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紅火歲月做俗人  677人從哪兒來的?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工具超人  書名:回到紅火歲月做俗人  更新時間:2025-02-21
 
3月6日,農歷二月初九,星期天。

唐植桐難得睡了個懶覺,一覺醒來就看到了小王同學的笑靨,近在咫尺。

“醒了?”小王同學在唐植桐一旁側躺著,頭枕著自己的胳膊,一頭青絲披散在枕頭上。

“嗯,醒了,幾點了?”唐植桐有些不想起,往前湊了湊,在被窩閉著眼里把手伸向小王同學,自動尋址熟練啟動。

“八點多一點。”小王同學沒有去看手表,因為火車站的報時鐘剛響過八次不久。

“還不晚,再睡一會。”唐植桐迷戀的感受著讓自己迷戀的手感,不愿起來,放在以前,這個點兒都吃完飯快到學校了。

“好了,醒了就快起吧。你還要起來調餃子餡兒呢,我想吃了。”小王同學將丈夫作怪的手拿下來,再摸下去該加緊雙腿了……

“行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唐植桐終于舍得起床了,翻了個身,平躺在床上,先伸了個懶腰。

小兩口簡單洗漱后,給手表上個弦,進口手表之所以貴,不僅僅是因為關稅、品牌的緣故,同樣因為大部分進口手表都是自動上弦的緣故。

小王同學的手表參加工作時葉主任給買的,那時候國產手表還沒能量產,所以選了塊進口的。

買唐植桐這塊表時雖然國產手表量產了,但為了湊一對,所以也選了英格納。

小兩口都不是高調的人,兩塊表都是手動上弦的,自動的更貴,檔次也更高,一個剛上班的小年輕戴的表比領導都好,那就不像話了。

唐植桐出門前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一下,然后去了正屋。

“睡懶覺,丟丟丟。”鳳芝看到哥哥后,拿著手里正在擇的薺菜,放在自己鼻尖來回擺動兩下,狹促的取笑道。

“長能耐了啊,再嘲笑我,我可不調餡兒了,讓你生啃薺菜。”唐植桐賞了鳳芝一個腦瓜崩,沒用力的那種。

“哼,我才不上你當呢。”鳳芝不滿的朝哥哥嘟嘟嘴,然后看向小王同學:“嫂子,你想吃水餃嗎?”

“吃點也行。”小王同學笑了,這小姑子是個懂策略的,不愿央求哥哥,就轉頭以自己的名義去催促丈夫。

“聽見沒?嫂子想吃。我看你調不調。”鳳芝抬起頭傲嬌的回道,看了唐植桐一眼。

“切,小丫頭片子,不跟你一般見識。”唐植桐也看出了妹妹的意圖,不過沒有打擊她,心眼多了不是壞事,只要心眼不壞就行。

“媽,昨晚我去送小平哥,去他宿舍看了看。住宿條件比大舅家強一點,也碰到手冊編纂組的同事了,那邊會照顧一下,您就放心吧。”昨晚回來的時候正屋已經熄了燈,唐植桐今兒一大早先給張桂芳定心丸。

“那就好,那就好。”張桂芳笑著應下,接著吩咐兒子:“文文想吃水餃,你去拿兩個雞蛋,一會拌在餡子里。”

“好嘞。我一塊泡點木耳,做個三鮮餡兒。”唐植桐得令后,進屋找雞蛋和木耳。

雞蛋是自家老母雞下的,純天然、無公害。

這種雞蛋別看個頭小,但比那些所謂綠色的山雞蛋要好。

唐植桐以前寧愿選普通雞蛋買,也不愿買山雞蛋,山雞蛋就是妥妥的智商稅。

養過雞的都知道,無論是自家散養還是圈養的母雞,哪怕是從小養起來的同一批,到了下蛋的月份,不同母雞下的蛋是不一樣的。

有的下軟蛋,個頭也大小不一,甚至蛋殼的顏色都不一樣,而且大部分蛋殼上還會粘上些雞屎。

而那些山雞蛋,不僅個頭整齊劃一,蛋殼也干凈整潔如一,顏色更是相差無幾,一看就是工業化流水線作業的產物。

唐植桐碰到過有的商家強辯:自己的山雞蛋干凈是因為洗過,個頭、顏色一直是因為采購的雞種穩定、喂養的無偏差云云。

唐植桐當時拿起一顆“山雞蛋”對著超市的燈瞅了瞅,都特么未受精,卵的山雞蛋!

然后說了一句“對對對,你說啥都對。”,掉頭走人。

真正散養,不會有人不養公雞,散養公雞的利潤不比雞蛋的利潤低多少。

雞漫山遍野的散養,興致上來了,公雞就會騎母雞,這個時候養雞的人還能上去給掰開?

還不等到跟前呢,人家完事了!

前后不過五秒鐘,就這么快!

唐植桐挑著個頭大的雞蛋撿了四個,其中有兩個個頭非常突出,一準的雙黃蛋。

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雙黃蛋,有人說是因為母雞受到了驚嚇,有人說是因為母雞卵巢病變,唐植桐覺得這兩種說法都不太靠譜。

唐植桐覺得這是自己喂得好,沒白瞎了偷偷扔雞窩里的小魚小蝦。

除了雞蛋,唐植桐還抓了一把木耳,木耳是大伯唐文邦去年送過來的,還有一些沒吃完。

“媽,我記得您說過,過年的時候買了一包蝦皮,在哪呢?調餡子放上點。”今兒起得晚,唐植桐覺得自己現在再去“買”肉也來不及了,只能在家里有限的東西里面扒拉,挑一些能做餡子的食材,回頭找機會再給家里補上。

“在柜子里……算了,我去給你拿。”張桂芳將手里的薺菜扔下,拍拍手上的土,進了里屋。

唐植桐則找出來一盆一碗,盆用來泡發木耳,碗用來盛雞蛋。

都這個點了,想在中午吃上水餃,就不能由著木耳慢慢泡發,唐植桐調了半盆溫水,又挖了一勺鹽放進去,攪拌均勻后放木耳進去泡澡。

這樣做能大大減少木耳泡發時長。

打雞蛋之前,唐植桐先用水沖了一下蛋殼,將上面零星的干癟雞屎沖掉。

“嘿,瞧,雙黃蛋!”唐植桐拿起兩個個頭最大的,一手一個,往中間一湊,必然有一個先破,另一個則完好如初,母雞很神奇的設計。

哪怕是自己養雞,雙黃蛋也不常見,因此被很多人視為祥瑞和好運的象征,寓意“好事成雙”。

這一點跟某個獎項區別還是蠻大的。

鳳芝看著稀奇,突發奇想的問道:“哥,雙黃蛋能孵出兩只小雞嗎?”

“壓根就孵不出來。”唐植桐搖搖頭,用手指將兩瓣蛋殼里殘留的蛋清刮到碗里,然后再倒進點水,涮干凈倒進一旁的面盆里,留著和面用。

“為什么會孵不出來呢?”鳳芝猶如好奇寶寶般追問道。

“我聽別人說雙黃蛋孵出來的小雞是一個身子兩個腦袋,還不等破殼就死里面了,根本出不來。”唐植桐沒有給鳳芝講什么空間不足、營養不夠的道理,因為他見過別人試過,成功收獲雙頭“毛蛋”一枚。

“那為什么會有雙胞胎呢?我們學校就有。”鳳芝具有懷疑精神,不太相信哥哥說的,甚至搬出了人作為例子。

“人跟雞能一樣嗎?雞蛋才多大?人的肚子是有彈性的。”唐植桐一邊打雞蛋一邊給妹妹做淺顯的科普。

“咳咳……蝦皮在桌子上,好好做你的餡子。”張桂芳打斷了兄妹倆聊天,瞪了兒子一眼,好好的跟妹妹說這個干什么?

唐植桐感受到母親眼里的不滿,嘿嘿一笑,接過蝦皮,不再言語了。

在風氣開放以前,民風還是很保守的。

很多孩子小時候往往都會有一個疑問:我是從哪來的?

父親不屑于回答,往往手一甩:去問你媽!

母親也不好回答,只能糊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說孩子是從自己咯吱窩下面長出來的,有的說孩子是自己從大門口撿的,還有的說是發大水沖過來的……

雞蛋打勻,倒進熱鍋,做成雞蛋餅。

這個過程講究一個眼疾手快、手眼配合。

做得好的,雞蛋餅又大又薄,做得不好的,就成了炒雞蛋。

唐植桐技術還可以,四個雞蛋做出了六個雞蛋餅。

雞蛋餅先切絲,再切成塊狀。

木耳也差不多,切成米粒大小的碎丁備用。

薺菜的做法跟涼拌差不多,得焯水、攥干,先切后剁。

最后全放入盆中,加蝦皮。

蝦皮不多,只有一包,價值一毛錢。

眼下蝦皮六毛四分錢一斤,這一包重一兩半,價值九分六厘,剩下的四厘可能是包裝紙錢。

唐植桐放了一半進去。

有了這些蝦皮,餃子餡里能吃出鮮味就很好解釋了,正好遮住自己偷偷往里面加“料”帶來的鮮味。

除了家里有的鹽、醬油、花生油,唐植桐又偷偷往里面放了五香面、蠔油,攪拌均勻。

唐植桐嘗了一口,咸淡合適,味道也不錯,滿意的點點頭:“媽,你們先包著,單位今天有點事,我得過去看看。”

“那你還回來吃嗎?”兒子工作上的事情,張桂芳不摻和,相比起來,更關心兒子的肚子問題。

“嗯,回來吃。”唐植桐洗把手,也沒帶包,空著手直接出了門。

雖然唐植桐不喜歡包水餃,但去這一趟并不是為了逃避勞動,而是為了將許諾方圓的草木灰送過去。

唐植桐不知道陳大姐什么時候能把土豆種搞到手,為了不耽誤押運處催芽,這事還是早辦早放心。

騎車空著去,臨到單位的時候,唐植桐才找個犄角旮旯裝了大半麻袋草木灰。

草木灰比較蓬松,大半麻袋也就三十多斤的樣子,催芽應該差不多夠了。

唐植桐發現自打春節后,單位里主動要求星期天值班的職工就少了,肚子都填不飽,哪有什么積極性干活?

就連方圓今兒也沒來。

唐植桐沒有將草木灰交給其他部門的值班同事,而是拎著進了財務科的門。

財務科現在已經有兩個人了,馬薇是常駐代表,這種能由自己人辦的事情,沒有必要交給其他部門的同事,否則人家還指不定怎么想財務科呢。

唐植桐將草木灰放在財務科的爐子旁邊,給馬薇留了個紙條,說明麻袋里是草木灰,留著土豆催芽用,讓她明天交給方圓安排。

鎖上門,唐植桐出了押運處的大門,不過沒著急回家,而是往南騎了一段距離,停在了田間地頭。

眼下天氣轉暖,但遠遠談不上熱,所以哪怕日頭正曬,也有社員在地里勞作。

孩子們則相對輕松一點,哥哥或姐姐領著弟弟或妹妹,有的在大人后面撿刨出來的野菜,有的則跑到未翻地的田里搶個先機,挑著鮮嫩的下手。

田里野菜不少,孩子們都在拼手速,家里中午、晚上能不能吃的飽全看哪自己能挖多少野菜。

也有一塊田里有好幾個小孩子扎堆的情況,為了爭奪野菜,他們最多罵兩句臟話。

沒有孩子去打架,因為費力氣,有勁還不如多挖點野菜。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出來這一天,就為了能把竹筐里裝滿野菜……

唐植桐看著眼前的情形,搖搖頭,嘆口氣。

這一趟出來,唐植桐本來是想過來薅一把野菜,因為他還記著之前跟馬薇說的話,等野菜出來,拌一些給她嘗嘗。

但面對這樣一群孩子,唐植桐下不去手跟他們搶,只能空著手回去了。

家里人多的好處之一就是回家水餃包完了,不用廚子動手,只負責吃就好。

“媽,等吃完再下吧,我下午送過去。”薺菜多,做的餡兒就多,水餃也包了不少,唐植桐看著一蓋簾一蓋簾的水餃,知道這是準備給椿樹胡同的,遂開口道。

“嗯。水餃包了不少,你一會順道給小平送點過去。”張桂芳點點頭,將煮好的水餃盛出來先給孩子們吃。

“好嘞!”唐植桐答應的痛快。

最近這段日子,唐植桐沒有往家里額外帶什么東西,家里幾乎都是吃咸菜度日,這乍一吃水餃,雖然是野菜的,但都吃的很香。

吃完,再喝碗餃子湯溜個縫,唐植桐心滿意足的起身再往鍋里加水,準備把剩下的水餃給煮出來。

為了防止黏連,煮好的水餃要稍微撥一撥、晾涼后再裝盒。

家里只有三個飯盒,唐植桐、小王同學、鳳珍各一個,三個有點不夠用,所以唐植桐又用了兩個盤子,一個裝水餃,另一個反扣在上面,然后用繩子一綁,也是個簡易的飯盒。

“我跟你一塊去吧,你去給小平哥送,然后咱倆婦聯宿舍碰頭。”小王同學看丈夫一個人拿著費勁,主動開口道。

“行。”小王同學回娘家,唐植桐自然不會反對。

現在男人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而女性地位又低,不少人家更是信奉“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所以很多家庭婦女想回娘家看看的時候,得征求自家男人同意。

養兒防老的想法深入人心,百姓約定成俗的規矩是女兒不用承擔父母養老,但同樣不繼承父母遺產,所以大多女同志比較自覺,極少有“扶弟魔”。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