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78章 國產斯貝,有救了

類別: 科幻 | 超級科技   作者:十月廿二  書名: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更新時間:2024-01-18
 
在系統的幫助之下,整個數值模擬過程進行的比常浩南預料中還要更加順利。

離散元仿真軟件的設計耗費了大概一周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在系統buff之下做出來的這個軟件相當高效,很快就針對幾種典型工件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加工效率和拋光效果找出了最優的解決方案。

磨料選擇平均粒徑為400目的碳化硅顆粒,流體則選用航空煤油為基體,再加入一定量的懸浮劑、乳化劑和抗氧化劑配制而成。

這個配方的通用性很強,大部分的深孔和變口徑管類工件都可以使用。

常浩南甚至還用了額外一天的時間順手完成了PLC程序的設計。

這個程序也是磨粒流加工系統的重中之重。

因為軟性磨料并不像砂輪那樣“聽話”,很容易出現加工過度的問題,也就是重融層已經被去除之后,又繼續對氣膜孔內壁的基體材料進行磨削,最終導致工件報廢。

而一個好的PLC程序,則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這種問題的發生。

另外一邊,韓有德這個人雖然看上去倨傲了一點,但真才實學確實是有的,他只用了三天時間就完成了磨粒流設備的總體設計,當常浩南這邊把磨料和PLC程序搞定的時候,盛京第一機床廠的設備也在老師傅三班倒的連夜趕工中下線了。

鐘世宏這幾天樂得臉上幾乎笑開了花——

由于他提交上去的申請已經獲得通過,精工計劃也就正式有了“編制”。

并且上級部門考慮到這個計劃未來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直接給拔高到了由科工委牽頭的國家級項目。

就連身上沒有編制的常浩南,都被丁高恒欽點了一個“技術總顧問”的帽子。

而作為整個計劃的當頭炮,這臺磨粒流加工設備自然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

磨削工藝看上去似乎不太起眼,但其實是精加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所以幾乎所有參與精工計劃的單位都派出了技術人員,想要親眼見識一下410廠整出來的新花樣。

隨后的一天中,清單上面的原料陸續被采購并運到了410廠,經過乳化、攪拌、調和等一系列工序,最終形成鉛灰色的膏狀半固體,隨后被灌入了早已準備好的磨料缸之中。

操作工人開始進行設備開機之前的最后一次技術檢查。

由于圍觀群眾實在太多,又要和生產設備之間保持一個必要的安全距離,因此不少人都只能遠遠地看上一眼。

“那一坨黑乎乎的東西,就是他們搞出來的核心技術?”

一個頭發半白的老工程師有些將信將疑。

軟性磨料看上去就跟一坨化了一半的冰激凌差不多,賣相確實不怎么樣。

而且一般理解中,“磨削”這個過程是要用一個更硬的東西來去除比較軟的東西,軟性磨料確實會對傳統的概念造成沖擊。

從脖子上掛著的臨時出入證來看,他來自冰城鍋爐廠。

這個廠不是燒鍋爐的,而是造鍋爐的,全國大部分發電用的燃煤鍋爐和不少蒸汽輪機配套的動力鍋爐都出自這里。

而最近他們正在競標某新型導彈驅逐艦的動力鍋爐生產項目,卻始終被加工制造能力不足所困擾,好幾項關鍵指標都無法達到要求。

就在這個最關鍵的節骨眼上,科工委主持開展精工計劃的消息傳來,冰城鍋爐廠幾乎是趕著最后關門前的最后一刻上了車,對于410廠這邊的情況了解也就比較少。

“是,我昨天晚上聽報告,他們說是能把不規則型面的拋光效率提高5倍以上,而且還可以處理深內孔、變口徑管這些老大難的工件。”

旁邊另一位陜柴重工408廠的工程師就要游刃有余地多。

他們的情況和冰城鍋爐廠差不多,最近在負責對MTU公司柴油機的許可證生產工作,但至關重要的國產化率指標卻卡在了一個門檻上遲遲無法取得進一步突破,所以在得知這個精工計劃的第一時間就要求參與,并且還提供了一大筆項目經費。

“我去,5倍……不能是放衛星吧?”

“看著吧,應該用不了太長時間。”

就在圍觀人群討論的功夫,經過培訓的技術工人已經完成了對加工程序的加載和設定。

這個流程本來計劃由常浩南親自操作,但后者認為由普通文化程度的工人動手,更能體現出這套“傻瓜式”軟件的優勢。

一根渦噴14上面的滑油彎管被夾具緊緊固定了起來——

410廠本身并沒有對氣膜孔內壁進行金相檢測的能力,所以為了更加直觀地展示磨粒流加工的能力,鐘世宏和常浩南最終決定讓一根加工難度同樣很高的變口徑彎管來獲取這臺設備的“一血”。

準確來說應該是半根,因為前面還切下來了一部分,等一會用來和加工之后的情況進行對照。

啟動按鈕被按下,壓縮機隨之發出嗡嗡的響聲。

剛開始似乎并沒有出現什么變化,但十來分鐘之后,牙膏狀的廢棄磨料開始從夾具周圍預設的排泄孔中被擠出來。

旁邊等待許久的工人馬上開始把準備好的新磨料填進去。

加工繼續進行。

沒有任何一個在場的人覺得枯燥乏味。

就一個如此復雜的工件拋光工序來說,持續幾個小時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概50分鐘之后,夾具打開。

經過航空煤油沖洗過后的工件從外表上似乎看不出有什么變化。

“這還不到一個小時……時間是不是有點不夠啊?”

“五倍效率的話,倒也差不多的樣子……”

操作工人并沒有受到這些討論的打擾:

“上切割機!”

滑油管的內徑足夠直接塞探頭進去做表面粗糙度檢測,但要論直觀,那肯定是直接切開效果更好。

經過拋光和未經拋光的兩個工件很快被從中間一分為二。

在廠房的燈光下,哪怕僅憑肉眼,都能看出區別。

左邊的工件內壁,亮得幾乎能當鏡子。

當然,為了嚴謹,該做的測試還是要做的。

“拋光前工件內壁,平均粗糙度Ra值1.466。”

常浩南親自上陣,讀出了屏幕上顯示的第一個檢測結果。

剛剛還在討論的圍觀人群也重歸寂靜。

所有人都在等著,他的下一句話。

“拋光后工件內壁,平均粗糙度……”

“Ra值0.367!”

周圍幾乎瞬間陷入了沸騰——

“我滴個乖乖……”

“真能這么快?”

在人群的另外一邊,幾個穿著航空工業工裝的男人幾乎兩眼發光地看著眼前的機器。

作為系統內的兄弟單位,參觀時候獲得一點特殊待遇也是理所應當的,因此他們可以從一個更好的角度和更近的距離觀察整個工藝流程。

“張工,這……”

一個比較年輕的工程師用因為興奮而有些顫抖的聲音說道:

“這如果能用上的話,斯貝國產化應該……”

顯然,他們來自鎬京的430廠。

斯貝MK202發動機雖然70年代中期就完成了引進和組裝,但因為中間的各種原因,導致真正的國產化工作歷經多番波折,直到1995年才通過驗收。

說是“國產化”,其實這個時候斯貝的國產化率不過70而已,大量核心零部件用的都還是十幾年前進口的庫存。

產量很低,而且也不可持續。

本來,當年在引進斯貝技術的時候,鎬京和盛京兩邊鬧出了不少矛盾。

但隨著殲轟7上面的原裝斯貝發動機逐漸到壽,前者頭上的壓力也是每日俱增。

尤其是前段時間渦噴14在香洲航展上搞了個大新聞出來,要說不眼紅不羨慕,那絕對是假的。

所以430廠也顧不上什么面子問題,直接把負責斯貝國產化項目的一眾工程師給派了過來。

“應該能突破一大步!”

被稱為張工的中年人說著朝身前的空氣揮出一拳:

“求410廠辦事,總比求英國人辦事要好。”

“我親自去找鐘世宏!”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