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ixsw盯……
魏征、房玄齡、李世勣三人一時間有些如芒在背之感。
李世勣當即起身就想請罪,但是被李世民揮手制止了:
“朕知曉愛卿故地俱是山東,難免傾慕以婚姻謀財之輩。”
魏征巨鹿郡人、房玄齡臨淄人出身清河,李世勣曹州離狐人。
幾位臣子面色愈發肅然小心,而李世民笑容也愈發和藹:
“然正如玄成所說:上者,民之表率也,不可不慎。”
也只能點到即止,畢竟若是臣子已經成了姻親,難不成還能現場重新拆散?
哪有這般行事的道理?
再說了李世民也看的明白:這些所謂的士族大姓在貞觀一朝乖巧的仿佛是鵪鶉一般,真正搞事兒反而是在后面了。
這士族大姓到底是如何強盛起來的?
李世民目光梭巡了兩遍文字,最終鎖定在兩個詞上:
禁婚,科舉。
“世人皆求婚于這禁婚家,故而彼輩能攏財。”
“詩書傳家精研于科舉制,故而彼輩能聚名?”
李世民做出了自己的猜測。
剛剛被提點過的臣子們趕忙給陛下喊666:
“大家一言即能切中時弊!”
“陛下明察入微!”
“賀喜陛下察后車之覆,當以此鑒之,此乃大唐社稷之福!”
瞧了一眼梗著脖子的魏征,李世民搖搖頭,隨他吧。
他有種預感,這魏征能名見史冊不會是因為擅長給人添堵吧?
一邊自己不顧帝意求婚于大姓女子,一邊勸阻朕納“容色絕姝”的大姓女為嬪妃,雖說出發點是好的吧……
不對不對,李世民搖搖頭,此般皆小事而已。
“這冗官之弊。何解?”唐皇拋出了問題。
魏征當即出列:
“冗官乃前漢沉疴痼疾,遍覽前朝,欲除此弊,宜早不宜晚。”
李世民點點頭,隨即目光轉向另一邊的房杜。
房玄齡出列斟酌道:
“后世稱捉錢為賣官未免太過輕言,然捉錢令史得官之輩難免為逐利之徒。”
“為我唐百姓逐利則為百姓之福,逐利而肥私,則為唐之蠹蟲也。”
“而恩蔭之策既言我唐極盛,可見后世有所抑制,應是察我唐恩蔭之弊遂改,還需大家明察。”
說起來似乎很麻煩,杜如晦總結道:
“裁捉錢,改恩蔭,察舉舊策宜需同改。”
然后接了一句:“都宜徐徐而圖”。
點點頭,最終李世民嘆了一句道:
“百年盛世,所興國祚不過三百之數,何哉?”
“莫不是真乃開唐之積弊乎?”
“萬疆之巨唐,終其一朝國祚兩百八十二載,可嘆!”
此前劉備的心態是看熱鬧,如今劉備是真真切切為這大唐惋惜。
畢竟不管怎么看,這唐說是漢的兄弟之朝也不為過。
尚武、宦官、外戚等等,到現在冗官都出來了,簡直是親兄弟啊,如何不可嘆?
嘆息完畢便是精準的判斷:
“這世家門閥之禍,流毒何止百年?”
“這唐朝的世家門閥之觀念,尤勝我漢!”
張飛大聲嘲笑:
“兄長,畢竟人家祖上個個王侯將相,自是不能與黔首一般種田屠狗。”
“那不就只能大聲吆喝賣女兒補貼家資?”
糜竺也贊同道:
“這以禁婚之名自貴,其行事頗類商賈手段,以名換財而已。”
“那這門第高在何處?”
龐統辛辣道:
“高在一群自命不凡的大姓子弟,竟是靠姊妹女兒換得錦衣玉食?”
“在外吸食百姓,在家吸食姊妹,在廟堂吸食君父,獨肥己家?”
“彼輩行事,與江東鼠輩何異?”
張飛連連點頭,只覺此刻生動見識到了學問的妙用。
龐軍師學識淵博,罵人都別有一番風味。
那不知軍師若是發起火來,與后世那“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孰強孰弱?
可惜孔明并沒有滿足張飛的好奇,他提筆將唐朝的幾個入官手段寫在了面前的紙張上,隨后細細琢磨。
捉錢、察舉等字被依次劃掉,最終孔明一番斟酌在軍功兩字上畫了個圈。
隨后孔明抬頭面露期待,他現在對于這科舉的興趣是愈來愈大了。
眾所周知,唐代科舉并不糊名,并且當時打分并不標準化,主考官個人的喜惡能極大的左右科舉成績。
因此參加科舉的大姓士子們很快便總結出來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投贄、行卷、溫卷。
首先帶著貴重禮物去拜訪那些在京都圈里比較有話語權的權貴,努力和人家搭上線,這一步叫投贄。
敲開甲第朱門之后便是第二步:將自己此前的得意之作,或文賦或詩集編訂成卷,如果是大姓在此之前還會拜訪父輩請其潤筆,將這樣的問卷遞給權貴以求留名賞識,這一步叫行卷。
在科舉之前,行卷成功的人還會帶著自己的文卷再次上門,增進鞏固感情,并求推薦揚名,這一步叫溫卷。
而在唐朝中后期,如果士子家里實在太有實力的話,還會將編好的文卷通過中間人呈遞給禮部主司,這一步屬于最高端的納省卷。
而這三加一步,士族大姓幾乎每一步都能輕松與寒門和白身拉開身位差距,因此最終科舉如何也是已經可以預見的了。
《舊唐書》和《新唐書》中留名的830名科舉進士中,士族大姓合計589人,士族小姓合計109人,寒門白身者僅132人。
而這種比例分布當然并不均勻,將其中的幾個皇帝執政時單拉出來對比:
武唐記載55名進士,其中士族占34位,寒門白身者21位。
唐宣宗記載132名進士,其中士族占128位,寒門白身4位。
初步看起來這個鍋似乎需要讓安祿山來背一下,但玄宗時是啥情況?有記載的進士三十人,士族占27人,寒素僅3人。
最具代表性的是玄宗時的天寶六年,此時安史之亂還沒爆發,史冊記載李隆基“欲廣求天下之士”,下詔開科取士。
宰相李林甫進言,大規模開科定然會魚龍混雜,恐有魚目混珠之徒,而且卑賤之人以科舉之名涌入京城不利于治安,建議郡縣的官員在當地先來一輪海選,其中優秀者才能來京復試。
李林甫說的很合理,于是獲得了全盤操辦的權利,于是最終這場科舉的結果是“布衣之士無有第者”,被士族全部包圓。
因此李林甫給玄宗報喜:野無遺賢矣!
于是邊塞詩人就此誕生,說白了就是在長安洛陽不得志,沒法突破士族通過士族的“投贄、行卷、溫卷”這一層玻璃天花板。
其中典型代表如安西節度使幕府的岑參,河西節度使幕府的高適,在邊塞各州節度使幕府之間亂竄的王昌齡等。
而這些僅是以詩才留名的,更多的如安祿山的親信嚴莊和高尚,都是在關中長安混不出名堂投奔過去的。
投奔安祿山之后不過三年一個任主簿一個任掌書記,并最終隨著亂軍“衣錦還鄉”。
客觀來說士族子弟卷起來的行卷之風,確實在唐朝推動了社會的藝文之風。
畢竟你想行卷出頭,詩賦就必須要寫的好看,因此唐朝的駢文與律詩也堪稱一絕,寫的好了被權貴賞識,那一朝之間就什么都有了。
但同時也在唐朝的社會上刮起來了奔競、浮夸之風。
比如王維為了行卷成功獲得解頭,親自走關系去玉真公主府上彈琵琶,因此才被賞識,被玉真公主推薦了上去。
玉真公主推薦的另一位就是李白,李白同樣也是憑借一首《玉真仙人詞》入了玉真公主法眼。
再比如大官兒于頔,在舊唐書中記載公然斂財,恣意虐殺,凌上威下,一生劣跡斑斑。
但文圣韓愈為了行卷成功,專門為于頔寫了一篇辭藻華麗的駢文稱贊于頔。
行卷帶來的最終后果就是朋黨之風,當時行卷的人稱那些被行卷的權貴為“座主”,行卷成功后就會被稱為權貴的“門生”。
而行卷帶來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將士族盡聚長安洛陽,并最終等來了落榜文人,黃巢。
“巧立名目,這不就是賄賂嘛!”
張飛嗤之以鼻。
對于這個簡單粗暴的評價,劉備孔明盡默然。
如果說前面還能說這行卷是求賞識的話,那后面這座主、門生一出來,大伙就都明白了:黨同僚伐異說。
&nb天才一住言情小說s23ussp;龐統簡單粗暴的得出了一個結論:
“這科舉,看來必須糊名了。”
“否則這科舉,還沒考試呢,孰勝孰負就已先決了出來。”
“那這科舉有與沒有有何區別?廢考才而看出身,不過是換了名目的察舉罷了。”
孔明沉思了一下,掰著手指頭道:
“字跡、墨種、紙品,俱能區分大姓與寒素。”
“從優而慮,當設考試之場,供紙供墨,集卷糊名。”
“不止如此。”劉巴也加入討論:
“主考之官員還需與審查考卷之官員分隔互不知,如此方可。”
張松捏著稀疏胡子搖頭:
“人有喜惡,我朝因各家之說亦有爭論,更遑論寫入試卷,在野賢才亦難免因為批閱考卷之人喜惡而被錯漏。”
龐統興致勃勃道:
“這倒是簡單,一份考卷需多次審閱即可。”
“不過如此一來……”龐統掰著指頭算道:
“場地,用材,官員不可計數,這科舉想要辦好,還真不容易。”
而在光幕上看到最后,張飛亦搖頭感嘆:
“反賊那兒反而比京都更好出頭?”
“俺都不知該說這晚唐更像魏晉還是又抄了咱大漢。”
新的一個月,元氣滿滿
(本章完)
最新網址:ix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