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直接給到結果,但只要到了交由上級討論這一步,基本也就說明問題不大了。
尤其是在技術本身已經進行過地面和空中驗證的情況下。
幾人隨后的話題,也迅速轉向了更加具體的層面。
畢竟,一顆衛星,尤其是頻帶資源和供能水平都有限的百公斤級別小衛星,除了核心功能模塊以外,還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問題。
比如跨層自適應傳輸、多普勒變化率估計算法、Ka頻段衛星的信道模型,以及傾角估計算法等等。
別說在21世紀初,就算再過二十年,大批發射的微小衛星都是在入軌前就算好失效概率,然后帶著冗余量發射的。
但常浩南他們這次的測試星座總共就四顆,肯定經不起任何意外。
好在,林森明和張維永本來就是衛星設計出身,在這些方面倒是早就考慮的面面俱到。
而郭林這會也樂得降低存在感。
除非問題和自己的業務相關,否則就是一個緘口不言。
因此,這場會面也很快便走向了尾聲。
不過,就在離開欒文杰的辦公室之后,卻又被跟著從里面一起出來的沈俊榮給叫住了。
“郭林同志,麻煩再等一下!”
郭林畢竟算是兄弟單位的人,所以沈俊榮對他的態度還是比較客氣的。
三人同時停住了腳步,轉過身看向手里拿著公文包和外套的后者。
見到他們這副如臨大敵的模樣,沈俊榮笑著擺了擺手,示意他們放輕松:
“不要緊張……正事剛才已經談完了,我只是還想再問幾個個人感興趣的事情。”
話是這么說,但郭林也不可能真當成閑聊:
“您說。”
沈俊榮作為航天測控領域出身的專家,最感興趣的自然還是老本行:
“我記得你剛才說過,因為這個星座只對應個別航天器和地面終端,所以頻域和波束指向的壓力不大?”
“沒錯。”
郭林點頭:
“出于衛星體量的考慮,我們在每顆衛星上面只設置了兩個下行通道和四個上行通道,但結合新的姿態確定算法,預計還是可以實現本次測試當中的通信需求。”
實際上,郭林并沒有講出來常浩南的全部計劃。
這個四星星座預計將有效運行一年以上。
在完成對神舟五號的中繼通信任務之后,就將回到最開始的設計目的。
也就是為海洋一號衛星提供更寬的圖像回傳窗口——
還是只服務于個別對象。
預計可以把每天進行數據傳輸的時間提高到68個小時。
當然,因為海洋一號本身的通信速率很慢,所以不可能達到中繼星座的理論性能上限,。
但也足夠避免再發生年初那種“拍到了一大堆有用信息但需要多個周期才能傳輸完成”的情況,影響到偵察信息的時效性。
不過,這個回答,顯然沒有解開沈俊榮的疑惑:
他一邊示意幾人一起往前走,一邊繼續道:
“我之前在科工委的時候,也算是和常顧問有過一些接觸,他可不像是那種只看眼前的人……”
“你們從飛艇到飛機再到衛星,下了這么大功夫搞中繼通信驗證,那未來的最終目標,恐怕不可能只是給單獨幾個飛船或者衛星服務吧?”
“那到時候用戶數多起來,不是還要解決頻域范圍和指向靈活性的問題?”
只能說,帶過大項目的人,視角確實不一樣。
一眼就看穿了常浩南規劃的長期目標。
其實這個問題,另外三人也也不清楚。
張維永倒是知道,常浩南規劃中繼通信星座的最初目的,是用盡可能小的代價形成一套重訪周期在天或天以下級別的全球天基遙感系統。
而且是兼顧戰術與戰略、軍用與民用多個層面的。
考慮到使用環境的多樣化,以及遙感衛星本身也存在多種分類,因此確如沈俊榮所說,肯定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組網網絡。
可技術上要如何實現,常浩南卻未曾透露過。不過,一旁的郭林在沉思半晌之后,還是給出了回答:
“我們沒有申請常用但擁擠的L/S/C波段,而是選在目前應用還比較少的Ka頻段,就有過這方面的考慮,另外就是……”
說到這里,他猶豫了一下,似乎在判斷是否應該繼續下去。
但最后還是接著開口道:
“雖然常總沒明確提過,但我個人猜測……可能也跟我們目前正在測試的新型寬帶寬角相控陣技術有關。”
光控相控陣雷達的地面測試已經進行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其表現出的很多優點,比如重量輕、發熱低、波束指向精度高、頻域范圍廣……都很適合放在衛星上用。
郭林做出這種推測,也算是順理成章。
而沈俊榮在聽到“新型相控陣技術”這種描述的時候,就知道對方指的應該是光控相控陣。
此前在開一次行業內會議的時候,他從電科集團的領導口中無意聽到過。
不過,沈俊榮也沒再往下深究。
雖說是全國一盤棋,但大家畢竟不是一個系統的,不可能因為存在合作關系,就什么細節都給你往外捅。
沒輕沒重地繼續問,只會導致兩邊都尷尬。
剛好,四人這會也走到了樓門口。
他順勢和三人告別,并再次囑咐,盡快上報方案……
就在幾個兄弟單位的同志因為他的提前布局而忙到起飛的同時,常浩南本人也已經完成了立項后的一系列準備工作。
一般來說,研制工作到這個階段才算是正式開始。
但常浩南操持的項目,卻還是順應了他過去的習慣——
在預研階段,就已經分配好了各單位任務,甚至開始對部分關鍵技術進行攻關。
因此,在AE1500/渦扇20立項后不到一個月,常浩南就召集其負責生產和測試的兩個部門,進行了第一次樣品生產研討會。
當然,不是指整機樣品。
甚至都不是部件級樣品。
就算有系統開掛,一個月時間拿出完整設計參數還是太離譜了。
實際上,只能算風扇測試的一個前置任務。
不過,雖說是前置任務。
但難度卻一點不低……
會議室里,常浩南正坐在會議桌首位,側著身子看向身后幕布上顯示的葉片設計圖。
“在設計中,我們嘗試把相對弦寬提升超過40,大幅提升風扇葉片氣動效率,并增強了葉片剛性的同時,還削弱了高速旋轉狀態下的振動強度,從而在設計上去掉了葉身中部的凸臺,降低了葉片外輪廓的制造難度……”
然而,在他身前兩側,另外十幾名技術人員卻是面露難色——
相比此前他們曾接觸過的風扇設計,無論是渦扇9、D436還是PS90A,眼前這個方案都有著巨大的不同。
寬弦設計確實降低了外輪廓的制造難度。
但鈦合金材料做大后彎后掠葉型,本身就意味著基礎難度要上天。
還有這個將近40的內部空心程度,是不是有點過于離譜了?
由于過大的空隙率,并且常浩南并沒有激進地采用葉片預變形設計,因此為了保證強度,風扇葉片內部還設計了大量三角形的桁架。
更是數控加工過程中的噩夢……
一番介紹結束之后,常浩南回過頭,也看到了面前同志們為難的表情。
不過,他卻反而露出一抹笑容:
“都別苦著臉了……我知道這個葉片是各位從未接觸過的形式,還會用到很多全新的技術和概念……但我也基本規劃好了樣品的生產路線。”
聽到常浩南這么說,現場的氣氛才總算放松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