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此物大善!”
這同樣是張仲景對產鉗的簡單評價。
老神醫對婦科不陌生,但對婦產科還是比較陌生的,但如今亂世行走四方最不缺的就是見識。
因此只是琢磨了一下便猜測出來了大概用法,只待找機會驗證。
對于什么奪嫡奪皇位爛七八糟的事情老神醫并不關心,現在滿心考慮的便是何時早點散會,好讓他回去委托鐵匠將此物打出來試試。
另外便是不知此物改一改能否用于豬牛羊了。
畢竟如今這世道,再怎么說,牛命還是要比人命要金貴一點的。
孔明則是苦笑,瞧著后世所說的難產主因是結婚太早止不住的嘆氣。
結婚早故而生產早,生產早所以難產者多。
但畢竟亂世至此,安能何為?
男子二十歲方才加冠,但十七八歲臨陣者比比皆是。
女子十五歲才至及笄,但十二三歲成親也并不鮮見。
此等民間風俗,已非一兩歲之功能改之的。
而且寫寫畫畫間孔明想的也更深,若是成婚更晚難產者更少,那便說明關系此厄的是身體強健程度。
能影響到身體強健與否的,還有吃飽穿暖……于是問題就又繞回亂世這個環境上。
若是生民百姓少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依,那或許這后輩隨口所言的弊病便不成問題。
歸根結底,無非還是教育二字,且還需繼續效仿和熹皇后,令男女皆有所學也。
另外便是……想辦法將加冠禮與行笄禮置于男女同一年歲?
但想想若是改制便是違禮,即使是孔明也隱隱感覺有點腦殼痛。
如今展望,還定三秦后面對曹操已有必勝之心,但前望興炎漢之途,依然還是長路漫漫也。
至少女醫孔明就覺得很有必要,但面對的困難也是想想便知。
不過……想到此孔明心里反倒是還輕松了點。
至少他們面對這漫漫長路,只需審時度勢而不需苦苦上下求索,可稱幸事也。
已經眼看著奔八十的武則天對太子升起了防備之心。
張氏兄弟直接就成了受益者,聲威日隆。
703年,張易之家奴在長安鬧事橫行不法,被當時宰相魏元忠撞見當場杖斃。
有道是打狗也要看主人,張易之當場就發揮武周時期特色,給魏元忠捏了個謀反的由頭。
事兒不大,就是托弟弟張昌宗給老太太吹枕邊風,說是私下聽到宰相魏元忠和司禮丞高戩議論:
太后老了,不如挾太子以圖長久之計。
基本就是不過腦子的誣言,但依然引得武則天大怒,召見當事人要當場對質。
張昌宗是有恃無恐的,為了捏這個罪名專門收買了鳳閣舍人張說出庭作偽證。
但沒想到這個張說又被李唐派的宋璟收買,面見老太太時當場哭訴,將張宗昌如何威逼利誘他作偽證的事兒抖了個干凈。
事情來龍去脈無比清楚,武則天也基于事實做出了公正判決:
魏元忠去宰相之職,貶端州高要縣尉。
面對這種表態,所有人皆無可奈何,但老太太猶嫌不夠繼續緊逼:
704年,東宮的多名要職官員皆被外放,其中包括宰相韋安石和宰相唐休璟,兩人既任宰相也同時任東宮要職,屬太子肱股之臣,結果一個去了東北,一個派到揚州。
面對老太太的步步緊逼,李唐派的老臣們再也忍耐不下去,準備請陛下退休了。
705年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重給了李唐老臣可趁之機,但出于對權力的敏感性,老太太并不打算撒手,并將權力暫時下放給最信任的大臣。
此刻狄仁杰應該是在天上笑的,因為狄公終于贏了一手,而這一手直接將死了老太太最后一點希望。
700年狄仁杰病逝,從來俊臣死到狄仁杰進京為相再到武周酷吏政治的結束,很大程度上狄公也充當了武則天晚年政治生涯的修補匠。
理所當然的老太太也詢問有哪些人能給狄公接班,趁著機會狄仁杰一口氣推薦了十幾個人。
而武則天病重時所依托的大臣張柬之等人,基本都在狄仁杰推薦的名單當中。
歷史向來講究一個師出有名,給領導逼宮顯然會讓史官難以下筆,于是宰相張柬之等人從善如流拉出來了“清君側”的大旗。
大義有了,接下來便是請太子站在合適的位置了。
只不過李顯很不愿意,理由也很合理:如今老太太病重,我只需要等著皇位遲早是我的,干嘛去折騰?萬一嚇到老太太我還得背個不孝的名聲,劃不來!不玩兒!
關鍵時刻李顯的女婿王同皎不由分說把老岳父抱起來塞到了馬上,隨即不由分說就牽著馬去參加政變會議了。
也就此,張柬之等人從“清君側”變成了“奉太子命誅國賊”。
這場政變跟李世民玩的那一次差不多,關鍵都在玄武門,不過二鳳同志大可不用激動,畢竟這里是洛陽的玄武門。
守將李多祚很上道,表示我能有今天全賴天皇大帝之恩,如今正是報恩的時候,兄弟們跟我除奸賊!
玄武門不費吹灰之力就被張柬之等人拿下,連帶著李多祚本人和五百禁軍同行,宮內太平公主早就做好了內應,一行人可以說暢通無阻,當場就把老領導堵在了床上。
就在這場順利到都有點詭異的政變后,武周正式落幕,李顯登基復唐國號。
“果然有問題。”
李世民皺眉。
雖然對這群后裔完全陌生,但作為一個親自謀劃并親身參與過政變的,李世民對其中兇險再清楚不過。
整場事變看起來合乎情理,但在許多細節地方又完全說不通。
就如這李顯所說,堂堂東宮太子正好年華,面對一個垂垂老矣的母親,大可安心等便是,何須冒此風險?
這些遺老忠臣也是一樣,十五年都等得,數月半載等不得?事變非兒戲,不成便是要抄家滅族的謀反。
除非……
“這神龍主事者,另有其人也。”
李世民相當肯定的判斷道。
而且從動機排查的話,再聯系到知曉李隆基最終得勢,似乎也不難猜出來:
“相王,李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