏懼去主動納稅。

對于大明各地的各個階層的人而言,地方衙門辦案能力普遍比較弱,但稽稅院這個擁有超然地位的衙門,辦案能力極強,你不買稅票,那就是在挑釁稽稅院,是在自找麻煩。

萬士和左右看了看,從袖子里拿出了一個一扎見方的盒子,低聲說道:“這是陛下推出的十二生肖稅票。”

大明皇帝的稅票,可是帶題材的,就是以十二生肖為題材,每年都會更換,是為了方便賬務審計。

大明禮部尚書打開了盒子,將卷好的稅票緩緩打開,來自呂宋的蕉麻棉紙,強度、柔韌、抗侵蝕性自然不必多說,而且是全油墨印刷,行格疏朗,看起來非常的精美。

(網圖,侵刪)

“這一整套的稅票,作價幾何?”王崇古看著面前的這一套玩意兒,腦子里只有一個詞,官窯!

萬士和非常肯定的說道:“就是票面價格,交稅送稅票,可以做完稅的證明,稽稅院稽稅的話,可以當做某年納稅幾何的證據。”

王崇古拿著稅票,看了半天說道:“我得去買幾套。”

景德鎮御窯廠有官窯五十四座,自永樂年間創辦之后,就是大明朝廷的官窯,景德鎮這五十四個官窯養著一千兩百名時代的窯工,可以燒制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萬歷五彩等瓷器,這些瓷器,有一個名字叫做貢器。

而景德鎮除了御窯廠之外,另外有官廠二十四個,民窯數百個,而貢器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

面前的十二生肖主體的套票,是一種別出心裁的精美套票,而且是第一套,王崇古覺得買一點留給后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東西日后的價值,一定遠高出票面價格,能當傳家寶傳給后人,后人不爭氣把家產敗光了,也能拿出來賣掉。

“額…這東西恐怕會變成寶鈔。”張居正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他看著萬士和說道:“這東西,有錨定,朝廷不能無緣無故的超發。”

大明有自己的國情,普遍的錢荒雖然隨著大量貴金屬的流入,已經有了緩解,但依舊處于錢荒的狀態下,解決錢荒的唯一辦法,就是鈔法。

但鈔法的兩個問題,朝廷超發(勢要豪右盜印)和防偽。

“額…”萬士和一愣說道:“不能吧,這東西能當貨幣使用?”

王崇古拿著面前的稅票,十分肯定的說道:“南洋還把煙草、貝殼、石頭當做貨幣使用,這東西有交換價值,他代表了完稅,就代表了稅金本身,有人肯定做這個買賣,只要這東西能換到白銀,就會被當成貨幣使用,就像當初的鹽引一樣。”

“戶部有《鈔法錨定疏》,這東西就是錨定的大明的稅賦,即便是僅僅當年有效,但有很大的價值。”

“這東西,比大明海外通行寶鈔還精美,以前輸賄都是送鹽引,那鹽引不也是有鹽作為錨定就能當錢用?還有萬歷初年精紡毛呢的帛幣,都是一個道理。”

“不是,陛下的意思是,這些稅票是給那些不方便的人使用的。”萬士和跟王崇古溝通之后,呆滯了片刻說道。

“輪的到那些不方便的人嗎?一群陰溝里的老鼠罷了。”王崇古非常確信的說道:“這東西,只要開始賣,有的是人去買,輪不到那些不方便的人,他們想買啊,走關系找門路去吧!”

皇莊里賣各種奇物的太監們,在皇莊里限量,然后自己當二道販子,高價兜售,這稅票又不是無限制的印刷,輪不到老鼠去買。

“難得糊涂吧。”張居正搖了搖頭,這個問題不再深入討論了。

朝廷要稅款維持朝廷超然地位和運轉,還要不讓稽稅院成為萬惡之源,還不讓他們作惡危及小民,但稽稅院這種暴力衙門也需要生存,制度的設計基本原則,就是不能既要又要還要,不可能什么好事,都占了。

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溢價兜售稅票的利潤,就是稽稅院為了維持自己存在,不合法但合理的隱性收入,而且這部分是朝廷可以控制的,只要控制稅票的數量就可以控制規模。

大明明公們聚集在一體要討論稽稅院,雖然皇帝沒到,但皇帝的方案到了。

在詳細討論之后,以張居正為首,聯名寫成了奏疏,送往了通和宮御書房。

大明皇帝朱翊鈞放下了手中的雜報,是一本《笑林集》,這次這本笑林集,講的不是西晉的笑話,而是大明笑話。

只能說笑林集的筆正非常勇敢,但朱翊鈞沒有讓緹騎去抓人。

諷刺笑話的諷刺范圍,非常廣泛,是百姓們對大明體質的嘲諷,包括了大明明公、具體衙門、具體事件等等,通常朝廷將其稱之為謠讖[chèn]。

比如,成化年間,憲宗皇帝口齒不便,平日宣見大臣,都只說是或者不是,有一年,憲宗皇帝得了口瘡,更是口不能言,鴻臚寺卿施純彥急中生智,讓憲宗皇帝回答‘照例’,憲宗皇帝一試果然朗朗上口,大喜,提拔了施純彥為尚書。

時人大驚,皆言:兩字尚書。

當然也有萬歷年間的笑話。

比如:朝鮮王李昖一逃漢城、二逃開城、三逃平壤,朝鮮王廷抗倭何用?答曰:軍心大悅。

這個意思是,朝鮮王在朝鮮戰場的唯一作用,是笑話本身貢獻無數的笑話,讓大明軍在征戰之余開懷大笑。

比如:一日,北鎮撫司捕三人入詔獄,問:爾等因何入獄,一人答曰:吾惡張太岳;一人答曰:吾為張太岳朋黨;一人答曰:吾就是張太岳。

太岳是張居正的號,編排這個笑話,其實就是民間普遍都覺得張居正搞新法,搞得朝廷人心惶惶,是支持也不是,不支持也不是,甚至他自己本人下場都可能不會太好。

比如:某日廷議,張太岳問王次輔國事:爾有異議?王次輔答曰:我有異議,但我不認同我的異議。

比如:某日大閱軍馬,諸營列陣過德勝門,遼騎列陣五千、京營銳卒列陣三千、神機營火銃手一千、騎營五百,錦衣衛緹騎三百,軍容整齊耀天威,待諸營走過,只有兩名著便衣大漢走過,帝疑,詢問近人:此何人?

左右近侍答曰:稽稅千戶二人,可抵遼騎五千。

這類的笑話很多,朱翊鈞看完都是忍俊不禁,這些笑話,流傳甚廣,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民意,皇帝的一個步營對民間的震懾,都不如兩個稽稅千戶。

自稽稅千戶起,萬民始知有王。

稽稅千戶算是讓大明萬民都知道了有這么個皇帝,但同樣,稽稅院在逃稅和稽稅的矛盾中,也應該對制度進行修修補補,稽稅院稽稅緹騎已經超過了一萬三千人,這個規模真的足夠龐大了,再無序擴張下去,恐怕也是潦草收場。

“王次輔的意見很好啊。”朱翊鈞朱批了王崇古的稽稅七條,每一條都是正中要害。

馮保滿臉笑容的說道:“幾位明公說,還是陛下的法子治本,這主動報稅,倒是搞清楚了一個關鍵問題,在逃稅和稽稅里,誰是敵人的問題,不搞清楚這個問題,恐怕稽稅院真的無法長久。”

階級論第三卷斗爭卷中,關于斗爭的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這是斗爭的根本,如果連敵人都搞不清楚,那就是和空氣斗智斗勇,白費功夫。

而主動報稅,其實就是篩選,不斷地將敵人篩選出來,最終達成普遍共識。

稽稅院要是把敵人搞錯了,那這個制度設計的再完美,最后也是成為歷史長河里的流沙。

朱翊鈞搖頭說道:“朕就是個拿主意的人,還是稽稅緹騎們辛苦,先生說這稅票,難得糊涂,那就如此吧,就像皇莊賣那些奢靡之物。”

“陛下英明。”馮保嚇了一身的冷汗,原來陛下對皇莊太監們‘中飽私囊’,了如指掌。

“下章北鎮撫司,限制隸屬緹騎雜役,不宜過多。”朱翊鈞將奏疏朱批,打了個懶腰,拿起了奏疏,繼續上磨。

朱翊鈞非常敬重海瑞的廉潔,但他很清楚,這天下不是人人都是海瑞,有些事兒,不影響大明再次偉大,只能這么難得糊涂。

潘季馴、沈一貫聯名上奏,陜甘寧三邊之地春季旱情,沒有鬧出民變來,因為番薯這個東西,真的很耐旱,入夏之后,旱情開始緩解,皇帝準備一百五十萬石的糧食,送到了勝州二十萬石,準備應對災情,結果沒用上。

潘季馴請命皇帝把糧食拉走,朱翊鈞朱批,留給當地,犒賞軍屯衛所耕戰軍兵就是。

皇帝不缺這點糧,但是綏遠很缺,綏遠的百姓也缺。

“潘總督去綏遠五年了,倒是讓綏遠一片生機勃勃,距離榆林的沙海,終于停下了腳步。”朱翊鈞看著手中的奏疏,忽然想起了徐貞明老師馬一龍的那句,人力能勝天。

潘季馴趕到榆林的時候,距離榆林的沙海毛烏素牧場,因為過度放牧,導致沙地化,而且很快出現了流動性的沙丘,這引起了潘季馴的警惕。

產量更多的各色牧草、水肥生產、游牧改為定牧圈養的生產模式、植樹造林、煤炭生產減少伐木等等手段,再加上萬夫一力之下,今年,沙海終于停下了繼續向榆林進發的腳步。

馮保面色凝重的說道:“先生再次舉薦了潘總督入閣,大宗伯身體欠安,跟著潘總督的劉東星可堪大用。”

劉東星自從隆慶二年拜了潘季馴為座師之后,就一直跟著潘季馴學治水,一晃已經十八年過去了,綏遠滿打滿算不到三百萬丁口,這還是大明遷徙去了十四萬人,才有這等規模,松江府都比綏遠人多。

劉東星管綏遠,能力還是沒有問題的。

“哎,朕倒是想讓潘總督回京,他不肯回來。”朱翊鈞一攤手說道:“朕給他升官他還不樂意,推辭了。”

萬士和年紀有點大了,身體欠安,朱翊鈞詢問了潘季馴的意見,讓他回京來領禮部事入閣,但潘季馴以德行不足為由,直接了當的拒絕了,相比較給你皇帝效力,潘季馴更想看到黃河清的那一天。

潘季馴的資歷早就夠了,但他覺得自己其實不適合當官,治水才是他的本職工作。

“讓內閣重新廷推吧。”朱翊鈞嘆了口氣說道:“朝中這些年,沒有那么多的人心鬼蜮,爭斗不止,全靠萬士和居中調和,萬士和,萬事和啊。”

萬士和身體撐不住了,他是嘉靖二十年的進士,后來成為了庶吉士,本來馬上要飛黃騰達了,但少年意氣,彈劾了嚴嵩,直接被外放到周王府做長史,萬士和不肯,后來就慢慢在外升轉,一步步的爬到了文華殿里做了大宗伯。

這禮部尚書他已經當了十四年,萬士和最近身體越來越差,病假越請越多,朱翊鈞已經婉言拒絕了幾次萬士和的請辭,但眼看著快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

朱翊鈞還記得當初,張居正現在的親家王之浩選擇了激流勇退,而萬士和選擇了跟著皇帝一條路走到黑,一晃已經這么多年過去了。

萬歷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朱翊鈞來到了文華殿御門聽政,群臣山呼海喝的齊聲見禮。

“免禮。”朱翊鈞伸手,示意諸位大臣平身。

“臣有本啟奏。”萬士和沒有坐下,而是俯首說道:“陛下,臣乞骸骨,禮部重任,所托非人,臣年老多疾,不堪重任,不能將祀事于一時者,怎能寄萬乘于有事,懇請陛下恩準。”

萬士和說完有些感慨,這文華殿坐班,一坐就是十四年,這一走,就再也無法回到這文華殿了。

“大宗伯免禮。”朱翊鈞沒說答應,也沒說不答應,而是先讓年老的萬士和平身,而后看著萬士和看了許久。

萬士和已經滿頭白發,人還算精神,但坐久了就會犯迷糊,不是裝的,確實是有些撐不住了。

過了很久,朱翊鈞才嘆了口氣說道:“朕少時,大宗伯履任,對大宗伯多有不滿,彼時大宗伯對朕說,大明皆不讀史書,故此不明智。”

“大宗伯果毅,點校歷代實錄,供朕研讀,大宗伯不疑于古人,必欲出新見,從不因循守舊,國朝有幸,得大宗伯理禮部諸事,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力盡社稷之役,乃碩德之臣,理應恩榮。”

“加官太子少保,恩蔭一子為蔭敘入仕,為尚寶司卿,再恩蔭子嗣入國子監一員。”

“臣何其有幸,為陛下效犬馬微勞,得陛下垂青,略有薄功,實為狗馬疾,力不能任部事,恐一夕遂而欺君誤國,臣謝陛下圣恩。”萬士和再拜,謝了皇帝圣恩,才站了起來,看了看其他人,露出了個笑容。

萬士和笑著說道:“諸位,有幸共事,先行一步了。”

“送大宗伯。”張居正帶著大臣們和萬士和見禮,送萬士和離開。

萬士和行至文華殿門前,天大光,烈日當空,他轉過身來,看了一眼龍椅上的陛下,再次俯首,大聲的說道:“臣告退。”

朱翊鈞站起來,微微欠了欠身子說道:“送大宗伯。”

萬士和站直了身子,看了看皇帝,似乎有很多話要說,但最后還是一句話沒說,露出了個頗為慈祥的笑容,才一步步走下了丹陛,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視線之中。

他走進了文淵閣,收拾好了自己的私人物品,公務早已交接。

陛下派了兩個行人送萬士和出宮,萬士和走得很慢,他權欲熏心,皇帝趕了他好幾次,他都不肯走,被皇帝罵的他體無完膚,斯文掃地,他也要讀史書,繼續做官,他有官癮兒,他從不否認。

陛下也好意思說他是碩德之臣,他壓根沒什么德行,皇帝說啥他洗地,張口閉口就是祖宗成法,他是清流口中必須要打倒的對象,他是諂言媚上的奸臣。

但身體不能支撐他繼續做官了。

他走出了東華門,再回頭看了一眼,接過了行人手中之物,上了車駕,回家去了,陛下遣了大醫官診,恩禮有加。

廷議最終推舉了沈鯉入閣,沈鯉是朝中的骨鯁正臣,和海瑞是一樣的真清流,和萬士和的圓滑相比,沈鯉則和萬士和完全相反的兩種人。

“稽稅七條,既然沒問題,那就推行吧。”朱翊鈞在稽稅七條過會之后,對著廷臣們說道:“這稽稅院雖然還沒有到怨聲載道的地步,但也不遠了,都有人編了笑話,這次仍不肯裁撤,肯定議論紛紛,諸位,砥礪前行吧。”

稽稅院衙門,不符合仁義,是聚斂的衙門,從誕生開始,就被罵到了現在,這次稽稅七條問世,是矛盾的循序漸進,但朝廷絲毫沒有取消稽稅院的想法,必然引起士大夫們群起而攻之。

“陛下,此乃祖宗成法也。”沈鯉見陛下憂心,立刻俯首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此言一出,廷臣們猛地看向了沈鯉,沒想到骨鯁正臣也開始學萬士和那一套,動不動就祖宗成法嗎?!祖宗哪有這等成法!

朱翊鈞訝異的問道:“大宗伯,何出此言?”

“陛下,洪武十八年發生的郭桓案,太祖高皇帝曾言:重典御下,稍有觸犯,刀鋸隨之。”沈鯉俯首說道。

“大宗伯細細道來。”朱翊鈞有些疑惑的說道。

國初四大案,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洪武十五年空印案、洪武十八年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并稱國初四大案,但是郭桓案在這四大案里,好像是最不起眼的那個案子,好像很少有人談及,但其實影響極為深遠。

沈鯉站起身來,對著所有人開口說道:“郭桓案因何爆發?皆因郭桓私吞國稅秋糧,浙江秋糧四百五十萬石,郭桓中飽私囊,只繳二百萬石。”

“從郭桓案查起,此案驚天動地,牽扯了十二個布政司,牽扯到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朝堂大員。”

“歷四個月,重典之下,共查明國帑損失糧賦兩千四百萬石;而洪武十八年一年,賦稅才2940萬石。”

郭桓案是因郭桓而起,但能鬧到天下震動的根本原因,是國帑流失,貪腐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國朝經濟秩序,換句話說,大明皇帝、朝廷的權威遭到了巨大侵蝕和扭曲,所以朱元璋才如此痛下殺手。

沈鯉繼續說道:“陛下,彼時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然而武勛往往不滿足官賜公田莊傭佃,強占官民山場、湖泊、茶園,依勢冒法,凌暴鄉里;而地方勢豪則大率以田產寄他戶,寄名于武勛名下,或與各級官吏勾結,偽造冊書、謊報災荒、欺瞞賦稅賑濟;”

“郭桓所在浙江,巧立水腳錢、口食錢、庫子錢、神佛錢等,凡征收害民之奸,甚如虎狼,頻有民亂發生。”

“洪武十七年,戶部奏聞太祖高皇帝,大明十三司,各府州縣稅課司局,歲收額米不及500石者達364處,糧、鈔何去?皆入私門,而無一粒上倉。”

“郭桓案是反腐也是治稅,各地官吏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以當上指,吏治渙然丕變矣!下逮仁宣二朝,撫循休息,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郭桓案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萬人,正是如此嚴刑重典,大明國朝的江山社稷才徹底穩固了下來。

張居正問,收不上來稅的朝廷還是朝廷嗎?

太祖高皇帝其實早就給出了答案,收不上來稅就不是朝廷!

你連錢糧都沒有,你靠什么治理天下?收不上錢糧的時候,看向自己手里的刀,重典御下,稍有觸犯,刀鋸隨之。

郭桓案,摧毀了由武勛、官僚、吏員、地方豪強組成的腐敗大網;地方豪強的實力大幅度削弱,這些肉食者所隱瞞的土地人口,重新納入了朝廷稅收范圍;穩固了稅基,同時豪強被物理消滅,擴大了自耕農良家子的比重,促進了農業發展,江山社稷得以徹底的穩固。

代價就是數萬人頭落地。

沈鯉再俯首說道:“陛下,我朝有祖宗成法在,若是有人,非要揪著這稽稅院不放,那就斧鉞說話。”

稽稅院已經很仁慈了,第一次催繳還不用繳納各種罰金,只要補繳就不會被為難,第二次繳納一定比例的處罰金,第三次才會下重手。

非要像浙江火燒皇帝下榻官衙,陛下帶兵平叛,流放豪強,一體均田,才肯罷休?

“原來這個郭桓案,是為了反貪,同樣也是為了治稅,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大宗伯所言,朕謹記于心。”朱翊鈞思索了半天才開口說道。

“臣分內之事。”沈鯉再俯首說完,才坐下。

群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瘋狂的眼神交流,這骨鯁正臣,居然也開始講祖宗成法了?

廷議之后,朱翊鈞回到了通和宮御書房,越琢磨越不對勁,讓人取來了《御制大誥》、《實錄》仔細翻閱了起來,如果是萬士和這么說,朱翊鈞絕對不會驗證真假,但是沈鯉這么說,朱翊鈞多少有點疑心,還是親自看看。

“啊,還真是祖宗成法,郭桓案看起來是反貪,其實是為了國稅,所以稽稅院看起來有些聚斂,但其實相比較動輒瓜蔓連坐,牽連數萬人的大案,還是要柔仁許多。”朱翊鈞查完了舊案,略顯驚訝的說道。

簡而言之,朱元璋也干了,而且更過分。

馮保趕忙說道:“所以讀書人鮮有談及此案。”

這個案子不能談,只要談到,那貪腐、隱瞞詭寄田土、隱丁、巧立名目、國稅損失這些問題,就會接踵而來,不談就是閉上眼睛捂上耳朵,當做無事發生,也生怕朝中有明公談及。

廷議之后,海瑞拉住了沈鯉,走在了一邊,等到人都離開后,海瑞站在左順門前,欲言又止,斟酌了很久,才對沈鯉說道:“何苦這般?你這番話傳出去了,不是和萬宗伯一樣,人人喊打了嗎?”

“那又如何呢?萬宗伯全身而退了,這就是把路蹚平了給我走,我還要另辟蹊徑?”沈鯉理所當然的說道:“萬宗伯告訴我說,這風力輿論的高地,你不站在上風,敵人就會占領。”

“這稽稅院,我琢磨了很久,這個聚斂的部門不好,但是得有,要不然怎么辦?指望勢要豪右體量朝廷的難處,體量陛下的難處?這不是做夢嗎?”

“沈宗伯所言有理。”海瑞想了想說道:“挺好。”

萬士和要致仕,張居正第一時間推薦的是潘季馴而不是沈鯉,就是擔心沈鯉無法正常履行大宗伯的職能,搞一個天天和新政唱反調的禮部尚書出來,對國朝無益,所以才推薦了潘季馴。

可是潘季馴不想進步,只想治水,才廷推推薦了沈鯉。

沈鯉也要琢磨,怎么做好這個大宗伯,扛起禮部這桿大旗來,他思來想去,還是萬士和路線比較穩妥,人萬士和是體面離開文華殿的,而且恩禮有加,這條路能走,而且是康莊大道,為何不走?

和賤儒攪合在一起,就只有去東北填大水泡子這樣的下場。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