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爺爺朱元璋  第114章 龍江造船廠大匠們的驚嘆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作者:西湖遇雨  書名:我的爺爺朱元璋  更新時間:2024-05-14
 
得知了陰陽炁海開啟的消息,在前往鐘山的路上,朱元璋在馬車中忽然想起了一事,于是隨口向馬車旁率領錦衣衛隨駕的毛驤問道。

“那個叫道衍的和尚,如今怎么樣了?”

“回稟陛下,還在詔獄里關著呢。”

朱元璋琢磨了片刻,他本來就覺得這和尚看著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人,而在得知了殘頁上的消息,也就是預測的未來中,老四會找這道衍和尚密謀造反后,他本意是干脆殺了道衍了事.但道衍還是活下來了。

還真不是朱棣求情,按照朱元璋的性子,若是朱棣給道衍求情,那道衍只會死得更快。

道衍能活下來是因為馬皇后聽了朱元璋的念叨以后,覺得殺和尚實在是不吉利,馬皇后的原話是“因果報應這種東西,沒有聽說過拿未來的因來了結現在的果的”,故此,朱元璋考慮了一下,就給道衍扔到了詔獄里。

而前幾天,又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大天界寺失火了,火勢很大,整個寺廟都被燒毀.朱元璋覺得,這可能是佛祖在警示他。

因為大天界寺不是一般的地方,這個寺廟原名大龍翔集慶寺,洪武元年朱元璋親自賜名大天界寺,并提筆寫了“天下第一禪林”榜于門外,洪武十五年設僧錄司于寺內,相當于整個大明佛教的管理機構,就設置在這里。

朱元璋是信佛的,至少曾經信過,所以對于這些事情,向來都是秉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如今知曉了朱雄英告訴他的種種,譬如朱標有可能早逝,所以更是升起了幾分積德之念。

朱元璋下車后吩咐道:“既然大天界寺要在定林寺故址重建,便打發這道衍和尚去那里當個尋常僧人,別在詔獄里關著了。”

登上鐘山圣孫壇,少頃,陰陽炁海中就傳來了朱雄英的聲音。

“爺爺,我這有不少航海方面的東西送你。”

朱元璋聞言頓時有些驚喜,還是咱大孫貼心!

他正因為水師和工部給他匯報造艦進度緩慢而發愁呢,這真叫瞌睡就給送枕頭。

其實宋元時期的造船業是很發達的,但是經歷了元末戰亂,以及洪武朝二十多年持之以恒的海禁政策后,老一輩的技術工匠基本都凋零的差不多了,很多手藝都斷了傳承.沒辦法,都海禁了不允許海貿,那船廠肯定停工倒閉,工匠們就算帶徒弟也不可能再有實踐的機會了,所以手藝要么沒了,要么撿起來也都生疏的很。

不過,朱雄英給他解決的,倒不是造船的具體問題,那個朱雄英也不會,而是航海儀器,而且是很多的航海儀器。

看著從陰陽炁海里跟井噴一樣掉下來的奇怪物品,朱元璋趕緊一邊讓錦衣衛把這些儀器從軟墊上搬運出來,一邊讓毛驤把負責大明水師的南安侯俞通源,還有龍江造船廠的大匠們召了過來。

龍江造船廠位于京城西北不遠處,是整個直隸最大的造船廠,占地面積數百畝有匠戶四百余戶,工匠、船丁、雜役數千人,平時水師船只的檢修、保養等工作也都是在這里進行,可以說是整個大明,為數不多在洪武朝能保持正常運轉的造船廠了,論起技術實力也是最強的。

實際上,如果歷史線沒有變動的話,那么鄭和下西洋建造的寶船,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在龍江造船廠建造的。

六分儀、立式磁羅經柜、天文鐘、船鐘、航海儀

聽著大孫的介紹,如獲至寶的朱元璋,親自將這些信息記錄了下來。

因為就在京城附近,所以一個多時辰后,南安侯俞通源和龍江造船廠的大匠們就被帶了過來。

他們的臉上原本帶著幾分疑惑,但當他們得知了這些航海儀器的作用后,頓時眼睛發光,跟見了稀世珍寶似的,神情從疑惑轉為震驚,再變為狂喜。

俞通源作為掌管整個大明水師的將領,他的眼睛緊緊盯著那些航海儀器,仿佛看到了未來大明水師馳騁四海的壯麗景象。

“神器!簡直就是神器!”聽著旁邊大匠們壓抑不住的激動,俞通源深以為然。

能幫助船只在海上精準定位、計時、測量航行距離的儀器,不是神器是什么?

就拿計算航行距離來說俞家在巢湖打了這么多年的魚,三兄弟可以說各個都是浪里白條一般的存在,可饒是如此,也沒有誰說自己就能做到精準計算航行距離,靠的全是感覺。

但在巢湖里,或許還能靠感覺,甚至到了長江里或者更大的鄱陽湖里,靠感覺都沒問題,可是對于茫茫無際的海洋來說,如果測算這些東西只靠感覺,那無疑就是要命的。

繩結計算距離的法子,算是比純靠感覺稍微靠譜些,但也沒有靠譜到哪去,因為繩結扔的次數越多,誤差就越大,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便是如此。

而有了這種能夠精確計算航行距離的儀器后,幾乎航行只需要趟一次,就能把一條航線的準確方位和距離給趟出來,反之,如果沒有這些儀器的話,大明的水師就只能靠著海岸線行駛才能保證不迷路。

龍江造船廠的大匠們個個激動得無法自抑,他們圍著這些儀器,嘖嘖稱奇,互相交流著對這些儀器功能的理解,有的大匠甚至忍不住伸出手來輕輕撫摸著這些儀器的表面,感受著它們的質地激動的熱淚盈眶。

“這六分儀,竟然能如此精確地測量天體的角度,咱可從來沒人想到過還能這么設計.早就聽聞圣孫神通廣大,如今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還有那磁羅柜無論風浪多大都不會迷失,這可比指南針要厲害多了!”另一位大匠也忍不住感慨道。

朱元璋站在陰陽炁海旁,回頭滿意地看著這一幕。

大孫送來的東西,正是大明艦隊遠洋所必須的,這些航海儀器將成為大明水師最寶貴的財富,引領著它們精準地駛向海對面的那個國家.日本。

有了這些儀器,從大明跨海遠征日本就有足夠的把握不出意外了。

但隨后,從陰陽炁海中掉下來的東西,卻引起了大匠們,乃至俞通源的質疑,因為這些圖紙,徹底打破了他們的造船觀念。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