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紅火歲月做俗人  463“算計家”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工具超人  書名:回到紅火歲月做俗人  更新時間:2024-08-17
 
回到家,唐植桐就立馬將秤拿了出來,引起了鳳芝的好奇。

秤是木桿稱,也叫手提稱,常見的都是兩面星,是由一根木桿、一個秤砣、一個秤鉤或秤盤、兩個提扭組成。

提著遠離秤鉤的那一個提扭,可以稱較輕的物品;提著靠近秤鉤的那一提扭,一般可以稱十斤以上重物。

在托盤秤或電子秤出現之前,這種木桿稱是市場上面最主流的稱重用具。

提扭的設計很巧妙,充分利用了杠桿原理。

還有利用更充分的,星面高達六面,那秤桿乍一看上去,全是密密麻麻的星,妥妥的是密集恐懼癥患者的噩夢。

一般來說,兩面秤就足夠了,小商販趕個集、走街串巷賣個蘋果、桃啥的,基本都是用兩面星的秤。

木桿稱,一個不起眼的行業,卻承載了商品交易的良心,老百姓都很認。

當然也有不法商販缺斤少兩,一般通過偷換秤砣或特殊“手法”來完成。

做稱的匠人極少有人會違背職業道德,因為秤桿上一般來說會留有匠人的印跡。

在今年以前,普通百姓家里配備秤的并不多,今年之所以流行,是為了更精確的分配各自的定量,這種情況在接下來的兩三年中將成為常態。

唐植桐買的這桿秤稱重刻度不大,重的那面最大稱重十斤,輕的那面最大稱重一斤。

由于推行新計量的緣故,都是一斤十兩的刻度。

俗話說:“不識秤花,難以當家”,所以張桂芳也不攔著鳳芝玩,再說秤這個物件,只要不是故意去折,一般也玩不壞。

“哥,這是多少斤?”鳳芝把自己的書包勾起來,學著之前見過的買賣人模樣,挪動著秤砣。

“三斤四兩。”唐植桐掃了一眼,回道。

“哥,怎么認秤?”鳳芝放下書包,拿著秤向唐植桐請教,一副求知若渴的模樣。

“來,我給你講講。”面對妹妹的求知欲,唐植桐拿著秤,在燈下給她普及這方面的知識。

“在以前,秤砣叫‘權’,秤桿叫“衡”,權衡輕重、權衡利弊,這些成語就是這么來的。”

“這個提扭也叫秤毫,意思是在約稱的時候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

“來,我給你表演個魔術。”唐植桐提起遠離秤鉤的提扭,將秤砣挪到秤桿上第一顆星的地方,秤鉤上未放任何東西,兩邊卻保持了平衡。

鳳芝瞪大了眼睛,驚奇的看著這一切,而小王同學則在旁邊偷笑,笑丈夫故弄玄虛糊弄小姑子。

“神不神奇?這顆星叫定盤星,秤砣在這個位置的時候,兩邊是平衡的。寓意著公平、公道、公正。也是在提醒商人要權衡一下良心,無論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兩。所有的秤都是如此,如果有秤不平衡,那這桿秤就是有問題的。”

“稱東西要看上面的星,一小格是一兩,再往后挪一格,是二兩,以此類推。”

“以前的老秤,秤桿上是有十六個刻度的,每個刻度代表一兩,每一兩都用一顆星來表示。十六個星個個有寓意,其中最后三顆代表福、祿、壽三星。約稱的時候,少給一兩代表損‘福’,少給二兩則既損‘福’又損‘祿’,少給三兩則福祿壽損。”

“如果以后有人給你少稱,直接指著鼻子罵他缺德就行。”唐植桐摸摸鳳芝的頭,說道。

“你這前面還挺正經,后面都教孩子些啥?鳳芝,聽我的,咱不罵人。”小王同學聽完哭笑不得。

“嗯,不罵人,直接揍就完了,哥哥說要以理服人!”鳳芝揚了揚小拳頭,說道。

“小姑娘家家的,揍什么揍?吃飯了。”張桂芳聽不下去了,過來將小的扒拉過去,催促道。

“那一會我算一算每個人的定量,咱從明天開始過稱,按定量吃。”唐植桐放下秤,重新洗了一下手,坐下吃飯。

唐植桐從小到大幾乎沒細算過能量攝入量、消耗量,只是在減肥的時候關注過幾天,但今天做了一回“算計家”。

哈里斯和本尼迪克在20世紀初曾做過試驗,將基礎代謝的能量進行了公式化、數據化,即BMR。

唐植桐飯后參考小王同學的身高、體重進行了基礎代謝測算,大概是1450大卡的樣子。

所謂基礎代謝是完成最基本的生存所需要的能量,簡單來講就是人體在平躺的靜止狀態下,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征,比如:呼吸、心跳、體溫等所消耗的最低熱量。

可以暴力的理解為植物人狀態一天需要消耗的熱量。

如果再稍微運動一點,這個數值就要乘以個系數。

日常上下班算輕微運動,基礎代謝需要乘以1.3,也就是1885大卡。

無論是大米、白面還是玉米面,500g所蘊含的能量都只在1750大卡的樣子。

缺口是135大卡,得額外補充兩斤蔬菜才能彌補住這個缺口。

其他人也是差不多的樣子,都有一定缺口。

算到這,唐植桐覺得四九城群眾的定量肯定有高人給核算過,一切都是卡著需求線來的。

略微有些缺口,可以通過食用油、肉、蛋等其他食品進行彌補,主打一個進出平衡。

不過這定量對于正在生長發育的鳳珍、鳳芝、靜瑩、敬民來說非常不友好。

年輕人新陳代謝快,正是學習用腦子、長身體發育的時候,再加上身高比同齡人偏高,代謝需要更多的能量。

唐植桐對此深有體會,自己前世讀初中那會,一頓午飯能吃四五個火燒,一天下來最少得吃十個,這還是有菜、有油的情況下。

而一斤面粉,也就能出七個火燒,這中間還差著三個呢。

唐植桐思前想后,最后還是決定暫時不動用面粉,餓上幾天不算壞事,至于給身體補充營養嘛,用周末改善伙食及平日里的松子來補充。

松子是個好東西,能量爆表,二兩松子仁就能有600大卡的能量。

關鍵是松子仁能量多,還沒有飽腹感。

吃完出去依舊是一副餓央央的模樣。

相信餓上這一陣子,長了記性,等以后生活改善些,孩子們更加不會出去說自己吃了什么好吃的。

完美!

現在每人每天大概能分二兩松子吃,也就能扒出七錢的松子仁,但以后可以多吃一點嘛。

家里的松子一直存在廂房,小王同學是不怎么動的,每次都是唐植桐負責炒。

唐植桐覺得大不了自己當幾回海螺姑娘,偷偷往袋子里續些空間里的,保持常有的狀態,先吃上個大半年再說。

空間里的松子是鮮的也不要緊,大不了自己“偶爾”住校一次,扛著小房子找個荒郊野外炒干。

至于葉志娟說的以后日子更難,要細水長流,那就把問題交給以后,等以后再見招拆招。

相信等餓怕了,她就不會糾纏食物來源這些細節了吧?

買了秤,自然要用。

唐植桐按照每個人的定量,算出每人每天吃多少糧食,一天三頓按照3:4:3的比例分配。

這方面,唐植桐看過作家馬波的自述,他試過二四四,又試過四三三、一五四、三三四,還試過早上不吃飯,中午和晚上各吃半斤,經過反復比較,最終采用了三四三的吃法。

一斤白面、玉米面能出一斤半的饅頭、窩頭,大米直接稱干的,然后放在各自的碗里蒸,主打一個公平。

“算了一晚上了,喝口水。”小王同學給唐植桐倒了一杯水,端到他面前。

“你最近餓壞了吧?”唐植桐將小王同學攬過來,讓她坐在自己的腿上。

“沒有,哪有那么嬌貴,昨天吃的還頂著呢。”小王同學有些嬌羞,盡管平日里肚子確實不飽,但嘴上卻沒有承認。

小王同學知道,只要自己說餓,丈夫肯定會變著法的給自己找吃的,但大家都餓,自己怎么好特殊?

“再忍忍,相信我,等我去安東,從那邊回來就好了。”唐植桐趴在小王同學身上嗅嗅,好像身體也沒啥特別的反應了。

“嗯,我信你。”小王同學坐在唐植桐的腿上,身高就上去了,輕輕摸著他的胡茬,在他額頭香了一下。

“敬民說星期天想吃水餃,我打算搞點撐時候的餡兒。”唐植桐抬頭,朝小王同學笑笑,提前給她打預防針。

“好,只要你不為難就行好。”小王同學壓根不問餡兒的來源,因為她覺得自己越來越饞了……

其實不光小王同學對食物有渴望,唐植桐也一樣。

很多身體的反應,演是演不出來的,尤其是挨餓以后的行為。

更何況唐植桐沒有切身體會?

為了更貼近現實,不讓自己在學習工作中露餡,唐植桐這陣子沒有在外面吃獨食,想在深刻體驗一下這年代的供應后,形成肌肉記憶。

唐植桐確實是首次經歷這個特殊的時期,但之所以敢這么做,也是有依仗的。

一個是上一輩子看到的資料,1960年之前,四九城的城市戶口中沒有出現大面積餓急眼的記錄或者回憶;

第二個也是上一輩子的事,唐植桐的父母都是這個年代魯省的農村人。

無論是爺爺、姥爺,家里都是好幾口子人,守著一點薄田,生活非常困難,野菜、稀粥是家常便飯,但沒有一個去世的,全部長大成人。

唐植桐以前父親講過古,公共食堂發飯,為了節省體力,每家派一個代表去領。

一盆白薯干、白薯葉做的粥,由于餓得厲害,心慌、渾身沒勁,成人端回家的途中,都要坐下歇好幾次。

具體哪一年,唐植桐的父親說自己記不清了,但唐植桐知道公共食堂的解散時間是1961年上半年,那這個時間大概率是59年或60年的秋天。

前世的老家,在同一時間那么困難的情況下都沒有餓出人命,更何況現在的四九城商品糧戶口?

雖然飲食清淡確實是減肥的無上法寶,但八分飽的感覺也確實不好受。

晚上燉的白菜有不少,然而這玩意不頂時候,明明很飽了,一泡尿排出去,胃里就又空落落的,總想著往里塞點東西。

作為一個身傍倉庫的穿越眾,這么做確實顯得有些無能,甚至窩囊,但唐植桐堅信小心駛得萬年船。

自己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萬一露了馬腳,無論是小王同學,還是其他家人,都得受牽連。

這么做不僅僅是為自己,更是為家人。

至于肚子,就先餓著吧,餓著餓著就習慣了。

總不能家人挨餓受罪體驗生活疾苦,自己吃香的喝辣的吧?

再說背著家人單獨吃獨食,會有一種負罪感,唐植桐做不出這樣的事來。

唐植桐對以后的生活是有規劃的,等個把月以后去一趟安東,每個月每人補貼三五斤玉米面,這定量不就上來了嗎?

到時候大家長了記性,有糧食的事不讓孩子們知道,悄悄稍微吃多一點,肯定也不會有人往外說。

第二天,1959年11月25日,星期二,晴。

一早,唐植桐將一張紙貼在了正房的墻上。

上面寫著每個人的定量,清晰的標明了每人、每天、每頓能吃的干糧重量,從今兒起,就按這個定量來。

“媽,以后晚上多燉點白菜,松子也每人多分一把。我再有個把月就去安東,一定帶回東西來,咱家能餓著,但不能餓壞身體。”臨出門前,唐植桐偷偷地交代張桂芳道。

張桂芳點點頭,誰又想餓壞身體呢?

“大伯拿來的那些干貨,木耳、香腸啥的,您可以隔上個三五天摻在菜里點。但您要把握個度,不能餓著,但也不能吃飽。”唐植桐想了想,又加了一句。

“我曉得,你別操心了。咱家雖然吃的沒有飽,但總比附近的鄰居強。大伯那些干貨等些日子再吃,保不準以后的日子更難。”張桂芳拒絕了兒子的建議。

“成,那您做主吧。”唐植桐看張桂芳拎得清,也就不再多言。

張桂芳這輩及年齡再長的人,最少也是經歷過民國、兩次抗戰的人,見慣了民不聊生、生靈涂炭的日子,再對比當下,可能會認為還是現在的日子更好一點。

這興許就是這幾年之間,沒有出李自成的原因之一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