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八百二十二章 讓寧遠侯賠他一文錢好了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朕真的不務正業   作者:吾誰與歸  書名:朕真的不務正業  更新時間:2025-02-15
 
李成梁剛回京,就干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去通和宮面圣,這是應有之義;第二件事就是去大茶樓狠狠地揍了一頓趙南星。

趙南星根本沒法見人,這定期的聚談,也不能辦了,大概以后,就再也沒人去聽了。

京師內外,一片嘩然,李成梁一個粗鄙武夫,怎么可以打趙南星這樣的名儒呢,簡直是有辱斯文!

一片嘩然之后,街頭巷尾,議論了一下,也就如此了,沒有再多的后續了。

沒有任何一個雜報的筆正,撰寫文章批評李成梁無法無天;也沒有任何一個御史趁著過年前還有兩天,上奏罵李成梁打人,寧遠侯前腳從通和宮出來,后腳就進了大茶樓揍人,這打人究竟是誰的意思,不言而喻。

顯而易見,趙南星這頓揍,白挨了,之前李成梁回京就揍過賤儒,多打幾次,大家也就習慣了。

趙南星不得人心,連士大夫階級都看不起他,王師援朝戡亂,堂堂正正,可這趙南星,以黷武罔民,棄社稷于危旌斥王師滅倭,如此遷闕之論,還自詡直臣風骨,連士大夫都無法認同了。

畢竟現在的大明,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還是天朝上國,跪習慣了,膝蓋生根的賤儒,還沒那么多。

京師在歡天喜地的準備過年,而大明皇帝先后去了南海子看望了墩臺遠侯、海防巡檢的家眷;去北大營見了十王城宗親;在武英樓又發了一筆過年銀,不過京營銳卒也就每人一枚銀元,大概能買一百斤豬肉;去西山煤局、永生毛呢廠視察了過年防火事宜,接見了工匠們,詢問了王家屏推動的工會。

王家屏認為工會要建立在全機械工坊,以及匠人普遍讀書明理的基礎上。

但這里面又有一個悖論,那就是匠人的孩子讀了書,大部分都不愿意讓孩子再在工坊了,能留下的少之又少,工坊的活兒很累也很重,不夠體面。

工會還是任重而道遠,道阻且艱,但工會已經有了實際性的進展,至少超額利潤分配都要張榜公告,錢具體花到了哪里,都會公示,算是又走出了一小步。

臘月二十五,大明皇帝在皇極門,見了外官、耆老、百姓,近千名隨機挑選的各階層的百姓,被召集在了皇極門面圣,在皇極門左右廊,寫下了自己最關切的事兒。

廊廟陳民念,丹墀問政典。

自萬歷二年,張居正要稍復祖宗成法,讓皇帝見外官后,這個制度一直執行的很好,朱翊鈞作為皇帝,從來沒有一天會缺席。

這一千多份奏疏,朱翊鈞都會挨個過目,在來年初六上班的時候,發到內閣處置。

當然,這個制度,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形式化,多數的奏疏都是歌功頌德的馬屁,或者是有人教他們,或者是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大部分的奏疏沒什么意義,但只要有一本反映到了民間疾苦,就是制度勝利。

大明發展日新月異,一些個之前完全沒有預料的問題,困擾著百姓,比如因為自由流徙導致的治安問題,一些個慣犯,四處流竄作案,因為海捕公文的地域性,導致惡貫滿盈的惡犯,這邊犯罪,那邊偷偷藏匿。

丹墀問政,也算是漢代公車上書制度的延續,至少有個口子,能讓皇帝聽到萬民的聲音,哪怕是只有一道縫兒。

下情上達,總是那么的困難,朱翊鈞非常愿意了解百姓的衣食住行,朝陽門外的民舍,不代表普遍性,朝陽門外的民舍,已經是一些鄉野百姓,朝思暮想的生活了,即便仍然十分的艱難。

“陛下,先生來了。”張宏從門外走了進來,俯首說道。

朱翊鈞放下了手中的朱筆,說道:“快請。”

“臣拜見陛下,陛下圣躬安。”張居正俯首見禮。

“免禮,坐坐坐,國朝已經休沐,先生怎么突然來了?”朱翊鈞讓張宏泡了一杯好茶,有些奇怪的問道。

張居正看著分門別類整理好的奏疏,略微有些感慨,陛下過年也沒閑著。

朝廷已經休沐,除了值班的官署都已經休息了,但陛下還在處理著大堆大堆的奏疏,張居正端著手,略顯鄭重說道:“陛下還沒休息,臣不敢懈怠。”

“《尚書》有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陛下垂拱勤政,夜批玄霜,寒歲亦不輟萬機,乃國朝萬幸,然國勢非旦夕而成,還請陛下稍釋案牘之勞形。”

張居正以嚴苛聞于朝,但看著大過年也不肯休息的陛下,還是勸了兩句,要注意勞逸結合。

朱翊鈞笑著說道:“朕年輕,火力旺,再說閑著也是閑著,看幾本奏疏而已,不礙事。”

張居正見勸不動,反思了自己是不是在講筵的時候,有些用力過猛,可事已至此,已經沒什么用了。

張居正放下了思慮,開口說道:“臣為侯于趙奏疏而來,他的安邊六策,這第一策就是定規制以明職掌,這京堂農墾總局,直隸兵部而聽戶部調遣。置掌印總督大臣一員,臣推舉張學顏掌印總督。”

“一來張學顏自遼東入朝為戶部尚書,對遼東事務極為熟悉;二來,則是入朝九年,勾稽無錯;三來,王司徒年老力弱精力不濟,和臣私下溝通,打算致仕頤養了。”

這是兩件事,張學顏為掌印總督大臣,除此之外,就是張學顏入閣之事。

“先生的意思是,內閣大臣,掌印總督遼東軍墾?”朱翊鈞稍微思忖了下,明白了張居正的打算。

按照侯于趙的規劃,本來是戶部侍郎作為掌印總督大臣足矣,但張居正之前就覺得官秩太低,恐怕不妥,這越想越覺得不可,就帶雪來到了通和宮面圣面呈。

王國光年紀大了,帝國的賬房大先生,終于撐不太住,要離開他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

不過好在,離開的時候,仍然是滿懷大明中興的希望。

“陛下,遼東墾荒四十五萬頃,按安邊六策,明年山西、北直隸、山東會有大量百姓流徙遼東,不期十年,遼東墾荒恐怕要過百萬頃,遼東土地肥沃,一年產糧,起碼能有大明總產糧的八分之一,甚至是更多,是不折不扣的糧倉。”

“茲事體大,不得不重視。”張居正說明了自己的理由,這掌印大臣,得是個大官,官小了不行。

北方普遍缺糧,如果能把遼東徹底開發出來,那不得了,北方缺糧便可以緩解許多,尤其是京師缺糧,不必從山西、陜西、甘肅、綏遠等干旱地區取糧,甚至還能反哺。

緩解西北地區的普遍糧荒,大明萬歷維新,才算是夯足了根基,才能走的更遠。

“先生思慮周全,的確,遼東茲事體大,確實需要閣臣掌印。”朱翊鈞認可了張居正的理由,東北豈止一百萬頃良田,又豈止大明八分之一的總產量,真的開發好了,東北千里沃野,能產五分之一的糧食,可以極大緩解北方糧荒問題。

張居正對侯于趙這本奏疏非常重視,他覺得這本奏疏可以和萬歷十五年的兩個最重要的新政并列,萬歷十五年確定日后要推行的新政很多,吏舉法、黃金故事、丁亥學制、世界明館、落日計劃等等。

這里面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吏舉法和丁亥學制,而遼東農墾局,和前面兩件同樣重要。

還田令和一條鞭法是長遠目標,張居正覺得自己離世那天,能看到還田令和一條鞭法的深入推行,那也可以死而瞑目了。

一條鞭法仍然沉睡,因為張居正發現,以大明龐大的體量,赤銅、白銀、黃金這些金屬貨幣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了,根本撐不起一條鞭法的運轉,只有黃金故事講好,一條鞭法才能有推行的基礎。

張居正把這件事看的很重要,寧愿冒著大雪,過年休沐也要和陛下深入談一談,明白陛下的真切想法,好推行政令,他需要明確的知道,陛下到底是為了安撫寧遠侯回京,才對遼東如此重視,還是真的非常看重遼東王化。

通過和陛下討論《安邊六策疏》,張居正明確的知道了陛下真的看重遼東王化。

“先生,這海外的種植園再多,也在海外,這遼東就在家門口,真的墾出來,能給大明留下五十年甚至是百年的遺澤了,入朝滅倭,朝鮮山多地少,倭國更是除了礦產,什么都沒有,入朝作戰,還是為了遼東太平。”朱翊鈞說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入朝滅倭真的大賺特賺的地方,不在朝鮮,不在倭國,而是在遼東千里沃土,大明現在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已經有些余力開墾遼東了。

家門口的地,再少也不嫌少,海外的地,再多,其實也不完全屬于大明,這也是朱翊鈞如此重視漢鄉鎮發展的原因,只有漢鄉鎮壯大起來,這些海外領地的漢人,才能扎下根來。

“陛下,今年歲入有點超出了預期。”張居正說起了這次入宮的第二件事,年底盤賬結束了,今年朝廷歲入超出預計的多。

張居正坐直了身子,將奏疏交給了陛下說道:“田賦折銀1700萬銀,比去年多了五十萬銀,比萬歷六年還少了50萬銀。”

“商稅及官廠、煤鐵煙專營、鈔關抽分和關稅等等,萬歷十五年的商稅,已經高達2300萬銀,商稅比例超過了60,這其中增長最多的是煙草專營,從三十萬銀利潤,增加到了一百五十萬銀。”

預期其實只有三千八百萬銀的歲入,但是盤賬之后發現,只差兩萬銀,就達到4100萬銀了。

海貿在擴大,完全收歸國朝的關稅,隨著海貿的興盛累年增高,今年也就漲了不到四十萬銀,但煙草專營一項,就漲了一百二十萬銀。

這一百二十萬銀,就是超預期的大頭。

萬歷六年田賦折銀1800萬兩,這是萬歷年間田賦的最高峰,之后就一直維持在1600萬到1700萬銀之間,這些年,朝廷不僅沒有加農稅,反而在不斷的減免農稅,尤其是遇到了災年,更是如此。

按萬歷六年的標準嚴格督辦,現在的田賦大約能有兩千萬銀左右。

國朝有錢了,自然不會催逼過嚴,那就不會有催逼導致的內部矛盾激化,說到底,還是大明現在可以壓榨殖民地,減輕內部傾軋。

商稅增長的速度,遠超預期,尤其是煙草增收。

“這煙草,都當藥用。”張居正略顯有些無奈,這是道德和財政的兩難困境,明知道這是個害人的東西,但還是在出售,而且是官營。

因為取煙葉的部位、時間不同,制造出了價格不等的數十種煙草,各種煙具,煙袋、煙斗等等器具,也是獲利頗豐。

這銀子賺的有些喪良心,但是朝廷不專營,有的是人做這個買賣。

煙草這東西,六成都是稅,如此重稅,依舊阻止不了煙草的暢銷。

“都是國朝的恩人。”朱翊鈞很清楚,張居正為何無奈,他的道德讓他覺得這樣不好,但現實的財政,讓他不得不這么做。

減賦恤民德威并施,廣開利源本末俱理,理想很豐滿,現實比較骨感,朝廷要用錢的地方太多,就一個丁亥學制,不知道要多少銀子填進去,大明國朝還在修馳道,這只能這樣了。

張居正不是個多愁善感的人,更不崇尚道德崇高,他來通和宮,也不是游說陛下禁煙草的,簡單感慨一下,感謝一下煙民對國朝財稅的貢獻。

除了煙草超預期獲利之外,就是爪哇的金雞納霜的超預期獲利。

這東西價格,即便是產量已經翻了一倍有余,仍然和黃金等價,而且多地價格仍有所上漲,這年頭,瘧疾在南方極為普遍,打擺子的時候,就是救命的神藥。

說起來這金雞納樹,在它的原產地秘魯長的不是那么好,到了爪哇反而長勢旺盛,也是咄咄怪事。

金雞納樹的種子,還是葡王安東尼奧用種子換種子,走了總督夫人的關系,在萬歷五年換來的(745章)。

在秘魯的金雞納樹種植園,其實產量很低,到了爪哇反而如魚得水。

“所以說,需求遠大于供應,看得見,這奎寧的價格都會居高不下。”朱翊鈞也沒什么好辦法,這年頭,他能做的就是讓總督府多種樹了。

賣笑的,根本賣不過賣藥的,賣藥確實賺錢。

張居正主和陛下討論大明稅賦結構的改變,在張居正看來,商稅比例進一步提高到七成以上,才能說國朝財稅真正健康了起來,如果占到了九成以上,就可以討論農賦進一步減免之事了。

“倭國今年的米,比去年漲了四倍,已經八十文一斤了。”張居正說完正事,說起了倭國。

倭國米價騰飛,再次鬧得連大明京師都聽說了。

“大明米價幾何?”朱翊鈞問起了大明的糧價,不同時間、不同地區的米價都有所區別,但大明的糧價總體趨于平穩。

馮保拿出了備忘錄,翻到了糧價的地方,遞給了陛下說道:“最貴的是松江府,一斤米價要五文每斤,南衙低一點是三文,北衙是五文錢兩斤。”

作為陛下的內相,陛下有疑惑的時候,就要為陛下解答。

“朝陽門外糧市口現在五文錢買得著兩斤米嗎?”朱翊鈞看著馮保的問道。

馮保平靜的說道:“早上宮人采買的時候,臣專門問了,現在朝陽門糧市口還降價了,這過年都囤好了年貨,賣不動,只能降一點。”

馮保不敢在糧食這件事上,欺騙皇帝,糧食產量,糧食價格,因為陛下真的懂,而且陛下很關心糧價。

朱翊鈞眉頭緊蹙的說道:“這倭國的米,三十倍到四十倍于大明,就沒有海商不顧禁令,鋌而走險,貨糧入倭嗎?”

“當然有。”張居正非常肯定的說道:“錢帛動人心,這些海商若是真的那么遵紀守法,就不是海商了,但是糧食到倭國后,也賣不上價兒。”

“陛下,倭國臨海,太平洋暖流之下,倭國的氣候、降水還算不錯,糧食產量不是問題,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有人想讓糧價那么貴。”

“大明商賈總不能在倭國開糧鋪,也是把糧食賣給倭國的買辦。”

“這些個買辦,從大明商賈手里便宜買入,然后高價賣出,所獲厚利,都買了大明的奢侈之物,綾羅綢緞,茶瓷硯印。”

糧食價格高了,種地的農夫不見得會獲益,糧食價格低了,種地的農夫會損失巨大。

谷貴餓農,谷賤傷農,這是千年以來老祖宗的智慧,糧食貴了,先餓死的反而是農夫。

大明商賈發現運糧過去,無法獲得厚利,再加上國法禁令高懸,自然不愿意做這種買賣了。

“這次的漲價,主要是讓倭國的平民承擔戰敗的代價。”張居正十分肯定的說道:“以前,大明也干過。”

“庚戌之變,俺答入寇,京師糧價一日三漲,最高時一斤糧兩百文,就這還有價無市,保定糧價漲到了一百三十文。”

“臺州府兵兇戰危時,整個浙江米價曾經漲到了四文每斤,臺州府漲到了四十文。”

張居正不僅批評倭國,也批評了大明,大明在北虜入寇、東南倭患的時候,糧價出現了極大的波動,百姓苦不堪言。

米價就是戰爭的晴雨表,身在后方的平民,受限于有限的消息渠道,對前線戰爭是無法了解全貌的,戰報戰線無法了解,但物價,是身邊的事兒。

戰爭態勢如何,可以從米價上去反映,戰敗的代價,總是由平民去承擔,古今中外,莫概如是。

“等一下,先生你等一下,你說,臺州府告急,浙江糧價漲到了四文一斤,那沒鬧倭患的時候呢?”朱翊鈞眉頭一皺詢問其中詳情。

張居正解釋道:“三文兩斤,戚帥守臺州,倭寇退后,恢復到了三文兩斤。”

“也就是說,現在松江府的米價,比當年兵兇戰危的浙江米價,還要貴!”朱翊鈞抓住了重點,松江府的物價也太可怕了,一斤米要五文錢了。

戰爭威脅下的浙江,米價才還沒現在松江府米價高。

這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松江府被倭寇襲擊了!

“浙江的四文一斤,維持了幾個月,松江府這個價格,維持兩年多了,今年怕是還要漲。”張居正小心的提醒陛下,松江府的物價高的非常穩定!

“松江府的糧價得降下來,最起碼不能再這么漲了,再漲要餓死人了。”朱翊鈞做出了明確的指示,松江府作為大明最自由的地方,萬歷維新的橋頭堡,無形的大手,比有形的大手對市場的影響力更強。

但是,糧食不能炒作,不能漲價,漲上去,會把百姓餓死的,就像是京師和遼東的煤一樣,別的可以炒上天,煤不行,煤價騰飛的結果,就是百姓凍死。

倭國是倭國,倭國糧價就是漲到一兩銀買一斤,朱翊鈞也懶得管,最好統統餓死,省的減丁了。

但松江府,朱翊鈞要管,要朝廷主動干預,調度糧食配給,讓物價維持在一個平穩上漲的趨勢中,才能保證經濟有足夠活力的同時,百姓不會被餓死。

其他的,朱翊鈞不打算管那么多,行政力量的過分干涉,反而不利于市場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無形和有形的大手,就像是陰陽兩儀,完全交給無形的大手,那是朝廷推卸責任的做法,完全依賴于有形的大手,畸形、臃腫、僵化接踵而至,也無法長久。

朝廷要起到主導作用,主體經濟和引導市場。

張居正談到了賦稅,進而談到了糧價,主要是說和倭國就礦權談判的問題,高啟愚要在年后離開大明出使倭國,究竟多拿多少,需要畫一條線來作為參考,倭國局勢越不妙,大明能拿到的東西就越多。

“那個陛下,寧遠侯把趙南星給打了。”張居正說完了正事,說起了李成梁。

朱翊鈞笑著說道:“打就打了唄,朕讓寧遠侯打的,騙朕廷杖,他想都別想!怎么了?趙南星又干什么了?”

很多讀書人故意發表一些逆天的言論,也不是真的不知道真實情況,就是故意騙廷杖,或者說騙朝廷的威罰。

只要被朝廷限制,立刻就以一副受害者模樣,大叫著‘我說對了,戳到了朝廷的痛腳’為榮,反而會聚集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跟著起哄,弄得一地雞毛,雞犬不寧。

朱翊鈞不打廷杖,要打就是往死里打,李開芳除外,李開芳那是稀缺人才。

李成梁作為武夫,做這種事,就剛剛好。

“他去順天府衙門報案了。”張居正略顯無奈的說道:“這寧遠侯是武勛,要走八辟,順天府衙門不給辦,讓趙南星到北鎮撫司衙門報案,這事兒不歸他們管。”

要走八辟的宗親、文臣武將,都是北鎮撫司辦,所以趙南星跑去順天府衙門報案喊冤也沒用。

“這樣吧,讓寧遠侯賠他一文錢的湯藥錢好了。”朱翊鈞眼珠子一轉,出了個好主意。

羞辱,巨大的羞辱。

用一文錢羞辱趙南星,本來趙南星是討公道,不在乎錢,讀書人太在乎銅臭味兒,會被嘲諷道德滑坡。

在傳統儒學的價值體系里,對讀書人道德要求是重義輕利,一文錢這個數兒,就是羞辱了趙南星兩次。

張居正額頭青筋跳了一下,他沒記得自己講筵的時候,教過這種折煞人的方式,這不是他教的,肯定是馮保教的了。

肯定是了,宦官整人,總是很有一套!

“他要是不堪其辱,可以自縊,朕敬佩他是個漢子,再給他官葬!”朱翊鈞十分確信的說道:“舍得一身剮,能把皇帝拉下馬!他有膽子就自縊,學那浙江巡撫朱紈,自殺明志,朕就佩服他志向高遠,朕就給他低頭認錯。”

“他敢嗎?”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卑鄙的人總是依靠著自己的卑鄙,處處占到便宜,甚至能占到輿論的高點上,對他人指指點點,高尚的人,卻因為自己的高尚,只能把高尚寫在自己的墓碑上。

朱翊鈞對朱紈的事兒,非常非常在意,如此這般求榮得辱,天下誰還為他這個皇帝,出生入死?

“他不敢,要是有這個膽子,也不是賤儒了。”張居正非常確切地說道,他要是敢,就不至于淪落如此了。

大明也有批評家,林輔成甚至觸怒了皇帝被流放到了南洋考察種植園經濟;李贄作為批評家,批評的內容言之有物,大明皇帝甚至還會摘抄幾篇發到邸報上,讓天下臣工引以為戒;

但趙南星不是,他不敢把問題剖析的太清楚、太明白,因為會得罪他不敢得罪的人、得罪給他錢的人。

他甚至不敢太胡鬧,明知道是皇帝讓李成梁這個黑手套動手,但是趙南星不敢到皇極門伏闕,因為他知道去了必死無疑。

張居正的判斷沒錯,趙南星甚至沒敢到北鎮撫司報案,他知道只會換來更大的屈辱。

趙南星選擇了忍氣吞聲,等過完年回江南,繼續講學。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