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意外,前進號空間站的兩個軸向艙段順利進入了500KM近地軌道。
新遠三號運力充足,干脆把艙段發射到了較高的軌道,大氣更加稀薄,這樣前進號就能消耗更少的燃料來維持軌道高度。
在入軌的四個小時后,固定兩個艙段的桁架脫離,領航艙和節點艙自動對接,成為了一個120噸重的巨型組合體。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發射的兩枚新遠三號都使用了可回收二級火箭,9月2日的這段黑乎乎的二級火箭是在上個月20日發射過的。
郭申的回收方式還是成功了,在第二次的回收試驗中,經過了改造的二級箭體完美以5m/s的速度墜海,發動機幾乎沒怎么沾水,箭體狀況也是相當良好,拉回去洗洗就繼續用了。
這也使得新遠三號成為全球首款一、二級都回收的火箭,二級的5臺氫氧發動機成功為林炬省了一個億。
今天的這枚二級同樣回收成功,兩次大氣摩擦的燒蝕并沒有產生致命影響,拖船在距離海岸線4公里的近海把它牽著拖了回去。
老馬看到這一場面,默默翻起了星艦PPT。
上個月,技術實力不斷增強的specaX制造了第一枚星艦SN1測試樣機,還沒來得及對外公開,就在液氮壓力測試中爆炸……
這倒不能說明星艦設計有問題,只能說品控還要加強。
SN1因為是地面測試用,所以外表也與想象中相去甚遠,丑爆了,體積也要少上不少。
但他依然對完全體星艦充滿信心,因為星艦代替了傳統火箭的上面級是作為二級火箭,回收質量前所未有,還能運送120噸載荷到近地軌道,具備行星際旅行潛力。
最重要的是造價低廉,比起新遠的航天飛機肯定要便宜得多。
但在他信心十足地一點點推動計劃時,specaX在內的多家公司收到了NACA的信息:征求登陸火星的人工重力飛船設計。
老馬看了看自家準備拿來登火的星艦,顯然想讓其跟前進號一樣自轉產生重力是不現實的。
可是在他的心里,那種旋轉式的空間站或者飛船,結構復雜而且脆弱,哪里有可以兼具登陸器和飛船做用的星艦好?
但重力確實很重要,合適的重力能省很多事,那么,該怎樣讓星艦也能產生重力呢?
馬斯克陷入了沉思,找出兩個塑料制造的星艦飛船模型,思考則改造方案。
“赫爾墨斯號?洛克希德是太空電影看多了吧?”
在功能艙也被新遠三號發射到軌道并與節點艙對接成功三天后,克萊爾終于收到了來自多個企業的離心式飛船設計方案。
第一個是洛克希德·馬丁的方案,那可厲害了,就是把去年上映的《火星救援》里面的赫爾墨斯號飛船搬了出來。
除了把核聚變離子推進器改成裂變推進,其余部分基本沒變,也是以軸向的多個節點艙對接組成主體,船體中部增加一個離心環,質量比前進號還離譜,4500噸重。
名字都照搬取了個“赫爾墨斯”,唯恐克萊爾想象力匱乏還附上了電影海報圖……
克萊爾無力吐槽,再看看波音,這個就要務實一些了,簡單地說就是照抄前進號,12個互相連接的離心艙段,只是艙體設計根據阿美的火箭運力改了改,一千二百噸質量。
格魯曼,格魯曼有點敷衍,他們的方案是一個啞鈴型的飛船,長度150米,兩端有兩個大型構造物,分別是主發動機和生活艙。
飛船先用主發動機軸向前進加速到指定速度,然后關機,在姿態發動機作用下繞著自己的中心旋轉,以每分鐘2轉的速度,可以產生0.34G重力。
又看了幾家的設計,都還不錯,但克萊爾都有些不滿意,直到他看到了specaX的方案。
克萊爾沉默了很久,一時間不知道說些什么。
馬斯克拿出來的,是星艦。
就是他之前展示的星艦,沒有旋轉重力環,卻可以產生1G重力,是所有方案里重力最強的,而且還可調節,能在0.2到1G范圍內自由選擇。
那么,這樣神奇的設計是什么呢?
首先,specaX的登火方案是兩艘星艦一起,通過側面的對接口組合,然后在近地軌道加滿燃料和補給,組成重量約2000噸的組合體,可以攜帶5到15名乘員。
這個很好,沒有問題,近地軌道補給也能做到。
組合體,也就是并列對接的兩枚星艦也是先加速進入霍曼軌道,然后在接下來的7到9個月行程中,兩枚星艦分開,然后各自頭部的頂蓋打開,從一枚星艦里扯出特制繩纜與另一枚星艦相連接。
通過調整姿態,兩枚星艦就變成了頭對頭,之間的距離可以通過特制繩纜釋放長度調整。
接下來就是離譜的來了,特制繩纜長度最長可以釋放到380米,然后頭對頭用特制繩纜相連的兩枚星艦,各自啟動發動機,繞著特制繩纜中心開始旋轉。
理論上只要以每分鐘1.5圈的速度旋轉,就可以產生1G左右的重力,甚至可以根據宇航員的需求調整特制繩纜長度,以在最舒適的重力下生活。
等到了需要減速的時候再減速收緊,重新合并,完美。
聽起來似乎很不靠譜,但仔細一想,又有那么些可能性。
至少對于克萊爾來說,他稍微一想就知道許多種能夠承受的住強度的材料,就算是鋼索,現在都有很多種可以滿足要求。。
兩邊的星艦各自才一千噸,旋轉速度1.5轉每分鐘,這個離心力并不大,繩纜只要能承受5000噸拉力就夠了,充裕些1萬噸拉力,能達到這個標準的材料并不少。
最重要的是,這個方案很簡單,不需要去建造復雜的離心機構,還可以產生不錯的重力,投入成本也小。
甚至不用星艦,現在的獵戶座飛船甚至都可以拿來做實驗,把飛船返回艙和服務艙分開,質量都差不太多,對繩纜的拉力考驗也就50噸以下,任何普通鋼索都行。
投入小,改造成本低,而且依靠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些許的重量不均也可以實時調整。
再看這個計劃的提出者,竟然就是馬斯克本人。
難道他真是天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