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爺爺朱元璋  第234章 南方局勢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作者:西湖遇雨  書名:我的爺爺朱元璋  更新時間:2024-05-29
 
皇宮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秘密的地方之一,關于海上貿易的事情,并沒有能保密多久,很快風聲就傳開了,而貴人們也不再禁止宮女和宦官們討論此事,反而都對于這件事情表現出了濃郁的興趣。

原因也很簡單,宮里實在是沒什么新鮮事,高高的宮墻就像是囚籠一般,把在這里日復一日生活居住的人們,無論身份的高低貴賤,都囚禁于此。

外面的人削尖了腦袋,甚至不惜自宮,都想要擠進來,但里面的人卻早已對這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感到無聊透頂。

所以,當得知要由皇室出錢做海貿生意的時候,宮人們有些激動的反應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這幾天皇宮內的議論聲如同嗡嗡響的蟬鳴一般不絕于耳。

侍女蘇日娜穿梭于長廊之間,偶爾在只有宮人們會停留的地方駐足,耳邊總能捕捉到關于朱雄英提議之事的各種討論.這些隱藏在偏僻角落中的討論,幾乎不會傳到貴人的耳朵里,整個皇宮還像是表面一樣寧靜。

“聽說了嗎?圣孫提議要開展皇室主導的海上貿易,這可是個大手筆啊!”

“是啊,是啊,我還聽說馬三保那個小子加入船隊,輔助規劃航線呢。”另一位年輕的宦官接過話茬,語氣中透露出一絲羨慕。

“要是我也能跟著出海就好了,我家在寧波,打小就會水。”

“那你怎么不去呢?”

“嗐,這里面說法可多了去了。”

內廷要出人不假,但這次航行還是以水師為主導,內廷涉及的人員,也就是負責買賣貨物以及負責宣旨的,而這兩種人,顯然與內廷絕大多數人是無緣的。

首先,宮女都是皇帝名義上的女人,因此宮女肯定是不能隨船出海的;其次,代表大明負責宣旨的,按照慣例一定是高級別的宦官,哪怕不是太監,也得是少監這一級別的,而且只有一兩個人;最后,剩下的宦官也不是都有均等的機會被挑中的,內廷共有四司八局十二監,包括了皇宮這個龐大系統的全部日常生活洗澡、洗衣服、縫衣服、制作靴帽、染布、酒醋、果蔬等等全都有專門的部門負責,而真正負責管理皇室資產,并且有可能加入到貿易船隊里的,只有御馬監、內官監還有內承運庫這三個權勢部門。

內官監是負責采辦御用物品的,還兼著給皇帝當出納的職責;御馬監除了本職工作負責養馬和一支內廷小型衛隊以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還有財政職能,也就是管理草場和皇莊,經營皇店;內承運庫就是內帑的實際管理部門,負責當會計。

所以這三個部門才是內廷管錢的,這里面的人才可能被選入其中。

因此,絕大多數的宦官都是不可能跟馬三保一樣幸運的,而內廷的正常運轉肯定也不能因為這件事受影響,再加上這活是個不折不扣的肥差,因此能被派出去參加海外貿易船隊的,一定是內廷里有過硬關系或者貿易能力突出的人,這些人加起來恐怕也就幾百人,剩下的上萬人,就都是水師的官兵了。

午后,陽光透過窗欞灑在朱雄英的書房,他正在埋頭撰寫著一份關于海上貿易的詳細條陳。

蘇日娜輕輕推門而入,手中端著一盞新沏的茶。

“殿下,請用茶。”蘇日娜將茶盞放在案頭,輕聲說道。

朱雄英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疲倦,但看到蘇日娜,臉上又露出了溫和的笑容:“有什么消息?”

“殿下,這幾日皇宮里都在談論您提議的海上貿易呢。”蘇日娜說著,目光中流露出幾分欽佩。

朱雄英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條陳,端起茶盞輕啜一口:“是啊,這件事情畢竟關系到內廷未來的‘錢途’,自然會引起大家的關注。”

朱雄英放下茶盞,目光透過窗欞望向遠方,似乎在思考著什么:“蘇日娜,你知道嗎?這次海上貿易,不僅僅是為了籌集經費支持遠洋艦隊的建造,更是為了打開大明與海外諸國交流的大門,海洋才是大明未來要發展的方向。”

蘇日娜微微頷首,她的眼中閃爍著對朱雄英的崇拜:“殿下,奴婢明白。但奴婢心中仍有疑慮,這海貿利潤究竟有多大?我們真的能從中賺錢嗎?”

“利潤,自然是有的。”朱雄英微微一笑,手指輕輕敲打著窗欞,“從古至今,華夏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在海外極受歡迎,這些都是海外生產不了的,尤其是安南國和占城國,他們更受華夏文化的影響,貴族們都對這些商品趨之若鶩。而且,貿易是一來一往的事情,除了賣東西,我們還可以通過貿易帶回海外的珍稀物品,如象牙、沉香等等,這些在大明同樣有著極高的市場價值,皇室貿易是獨占性質的,因此賣給國內能消費得起的富人也是賺錢的。”

“但殿下,海貿畢竟風險極大。”蘇日娜擔憂地說道。

朱雄英轉過身,目光如炬地看著蘇日娜:“你說的沒錯,海貿確實風險極大,但正是因為風險,利潤才會更高風浪越大魚越貴聽說過嗎?”

“而且,我們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我送來的海上定位設備,可以讓艦隊在茫茫大海中準確找到航線,而且第一步只是在南洋航行,沒有那么困難的。”

蘇日娜點了點頭,又問道:“殿下,您真的相信馬三保能夠勝任那個職位嗎?宮里的很多人都對此議論紛紛。”

“我相信他。”朱雄英重新坐回書桌前,拿起筆繼續撰寫條陳,“馬三保雖然年輕,但他有著對航海足夠的熱愛和天賦,只要給他機會,他一定能夠證明自己。”

詳細的寫好了條陳以后,朱雄英前往在皇城南部的戶部值房拜訪左侍郎傅友文,因為有著皇帝對于此事的許可,所以這也算不上私自結交大臣。

之所以要找戶部,還是之前說的原因,如今的內帑,是歸屬于內廷的內承運庫管理不假,但同時還要接受戶部的雙重管理。

做生意是需要成本的,購買大量用于出售的貨物,就必須要動用內帑的錢,所以也必須經過戶部。

來到戶部,在大堂右側的值房里,朱雄英見到了左侍郎傅友文。

傅友文見到朱雄英到來,連忙起身相迎,臉上露出親切的笑容。

兩人分賓主落座后,朱雄英開門見山,將朱元璋的詔令以及自己的計劃詳細地向傅友文闡述了一遍。

傅友文聽后,眉頭微皺,沉思片刻后緩緩說道:“我已略有耳聞,殿下整體計劃之宏大,實在是令人驚嘆,不過只進行這第一步倒也難度不大,只是海上貿易雖然看起來一本萬利,但實則風險極大,從前南宋朝廷做海貿生意,血本無歸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還需要謹慎行事.關于第一批下南洋貿易的規模,最好還是先小規模嘗試,逐步積累經驗。”

朱雄英點頭稱是,他明白傅友文的擔憂,之所以不止一個人跟他提這件事情,是因為海上貿易確實風險極大。

為什么大明建國這么多年不搞海貿?除了海禁政策本身的因素以外,就是因為這項活動確實不是百分百賺錢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再加上有成本,一趟下來要是遇到點颶風,貨品賣的不如意,那賠錢也不是不可能。

但朱雄英肯定不能因為風險就止步不前,畢竟,海上航行這件事情,安全性跟艦隊規模是肯定成正比的,艦隊規模越大,對抗海盜就越穩妥,同時遇到颶風等天災,抵抗災難以及搜救人員、物資的能力也越大。

而且鄭和下西洋已經印證了這個觀點,因此朱雄英把握還是很充足的。

他拿出條陳,向傅友文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想法,條陳寫的很詳細,包括如何選擇行進路線以減少航行風險,以及如何通過選擇合適的商品來提高貿易利潤等等,顯然,這是一份合格的項目計劃書。

傅友文認真地看完后,眼中閃過一絲贊賞之色,他說道:“殿下計劃周密,既然皇上已下詔令,戶部自然全力支持。”

然后傅友文又提了一些自己的意見,包括海上貿易的具體細節,也就是船隊的組建、商品的采購與運輸、人員的選拔與培訓等等,干這種大事就是要把前期的這些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才能開始著手籌備第一批下南洋貿易的事宜,不然的話根本就是無從下手。

“不過,安南國內,現在好像不是很太平。”

傅友文忽然提了一句:“廣西都指揮使韓觀前段時間給靖寧侯葉升寫信,就提到了此事,邊境的土司始終叛服不定,而且時常有摩擦產生。”

韓觀是高陽侯韓成之子,不過韓成這個侯爵是戰死在鄱陽湖之戰后的追贈,因此韓觀并未襲爵,但韓成早年基本上是打滿全場的狀態,跟明軍的高級將領們關系很好,這份遺澤也就由韓觀受用了,起初他以舍人之職宿衛禁宮,被朱元璋賞識,授任桂林右衛指揮僉事。

此時的廣西,境內極度不太平,跟云南和貴州一樣,境內絕大多數地區都是由土司統治的,這些土皇帝與朝廷派來的流官有著嚴重的利益沖突,經常會掀起叛亂,搶掠郡縣殺害守官,廣西都司的官兵都不敢出戰,而韓觀性格兇狠,該殺該罰的毫不手軟,對抓獲的叛賊都處以極刑,偶爾放過一兩個人也是讓他們回去告訴各地蠻人,蠻人大多產生了畏懼心理,廣西境內因此得以安寧。

韓觀在廣西鎮壓蠻族叛亂中表現的非常鐵血,殺的人頭滾滾,因此累升為廣西都指揮使.這種做法,不能說錯,畢竟小人畏威不畏德,文官們的招撫懷柔之策,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已經無數次驗證了其不可行之處。

但是,韓觀的做法還是引發了一系列的負面連鎖反應。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廣西邊境的部分土司開始倒向安南國。

要知道在大明與安南之間,可是沒有那么清晰明確的邊境線的,而且因為兩國接壤的地方有很多的山脈,深山老林里的蠻族,不僅自己沒有國家認同的觀念,而且連大明也說不好他們的具體組成。

這片土地,從漢朝以來,就始終對著中原王朝有著很強的離心力,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那自然好說,而一旦中原王朝衰落,這地方必然會形成割據獨立,而且很容易被南方的國家所占據。

所以,朝秦暮楚在土司們這里,實在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而恰好安南國這時候也不安分。

朱雄英微微一怔,因為大明對于國外情報的落后,所以安南國最近發生了什么事情,他確實不是特別清楚。

當然,如果傅友文只是一個正常的戶部侍郎,那么他肯定也不清楚,但作為藍玉小圈子里的“軍師”角色,傅友文能從軍方獲取的信息,卻比普通文官要多得多。

因此,傅友文給朱雄英解釋道:“從安南那邊的土司聽說占城國的國王制蓬峨似乎戰死了,安南國的主力已經從南線抽身,得以調兵北返,而且安南國內的局勢也不太平。”

“詳細說說。”朱雄英的面色有些凝重,他沒想到,傅友文的消息比錦衣衛還要快。

因為海貿的事情,所以第一時間就交代給錦衣衛,令其偵查安南國和占城國的情報了,但是南方長期以來都是錦衣衛活動范圍較少的區域,也是情報的薄弱之處,所以消息都很滯后.哪怕這時候下令查,等到查清楚反饋回來,也得有一陣子了。

不過既然傅友文這邊的消息更快更全面,那么提前了解自然是更好的。

經過傅友文的介紹,朱雄英對眼下南方的局勢,有了更詳細的了解安南國和占城國,版圖有點類似于越南戰爭時期的北越和南越,長期以來,都是安南國壓著占城國打,但是在三十年前隨著制蓬峨成為占城國國王以后,局勢開始轉變了,制蓬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天才,他繼位以后大力整頓了占城國的軍隊,因地制宜設計了以象陣為核心的軍隊體系,并且趁著安南國陳朝的內訌,不斷吸納逃亡到占城國的軍官,實現了軍力的大幅增長。

在洪武元年的時候,安南國陳朝的陳裕宗派遣大軍討伐占城,被制蓬峨設伏大敗,隨后趁著安南國皇位爭奪事件的混亂,大舉出兵北伐,攻破安南國的首都升龍府,大肆焚燒擄掠而歸。

洪武九年的時候,安南國內的混亂初步平息,新任國王陳睿宗為了樹立威望親自帶兵攻打占城,然后結局比明堡宗還慘,直接戰敗后一命嗚呼了,安南國元氣大傷,首都升龍府再次被制蓬峨攻陷,洪武十一年,制蓬峨第三次攻陷安南國首都升龍府,兩國攻守之勢可以說是徹底逆轉。

不過,在這種亡國危機下,安南國內也出了一位力挽狂瀾的救時宰相,那就是外戚胡季犛,在第三次被攻陷國都后,胡季犛上位兼任小司空,并推薦其結義兄弟阮多方為將軍,黨羽范巨論為權都事,在朝中豎立自己的黨羽,逐漸掌握安南國陳朝的大權。

而后在洪武十三年,制蓬峨第四次北伐進攻清化的時候,胡季犛領水軍、杜子平領步軍前往防御并擊敗了制蓬峨,這是陳朝第一次擊敗制蓬峨軍,胡季犛在朝野和軍隊中的威望大大地提高,而戰后杜子平托以疾病的原因被免職,胡季犛獨掌軍權。

隨后,胡季犛命手下弒殺了陳廢帝,陳藝宗繼位,而隨著今年制蓬峨第五次北伐但卻在海潮江遇伏身亡后,胡季犛的外部壓力徹底解除了,安南軍一路南下,占城國丟失了不少土地,不過制蓬峨留下的軍隊還很強大,安南國沒有一口氣吞掉占城國能力,所以雙方最終以橫山關為界暫時罷兵言和。

而安南國對占城國戰爭的勝利,也意味著兩國之間高下已分,安南國有更多的兵力可以抽回北方,再加上安南國對北方邊境始終有領土要求,因此在韓觀鎮壓下利益受損的邊境土司們,也開始倒向安南國,這就形成了安南國與大明之間的邊境摩擦。

只不過這種邊境摩擦還沒有引起大明的重視,畢竟跟安南國比起來,高麗國那可過分多了,不斷越過鴨綠江屯田、建立城堡、遷移人口,并且收編殘存的女真人當打手.安南國這種小打小鬧,廣西地方就能處理,還傳不到中樞的耳中。

傅友文總結道:“所以,大明如果派遣艦隊保護著商船前往安南國進行貿易,那么在這個時間檔口,其實是有可能引起安南人其他猜測的,整個航程也會出現不必要的糾紛,甚至有可能引發戰爭。”

“如此說來,事情倒是要更復雜一些。”朱雄英認真以對,“不過問題倒也不大,這次下南洋,本來艦隊也有威懾南洋諸國,散布大明天威的意思,其實反過來想,難道安南國就不虛嗎?”

傅友文微微一怔,朱雄英這話說的很有意思,是啊,安南國就不虛嗎?

肯定是不可能的,因為安南國這么多年以來,始終與占城國處于戰爭狀態,制蓬峨五次北伐,三次攻陷安南國都,整個安南的政治、經濟都受到了戰爭的極大影響,正是因為兩國的戰爭,渴望當權者能保護他們利益的大地主才會支持外戚胡季犛上位.當然,安南國內的大地主們不久以后就會迎來胡季犛的背刺就是了,胡季犛會做出跟李成桂一樣的選擇,那就是清查私田。

說回現在,安南國的國力、軍力,其實是不足以再次支撐一場大規模的全面戰爭的,這個道理顯而易見,要是安南國有能力跟大明開戰,那他們為什么不一路平推先把南邊的占城國給滅了?是他們不想嗎?

肯定不是。

所以,久經戰亂的安南國,這時候肯定是不敢公然跟大明開戰的,這也就是反應了他們奇怪的心態,一方面想在北方邊境招降納叛拓展勢力,另一方面還不敢跟大明公然叫囂。

故此朱雄英判斷,此行安南國是不敢對大明的艦隊動手的,大明艦隊的到來,反而能起到威懾安南國,繼而維持住安南國與占城國之間的態勢均衡的作用。

“有了大明艦隊的干預,安南國想要大舉南下,徹底滅亡占城國,肯定是會有顧慮的。同時,維持住現在兩國之間的局勢,對大明來講也是最好的選擇,畢竟不管是安南國強大還是占城國強大,都不符合大明的利益而在占城國的角度來講,在安南國的壓力下,他們也會更加地親近大明。”

“所以這次下南洋,我認為是利處很多,弊處很少。”

聽了朱雄英的分析,傅友文點了點頭,心中對于南方局勢的擔憂稍稍地減輕了,如此說來倒是一舉兩得,既能賺錢,又能穩定南方。

兩人繼續討論,話題轉到了第二站占城國。

占城,即占婆補羅(“補羅”梵語意為“城”),所以又叫占婆,這個國家在洪武二十三年的今天,國土是北起橫山關,南至大海,以前是漢朝所置日南郡的象林縣,后來象林縣功曹之子區逵殺了縣令自號為王,建立了占城國,隋唐的時候國土極盛,曾發兵攻打唐朝,占領驩、愛二州,后被唐朝的安南都護張舟所敗,占城國開始把領土擴張的目光轉向了西方,趁真臘分裂之機入侵真臘國,不過很快吳哥王朝建立,真臘國與占城國陷入了長期戰爭,最后占城國被真臘國吞并,再次獨立后,又遇到了蒙古人的南侵,在蒙古南侵的過程中,占城國表現相當出彩,安南國被蒙古人滅國了,占城國反而堅持住了,甚至憑借著茂密的叢林地形,數次擊敗了蒙古遠征軍。

朱雄英說道:“占城國雖小,但其地理位置重要,位于南海要沖,是我們通往更遠海域的必經之路。不過跟安南國相比,占城國基本上沒有受太多的漢化,這一點倒是有些遺憾。”

文化輸出是增加大明影響力很重要的一環,以大明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形成的文化認同,其實無形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過這種東西的實際效果還是要依賴于軍事,兵強馬壯說話才硬氣。

傅友文點了點頭說道:“占城國確實是個重要的中轉站,不過,由于占城國與安南國、真臘國,都存在恩怨,在前往時還需格外小心,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紛爭,大明不站隊,才能處于超然的地位。”

朱雄英微微頷首:“這是自然,到時候得跟水師的將領詳細說明這一點,這一趟探查情報和軍事威懾都在其次,主要目的還是做生意,得確保我們在占城國的貿易能夠順利進行。”

接著,朱雄英和傅友文又在財務方面估計了一下,包括幾種主要貨物的進貨成本和利潤,以及遠航的具體費用,最后算出的預估利潤還是挺令人滿意的,最起碼能支撐第二批次風帆戰列艦的建造了,除此之外還能富余一些。

“有一就有二,只要這次遠航順利,能夠帶回來幾十萬貫的利潤,那下一次下南洋就好說多了,若是一年能有一到兩次皇室主導的遠洋貿易,整個大明的財政都能寬裕不少。”

朱雄英點了點頭,站起身向傅友文告辭:“謝您解惑,今日受益匪淺其實只要戶部支持,這件事情籌備起來會很順利的,海上貿易定能取得成功。”

“殿下過譽了。”傅友文回禮道:“能夠參與此次遠洋貿易的籌備,也是戶部的榮幸,戶部定會全力支持殿下的計劃,確保貿易的順利進行。”

“戶部的楊尚書那里?”

“無妨,我會去說的。”

戶部內部的勾心斗角和權利爭奪,朱雄英就不打算參與了,他這個身份也不合適。

跟戶部溝通完,內廷方面就好說多了,作為皇權的附屬,宦官們不可能反對這個計劃,他需要注意的是不讓宦官們從海貿里中飽私囊太多。

朱雄英步出戶部值房,陽光斜斜地灑在他的臉上,映出幾分堅毅。

什么叫大航海時代的開端?

對于朱雄英來說,這次的海上貿易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商業活動,更是大明向海洋邁出的重要一步,只要先讓朝野看到海貿的利潤,那么有利可圖,為了緩解財政壓力,辦更多的事情,肯定還有接下來的行動,而這種東西,肯定都是規模越來越大的。

海外貿易,雖然目前僅僅是皇室主導的海外貿易,但涉及的產業鏈卻很廣泛,畢竟皇莊皇店也不會直接生產絲綢、茶葉、瓷器,最后采購帶動的都是這些行業的發展,而從海外購買的商品,回來銷售,同樣也能帶動國內市場的活躍。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