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閑生活  第一百八十六章 合適的壞境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作者:張九文  書名:大唐太子的悠閑生活  更新時間:2024-07-08
 
最后一塊碎片落在拼圖上,整個長安城的拼圖就完成了,李世民暢快地長出一口氣,道:“朕為了拼好它,用了半月時間。”

其實也不是半個月都在玩拼圖,只不過是平日里父皇還要看看各地的奏報,軍報以及處理一些勛貴與宗室之間的事,偶有閑暇便坐下來拼圖。

一片枯黃的銀杏樹葉落在完成的拼圖上,李承乾又將這片扇形的銀杏葉子撿起來,放在一旁的桌上。

李世民享受著自己的成果,低聲道:“何時將整個中原的地圖都畫下來,給朕作成拼圖。”

李承乾喝下一口熱茶道:“會有的,不用太久。”

太監將陛下的拼圖抬起來,一路抬著走入興慶殿,多半是要放在一個很安全的地方保存起來。

兩千多年了,史書上終于要有第一個喜歡玩拼圖的皇帝了。

“來朕這里是有要事?”

“也不是什么要事,就是想來看看父皇。”

了解兒子的李世民冷哼一聲,看著漆黑的墨池道:“把藏著的奏章拿出來吧。”

李承乾訕訕一笑,從后腰處拿出一冊奏章,放在了桌上。

李世民拿起奏章看了起來,見到是洛陽的奏疏便眉頭一皺。

銀杏樹的葉子時不時還在落下來,看到有葉子落在太子殿下的長發上,一旁的太監,慌忙扇扇風讓葉子離開太子殿下的頭發。

李承乾靠著椅子,低聲道:“本來洛陽的問題是不嚴重的,恪弟與權萬紀清查被淹的田畝之后,發現田畝丈量得不對,找到了這一個端倪之后,又找到了第二個端倪,之后查到是有人兼并土地,兼出了人命。”

“可沒有找到尸首,死無對證,馬周他們也不好下令拿人,他們就在洛陽找尸體,后來有民壯冒死送來了消息,尸體被丟入了洛河中,是這個民壯親手丟的,他被人脅迫,事后他徹夜難眠,差點被人殺了滅口,他拼著最后一口氣,將尸體的所在告訴了馬周。”

“洛陽的大水已過去兩個月了,等恪弟找到了一家人的尸體時,尸體也在洛河泡了兩個月了,或許是死得太不甘心,他們的尸體一直留在河底沒有被沖走。”

李世民拿著奏章的手隱隱有些顫抖。

李承乾緩緩道:“此間隱瞞事情之多,非是這一份奏章可以說盡的,要說是洛陽每每遭災,有權貴卻每每大富,這其中之酷烈,其中藏著的這樣的事又有多少,幾卷紙都說不清。”

李世民放下了這份奏章,沉聲道:“徹查!殺之。”

李承乾頷首道:“房相已經安排下去了,有幾個重要的人犯會被押送到長安。”

李世民灌了一口熱茶,低聲道:“承乾換作是你,你會作出何種決斷。”

李承乾神色平靜,語氣不緊不慢地道:“查兼并有用,但還不夠,需要有更強的意志,需要有更長久的堅持,當初兒臣問鄭公要是以后的隴右還有那樣的事,又該怎么辦?”

“鄭公對兒臣說,有些事一次做好就做兩次,一次接著一次,長久不停歇,孤覺得這一次洛陽會死很多人,馬周與權萬紀不會放過他們的,因他們都是不懼權貴的硬漢。”

言罷,李承乾咽下一口茶水,喉結也跟著一動。

貞觀一朝不缺能臣干吏,洛陽的人頭滾滾落地只是早晚的問題。

看到兒子有與自己一樣的喉結,李世民笑道:“不知不覺,你也快二十了。”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是啊,來年就十八了。”

“柴紹說等他死后,讓朕將鎮軍大將軍的名號交給伱。”

李承乾瞧著一旁的銀杏樹,道:“兒臣愧不敢當。”

李世民笑問道:“朕賜給你,有什么不敢當的?”

“兒臣不懂兵法,不會領軍,也從未治軍。”

“你這孩子就像玄齡說的,不會就是不會,會就是會,很誠實。”

“兒臣擅長治理。”李承乾說出了一個長處,上輩子躺在病床上,希望可以回到學校讀書,那時候天天看新聞,天天看書,幾乎是到了什么書都看的地步。

躺在病床上的時間也就只能看書了,因脫離學校太久,本著對學習的渴望,直到如今。

記憶在腦海中緩緩褪去,又回到了眼前,這棵銀杏樹下,父皇就這么活生生地在自己面前。

李承乾又道:“若是父皇想要賜給兒臣,兒臣自然也不會拒絕。”

李世民笑了笑,“朕勸柴紹可以世襲給他的孩子,可他卻說不可世襲,必須是朕冊封,還只說起了要賜給東宮太子。”

李承乾沉默良久。

一個小身影打斷了父子之間短暫的沉默,穿著道袍的小兕子朝著這里跑來,不遠處是母后也在朝著這里走來。

“皇兄!”小兕子快步奔跑著,小短腿跑得飛快,也不怕跌倒。

李承乾伸手迎她抱在懷中,看著這個小妹妹道:“你怎么知道皇兄在這里?”

小兕子有些俏皮地道:“本來是來看父皇的,妹妹在那邊就見到皇兄了。”

看著妹妹所指的方向,李承乾道:“這么遠就能看到了?”

“嗯。”小兕子眨了眨自己的眼睛,高興地道:“明達的眼睛能夠看很遠,這也是學星象的天賦,兕子與李道長都能見到別人看不到的星星。”

李承乾讓妹妹在桌上,對她道:“以后皇兄給你做個望遠鏡。”

“望遠鏡是什么?”

“應該說是千里眼,它可以讓你看到更多尋常人看不到星星。”

“好呀好呀,明達現在就想要。”

李承乾搖頭道:“現在不行,等你長大了,到了皇兄現在這個年紀,就送你。”

“好呀!”她又高興應下了,“皇兄萬萬不可戲弄明達。”

“世人皆知,皇兄說到做到,言出必行。”

長孫皇后看著兄妹倆也是面帶笑容,至于是不是真有千里眼,也不重要。

現在是貞觀九年十一月,李承乾瞧著眼前的父皇母后,還有小兕子。

這一年母后身體越發好轉了,爺爺能每日開心地與弟弟妹妹玩鬧。

如此,李承乾相信小兕子也一定能夠平安快樂成長。

李承乾道:“母后,太液池的水榭建好了,什么時候去看看。”

長孫皇后道:“過了冬至之后就去。”

李世民走到銀杏樹邊,摘下一片枯黃的葉子,道:“朕已有兩年沒有秋獵了。”

長孫皇后低聲道:“平日里帶三兩人出宮游獵,還想瞞著兒子不成?”

聽著母后正在數落著父皇,近日不理宮中的事。

李承乾道:“父皇,母后,兒臣就先回去了。”

長孫皇后道:“把兕子也帶去吧,她總是惦記著東宮的飯菜。”

冷風吹動著小兕子的道袍,李承乾牽著她一路來到了東宮,正是傍晚時分,東宮飄來了飯菜的香味。

“明達!”麗質喚了一聲。

這個小妹妹又跑入了姐姐的懷中。

李淵撫須笑道:“這孩子一到東宮,這里就有聽不完的笑聲。”

東陽還在數落著李治的作業,在東宮幾個姐姐的眼中,李治早就被排除了聰明人的行列,歸為類差生。

要不是有李慎與他一起,李治就是成績最差的一個。

趕著黃昏時分,李承乾離開這個時候最熱鬧的東宮,獨自一人走向冷清的承天門,皇城內的官吏也都走得差不多了。

走到中書省時,見于志寧與褚遂良還在這里。

“還不回去嗎?”

褚遂良收拾一番,道:“下官這就回去了。”

等他一手扶著官帽快步離開,于志寧道:“哪怕太子殿下去釣魚了,他褚遂良都會說殿下是要殺人了。”

李承乾奏章放在一旁的書架上,在一卷卷宗中做好記錄歸檔,一邊寫著道:“他平日里總會這么說嗎?”

于志寧埋怨道:“都是他說的,現在有人覺得與太子殿下是生人勿進。”

李承乾錯愕一笑。

“患得患失的人就是這樣,哪怕殿下咳嗽一聲,他都會覺得是不是要人頭落地了。”

這些天鮮有來中書省了,多數時候都也閑得自在。

將這里的卷冊歸檔是太子的日常工作之一,這種事也可以由于志寧來辦,如果東宮太子不來,他便幫著歸檔。

也不知道太子殿下這些天在忙什么,又不好多問。

李承乾看著需要歸檔的卷宗冊目,又道:“河西走廊有消息送來嗎?”

于志寧道:“還未有送來,這個月上旬似乎是修建敦煌郡的吐谷渾人出了一些亂子,多半要延誤工期了。”

“看來那邊的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真是有勞那幾位了。”

“是呀。”于志寧回道:“能一帆風順的事太少了,正如今年夏季時有人說李義府征召了這么多吐谷渾人,而這些人又不是關中人,想要管好他們都用嚴刑,會出亂子也在意料之中。”

“洛陽的案子有眉目了,人犯的名冊沒送來嗎?”

“照理說洛陽的呈報到了,人犯的名冊也該在下午送到。”于志寧蹙眉道:“多半是也遇到了什么波折。”

李承乾在歸檔的卷宗中看到了一份記錄,是杜正倫和崔仁師的談話,點著書架的一份份卷宗,將這份談話記錄取了下來。

于志寧看了一眼,回道:“殿下,洛陽的呈報剛送到長安,崔仁師一家急匆匆離開長安城。”

“搬家走的嗎?”

“不像是,宅院內的東西都還在,人走的時候沒帶走親眷,只是崔仁師兄弟離開了。”

“看起來像是有急事出了個遠門?”

于志寧道:“說來也奇怪,照理說崔仁師是修史編撰,而且陛下已有意將他升遷殿中侍御史,他就算是有急事離開長安,也該向朝中報備一聲,這么匆匆一走,也不給朝中帶話,有點像……”

“逃命?”

“嗯。”于志寧頷首。

李承乾將所有卷宗都歸檔好,這樣一來就可以隨時取用,“洛陽的事與他們有聯系嗎?”

“回殿下,七姓十家在洛陽都是有人脈的,或者也有親族在。”

“呵呵呵,孤越來越覺得這些人……太有意思了。”李承乾收拾好中書省,關上大門對他吩咐了幾句。

于志寧作揖快步離開。

東宮太子這些天閑得自在,近來已經很少參與朝政了,除了偶爾來過問京兆府的進展。

李承乾回到了東宮,與弟弟妹妹一起用了飯,李麗質就領著小兕子去玩,她這兩天都可以住在東宮。

夜里,今晚的新月掛在夜空,夜色比以往更黑。

于志寧從皇城離開之后就去了大理寺,當他從大理寺走出來之后,又有一隊官兵出了大理寺,拿著令牌出了長安,朝著洛陽方向策馬疾馳而去。

東宮的寢殿內,李承乾打磨著一根扁平的針,將它放在一盆水上。

扁平的針浮在水上,一動不動。

李承乾緩緩轉動木盆,看著這根針的變化,看到這根針忽然動了一下,心中訝異之下,又仔細觀察了片刻。

寧兒瞧著殿下的行為,神色好奇,伏下身也看著這根針。

李承乾又將這根針掛在細長的鐵杵上,看著這根針兩端晃動,最后在南北方向定住。

稍稍撥動這根針,它所指的方向就稍稍有些變化。

將這個變化記錄下來,李承乾發現指針的指向并不是太準確,應該與貞觀年間的地磁變化沒有太大的關系。

寢殿內亂糟糟的,見太子殿下開始整理了,寧兒也幫著將這些細碎的雜物都整理起來。

李承乾發現指南針的制作并沒有預想的簡單,合適的環境用更合適的技術會更好,指南魚與水浮法反而更好用,更有實際的利用價值。

那么眼下先做個結論。

“領先的技術并不適合當下的環境,合適的技術才是當下的切實需求。”

聽太子殿下忽然言語了一句,寧兒繼續整理著,也不知殿下說這句話是何意思。

小福端來了一盆熱水,好奇道:“殿下,千里眼是什么?葫蘆娃兄弟那位二娃的眼珠子嗎?”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