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385章 氚增殖模塊

類別: 科幻 | 超級科技   作者:十月廿二  書名: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更新時間:2025-02-25
 
一星期后。

火炬實驗室的磁流體實驗室還亮著燈,常浩南摘下防護面罩,靜靜凝視著正在升溫的氦冷固態球床。

液態鋰在環形管道中緩緩流動,在暗紅色的警示燈下泛著詭異的光澤,像一條被困在石英管中的金屬蛇。

在家里度過了充實而又無所事事的一周之后,他最后還是閑不住地回到實驗室,開始了下一階段的工作——

上級當然不可能允許他在京城市區建一座核反應堆,但一些與核技術相關的放射性研究還是完全有條件進行的。

“老師,三號循環泵的振動頻譜分析出來了。

“一名穿著深藍色連體制服的博士生突然從設備間探出頭,手里的文件板上還沾著些許金屬粉末:

“0.87Hz處的異常振動比昨天增強了37,需要停機檢查磁軸承嗎?“

常浩南瞥了眼實時監控屏,磁流體通道的溫度梯度正在綠色安全區內波動。

“不用……今天的測試條件不一樣,振動大點是正常的,另外把采樣頻率提到200kHz,讓栗老師帶你去地下二層拿一臺激光多普勒測振儀。“

他邊說邊在值班記錄本上簽下潦草的時間戳,然后補充道:

“還有,記得給真空法蘭補涂二甲基硅油,上次氦質譜檢漏儀就是被鋰蒸汽堵了離子源。”

就在這個時候,栗亞波剛好從外面走進來,懷里還抱著一臺設備:

“我已經給拿過來了……另外老師,外面有位彭覺先要見您,說是昨天和您約過時間了。”

常浩南一愣,停下手上的動作:

“把他請進來吧……”

當他推開會議室的玻璃門時,彭覺先正把外套往衣帽架上掛,呢子面料蹭過金屬掛鉤發出沙沙的聲響。

跟在他身后的一名軍官抱著加密公文箱,領口繡著的核工業標識在陰影中若隱若現。

“老常,我看了你前兩天發給我的的周報。”

彭覺先接過密碼箱,動作麻利地打開:

“鋰循環系統的氚滯留率比理論值高了兩個數量級,這可不是用鋰6同位素豐度能解釋的。”

“彭總,你這是關心則亂啊……“

常浩南從恒溫柜取出兩罐鹽汽水,易拉罐開啟時的嗤響在寂靜中格外清晰,:

我們中子源強度只有10n/cms,按三鋰同位素反應截面計算,這就是正常的數據范圍。”

“你們在液鋰里養出了氚池。”

彭覺先突然說道。

他從包里掏出一本筆記本,一下就打開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顯然這段時間沒少翻閱。

上面貼著一張被打印出來的圖譜,某個特征峰的位置被紅筆重重圈了出來:

“這不是氘氚混合氣的解吸峰?”

他手指在上面點了點,臉上露出些許疑惑:

“還有,同步輻射實驗室的XPS譜顯示,你們循環泵葉輪表面有氚化鋰沉積層……”

實驗室陷入詭異的寂靜。

常浩南能聽到隔壁材料分析室傳來的真空泵嗡鳴,那臺新裝的上海光源分支線站正在做預熱調試。

“之前更換屏蔽層時,循環泵的壓力傳感器確實檢測到異常波動。”

他終于開口,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胸前的工牌:

“但你要知道,我們堆芯的燃耗還不到0.01,完全是實驗室級別的數據,你不能拿著中試乃至工業水平的標準來對比啊……算了,你先換上衣服,來我們實驗室看看吧……”

“這就是你們優化過的閉環磁流體系統?”

彭覺先的指尖在控制臺參數界面上劃過,看著磁通量的計數值在屏幕邊緣規律跳動。

“我記著之前和你說過,我們之所以開展對鋰的研究,關鍵還是為了中子屏蔽……產生的氚當然會強化等離子體發電過程,但即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幅度也只有大概35,所以并不會專門進行富集。”

常浩南調整著波導管角度,過了幾秒鐘之后才補充道:

“當然,我們也可以增加研究的課題內容……不過老彭,你得給我個足夠的理由。”

對方昨天約行程的時候就有幾分著急,今天更是把火燒眉毛寫在了臉上。

顯然是有事。

彭覺先也沒猶豫,只是嘆了口氣便回答道:

“下個月初,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理事會要召開一次工作會議,確定各國氦冷球床氚增殖測試模塊的測試排期……”

實驗室的換氣系統突然加大功率,將最后一絲臭氧味抽離。

常浩南的手指在鍵盤上停頓了半拍,代碼編譯器的光標在屏幕上規律閃爍:

“所以,你們是準備開發新的氚增殖技術?”

彭覺先點了點頭,隨身攜帶的保溫杯在金屬臺面磕出清脆的聲響:

“現階段,我們還在用氧化鋰和三元鋰陶瓷作為主要的固態氚增殖劑。”

他從筆記本上翻出了一份三年前的實驗數據,缺陷密度分布圖如同月球表面的環形山:

“當前的輻照產氚技術存在嚴重的損傷缺陷,比如鋰空位、氧空位、未配對電子……之類,而空位遷移導致晶格畸變,氚原子被困在氧空位形成的電子陷阱里,就像用漏勺接雨水,最終的有效留存率慘不忍睹。”

“所以需要新的方案,但美國人把液態增殖劑的數據列為NOFORN(禁止對外籍人士公開),當然這也是正常的,誰都不可能把這種東西隨便公開出來……”

雨聲中忽然混入服務器陣列啟動的嗡鳴,常浩南將加速器的功率調到待機狀態,顯示屏泛起幽藍的冷光:

“我的中子源強度還不到托卡馬克的百萬分之一,要積累有效數據……”

他看了眼墻上的電子日歷,紅色數字顯示著2008年8月27日:

“至少需要18個月左右,而且還要考慮到后續的研究過程。“

彭覺先擺擺手:

“重點不是速度,而是時間窗口”

說著從旁邊扯來一張紙,在上面畫出時間軸:

“ITER是國際項目,而由于軍事原因,各國并不會共享氚增殖技術,只是可以各自利用ITER框架內的設施測試自行設計的氚增殖模塊,所以排期是輪流的……通常來說,每個周期大概1624個月不等,如果第一次測試的數據不理想,那就要等上一年半到兩年才能進行下一次測試。”

常浩南頓時心下了然。

如果不能精確對準排期,那么很有可能因為進度晚上12個月而造成額外12年的拖延。

而且,如果一個周期不能解決問題,那很可能每個周期都要有12年的拖延。

這對于華夏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可控核聚變當然不差區區幾年功夫。

但氚增殖技術還涉及到熱核武器的威力以及小型化水平,這才是現階段上級關注的重點。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