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搜山檢海抓不住,確認過的眼神,這真是車神的后代。
完顏構:快去西天請鐵木真佛祖!
杜充這東西是真壞逼啊,早年當滄州知府時候以擔心有細作為名將北面來人全殺,逼得百姓反目成仇,后來接替宗澤守開封,這狗東西只會掘開黃河,金兵沒受啥影響,老百姓直接淹死了二十萬。
還不止于此……杜充這狗東西掘黃河可以說是遺禍千年,宋代自己記載“黃河入清河以沮敵,自是河流不復”,造成了最早的黃泛區。
這東西論惡心人程度遠超常凱申,杜充這次掘黃河直接引發了六十幾年后黃河最嚴重的一次奪泗入淮,淮河流域地區就此泛濫六百多年,一直到清末再次決口河道北徙才結束。
明朝表示我真是謝謝你了。
就這趙構還夸他“徇國忘家,得烈丈大之勇;臨機料敵,有古名將之風”,真是生孩子沒屁眼的東西。
孔明搖搖頭,起身將身后的輿圖讓了出來道:
“我等不如來言說這黃河奪淮之事,以為不預。”
而最終這杜充面對金人倒戈,岳飛是如何殺出來收攏人手,并在金軍的后方抗爭,其中艱辛困苦之程度,遠非其中三兩句話能說的明白。
甘露殿中,閻立德也同樣在給李世民講述:
另一邊李世民最關心的自然還是眼下大唐會不會有此等危難,好在閻立德所答讓他松了一口氣。
于是李世民也難免倒吸一口涼氣,想象著一條河泛巨龍在三道之地肆意滾動,動輒便是千畝良田作澤,萬余生民葬身,而這般問題竟要持續六百余年。
并且此前亦有那飄過的文字說明那理學大興乃是南宋之時,這也讓魏征心情更加復雜。
“而從其奪淮圖來看……”
閻立德仰頭看著那后世異常清楚的地圖,輕嘶聲道:
“黃河經泗水入淮匯通諸河,南派水勢不同于北,河道繁雜細密,群山巒然,兩相作比則令黃河水勢變幻莫測。“
“…前漢明帝十二年,王景受命于滎陽至千乘修渠筑堤千余里,遂成大河。”
“前漢所修大河之道太平至此時,僅需加固堤防便足保百年無虞。”
沒辦法,閻立德所描繪的千里黃河泛濫之景委實是嚇人了一些。
“這杜充真乃萬死不贖其罪之人!與這趙構倒是可稱相得益彰!”
隨即孔明不加思索便將記得的娓娓道來:
“孝文皇帝十二年,酸棗決口,河水漫溢,頓丘改道。”
“這岳飛救民抗金,真真尤其難也。”劉備略微舒了一口氣,再次為這岳飛嘆不平。
“且以細窄河道承萬里河水,可想而知河道必然于淮南、河南、江南三道擺動,山洪不出于一處,千里之地皆有澤國之患。”
“若能再定期清淤塞開支脈,借用此前后世之法筑舊堤為新堤,再保上游之草木,數百年無憂亦可。”
張飛:當真?
基本保真,畢竟趙構好色是出了名的,但搜山檢海之后就再沒誕過子嗣了,要么斷了要么壞了,沒其他可能。
于是李世民切切實實松了口氣。
“光武皇帝建武十五年,屯氏河淤墊于清河鳴犢口決口,災民數十萬,兩川分匯歸一又分數支于千乘入海……”
李世民:朕今日方知己身才蔽識淺也。
但好在如今這岳飛是真的做到了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妾身即便不通軍略亦也知曉,大軍發時外有游騎為耳目內有健卒巡弋,掘河如何能瞞過大軍耳目?無非也就阻攔七八個時日罷了。”
縱觀這北宋,雖問題不少但至少還有這范仲淹王安石等才俊可謂大家,但南宋……有君如此有宰輔如此,還談什么修身治國?還說什么內圣外王平天下?
結果就是導致現在看北宋諸事已經逐漸抽離了真實感,一方面是引以為鑒對這北宋踩過的坑提高警惕勿要重蹈覆轍,另一方面甚至有了一點微妙的看樂呵感覺。
“若是真能就這般收復舊地,締君臣相得之佳話,何其宜也?”
簡雍也是頓了一下,琢磨之后才用了奇字概括。
說歸說,劉備也知道這絕不可能。
你還別說,你還真別說,宋朝野史記載趙構就是在逃亡途中顛鸞倒鳳被金軍嚇成不舉的,太監皇帝自古以來頭一遭了屬于是。
借用甘露殿的地圖,閻立德的講述相當清楚,而其中景色也就不難想了。
每每覺得這宋王行事已經突破尋常人之想象的時候,便能知一些更加離譜的事跡出來。
可如今看看這南宋開國之態吧,有君臣如此何以治學?
漢長安將軍府中的眾人面面相覷安靜無言。
眾人琢磨了一下不由得紛紛點頭,覺得可不就是這樣么?
光幕說的簡略,但這岳飛身為杜充部將眼見其人如此胡作非為,恐怕多半免不了勸諫。
長孫皇后嘆了一口氣,絲毫不掩飾對那杜充的鄙夷之色:
“只是可憐那些勤懇勞作的百姓,無游騎為耳目,混沌間大水俱發作了冤魂。”
《求和奇俠完顏構》,不過也真的得虧完顏構能跑,撩的金人欲仙欲死導致戰線拉的太長,被岳飛和韓世忠逮到了機會。
畢竟真說起來,那趙大應當要更急才對。
最終還是簡雍笑道:
“果如唐皇所說,這北宋之亡國可謂無人敢想之……奇也。“
畢竟魏征還是以儒生自居的,可這后世也說了宋時乃儒學登顯學之時。
“元光三年瓠子決口改道,孝武皇帝偕同羽林軍不顧身,然隨后館陶又決口,分流屯氏河經魏郡、清河、信都入渤海,河泛千里災民無數。”
魏征眉頭緊擰,厭惡之態盡顯,而心下涌動著的則是滿滿的不安。
“大河雖偶有決口然河道不改其直,安定之數已有數百年,此前察后世北宋黃河之道可知其時應已有一次大決,黃河改道魏州合衛河入海,應是因故道淤塞已有南移之勢。”
“這宋皇一夕為廢人,說不得便是承了這些冤魂魄的報業。”
瞧著皇后氣咻咻的面容,李世民無奈一笑趕忙拉著手保證道:
“此災已預,必不復遇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